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教师以心育人,为生命的成长确定方向。心理育人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是心理育人的基础。高校非常强调教师的受教育程度和科研成果,注重教师的工具性价值,很少关注教师职业心理。已有的教师心理研究多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针对高校教师的研究较少。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概念,更没有形成相关测评量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是否体现中国文化特色?有何职业特点?心理学专业知识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为回答上述问题,进行以下研究。研究一,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选择高校教师、在读和已就业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采用无察觉访谈技术,从行动者和互动者的角度综合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剖析发展成为优秀高校教师的潜在心理特征,明确了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概念,构建了以职业道德为使命层、职业情绪为情感层、职业能力为能力层、职业适应为行为层的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理论,诠释了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构成要素及动态特征。研究二,采用编制的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测评问卷,对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5所公立高校的25066名高校教师进行实测研究和数据分析后形成了包括4个维度、9个因子和88个题项的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测评量表。该量表所有项目鉴别度良好,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86,总方差解释率52.030%。项目分析、因素分析、因子解释率和信、效度分析结果表明测评量表具有良好的适用性。采用卫生部制定的生存质量测定简明量表作为效标,对高校教师的生存质量普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测评问卷效标效度良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情绪和职业适应可以共同预测高校教师对其生存质量及分维度的评价,适配度指标和回归系数均表明模型的内在结构质量良好。研究模型与样本数据契合度较高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的理论的适用性和量表的实用性。研究三分析了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对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比较高校专任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的生存质量及其对高校教师心理工作的认识,发现专任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显著低于心理咨询教师和辅导员,有强烈的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需求。获奖情况、婚姻状况、岗位类别是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影响生存质量的调节变量。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满意度、工作情况、工作政策、辅导机制和监督机制对职业心理健康影响生存质量的中介效应非常显著。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有:(1)界定了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概念,构建了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理论。(2)形成了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测评量表。(3)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影响生存质量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对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研究导向、研究方法和调研方式三个方面。(1)研究导向。相对于教师的教学、科研绩效等工具性价值,本研究更注重教师的人性需要及其职业心理特征对教师主观生存质量的直接影响和对学生成长的潜在影响。(2)研究方法。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被研究者自身的角度理解现实问题,结合具体情境收集和深入分析资料,从下至上不断浓缩资料,从行动者和互动者的角度综合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增强了研究的现实意义,使构建的理论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和职业特征。将互动者纳入研究视域是对扎根理论的创新。(3)调研方式。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小普查规范,以全国高校教师为总体,采取分层和整群抽样方法,调研实施方案线下设计和互联网线上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完成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全国取样,实际抽样率达到1.591%,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国高校教师的整体情况。扎根理论注重抽样的概念相关性和深度,普查追求抽样的代表性和广度,将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本研究所建构的中国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理论是对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与理论相对应的测评量表为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测评提供了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