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两大问题即:一、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历史渊源,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的大体情况。二、如何在课堂中进行实质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如下:1、合作学习的前提——异质分组 合理分工;2、合作学习的核心——把握时机;3、合作学习的保证——指导有方。
总之,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使同行和学生对什么是合作学习以及怎样进行实质有效的合作学习从整体上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充分实践,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上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合作学习;理念与策略;应用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学会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成效显著,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主流教学法理论和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当前,它是新课程改革理念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质有效的合作学习呢?这是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下仅以自身课堂实践和观察同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广义上谈谈自己对如何成功地进行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合作的前提——异质分组 合理分工
合作学习的前提首先是异质分组。所谓异质分组即以人数4—6人为宜,以相邻前后桌为一组,组员间有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人际交往、性格、脾气等到差异,做到优、中、差的比例为1:2:1,这样的分组连带产生全班各小组间的同性质。这就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每小组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的相互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开竞争打下基础,同时异组分组最大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在合作中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 、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已又知人,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效应。
但是目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和观察中发现是:我们的合作学习分组是属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即按原来班内学生高矮顺序,男女搭配4——6人组合而成,一定程度上前排同学学习总体相对好,后排略弱些,小组组合缺少一定科学性,且组织过程中有一定随意性。多数走了过场,使得拔尖的学生更拔尖,弱一些的仍旧原地踏步甚至由于他们没有合作意识,不积极参与,反而更倒致了学习松散,学习质量下降。因此我认为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团队效应,据目前教学实际,可以班主任为中心,其它科任老师和部分学生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对所带班级进行实实在在的异质分组,同时做到组间同质。每班组成适合各科的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实验可重组,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稳定、高效的合作小组。
其次是合理分工。
事实证明:合作学习是需遵守一定规则的。每一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角色如领导者即组长、激励者、检查者、协调者、记录者等。且应轮流担任,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发现自我,欣赏他人,培养一种责任感,实现小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如组长统领全局,组织全组成员有效合作;激励者和协调者据合作情况不断督促组员;记录者则随时记下小组讨论的要点等。
但目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是:老师布置给一合作任务,说“小组讨论开始。”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奇数排学生后转,嘁嘁喳喳,议论声四起,场面热烈。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并非所有学生真正合作学习,有一部分学生仍各行其是,自我为阵;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借此机会开“小差”, 仿佛这一学习方式为其“地下活动”提供了良好契机。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我们的期末合作部分测试:有的组不是合作学习,而是分工协作即你找第一题答案,我找第二题答案,他找第三题答案,然后资源共享,大家一起抄;有的是小组中是有一学习好的,等到这个学生做好,其它学生抄,凡此种种都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长此以往,这种合作学习的效果实质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究其根源——合作学习是新生事物,师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以上证明科学分组后,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没有时间观、紧迫感和责任心,这种情况下合作学习是盲目的,无序的,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所以,在科学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后,下一步的重要任务,还需明确角色,责任到人。
二、合作学习的核心——把握时机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富有创意的教与学的方式,运用时必须把握火候,瞅准时机做到:
1、选择适合学生合作的学习内容。即既要内容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又要难易适中,有一定容量,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但要说准确,说具体,则必须小组合作,集思广益。
2、当对所提问题有一定知识铺垫时合作,否则凭空判断,无据辩论是没有效益的。
3、当每一位学生自身对这一问题都有思考,有疑问,有交流的需要时,进行合作学习。
反對形式主义,注意以下几点:
1、忌为合作而合作 ,可有可无的小组合作不安排,不适合小组合作的不安排。
2、一节课当中,讨论次数不宜安排过多,1——2次足矣。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方法、步骤。
三、合作学习的保证——指导有方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合作学习中,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前提是不仅老师对所授内容透彻理解,而且对课堂合作、讨论要有一定预测性,要多方案上课,要肩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确保能放得开,收得拢,高效合作。 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明确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意义。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培训。合作技巧的培训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
1、教会学生学会倾听,注视对方。
2、学会尊重,别人发言,不插嘴。
3、对别人的高明见解要表示真诚的赞赏。
4、代表小组发言,要以“我们组认为…”,而不是“我认为…”
5、注意时间的把握,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有效,仅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有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一)初始阶段:有的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缺少合作意识;有的只是觉得新鲜好玩,凑热闹。因此我认为:
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第一个星期:低声说话,不影响其他小组。
第二个星期:小组讨论,积极参与,人人发言。
第三个星期:组内有人发言。其他人认真听,不准发怪声,不准打断等。
2、采取鼓励和竞赛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激励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被人尊重的滋味。
(二)步入正轨:教师的职责是
1、监督各小组是否各司其职。
2、小组活动开展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予以表扬。
3、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教师要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4、对合作学习的过程做出一定的预测。如果合作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点拔,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合作学习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予以及时的反馈和总结,避免学生认识上的模糊,应画龙点睛,将合作结果规范、提升、条理化、系统化,便学生对该问题有准确、清晰、到位的认识。
总之,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有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合作学习是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和补充,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它使学生具备了应对未来世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学会学习,实现了 “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合作”即智力发展和情感教育的双赢。合作学习对于我们來讲,暂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从认识——实践——准确、熟练、高效地运用它,需要一个过程。它我想,随着课改的深入,合作学习必会激活课堂,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山东教育研究员 王坦
[2] 《合作学习初探》 贾海英
总之,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使同行和学生对什么是合作学习以及怎样进行实质有效的合作学习从整体上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充分实践,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上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合作学习;理念与策略;应用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学会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成效显著,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当代主流教学法理论和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当前,它是新课程改革理念大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质有效的合作学习呢?这是投身新课程改革的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以下仅以自身课堂实践和观察同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广义上谈谈自己对如何成功地进行合作学习的认识。
一、合作的前提——异质分组 合理分工
合作学习的前提首先是异质分组。所谓异质分组即以人数4—6人为宜,以相邻前后桌为一组,组员间有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人际交往、性格、脾气等到差异,做到优、中、差的比例为1:2:1,这样的分组连带产生全班各小组间的同性质。这就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每小组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的相互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开竞争打下基础,同时异组分组最大的好处是能让学生在合作中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 、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已又知人,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效应。
但是目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和观察中发现是:我们的合作学习分组是属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即按原来班内学生高矮顺序,男女搭配4——6人组合而成,一定程度上前排同学学习总体相对好,后排略弱些,小组组合缺少一定科学性,且组织过程中有一定随意性。多数走了过场,使得拔尖的学生更拔尖,弱一些的仍旧原地踏步甚至由于他们没有合作意识,不积极参与,反而更倒致了学习松散,学习质量下降。因此我认为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团队效应,据目前教学实际,可以班主任为中心,其它科任老师和部分学生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对所带班级进行实实在在的异质分组,同时做到组间同质。每班组成适合各科的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然后经过一段时间实验可重组,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稳定、高效的合作小组。
其次是合理分工。
事实证明:合作学习是需遵守一定规则的。每一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角色如领导者即组长、激励者、检查者、协调者、记录者等。且应轮流担任,让每一位学生在合作中发现自我,欣赏他人,培养一种责任感,实现小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如组长统领全局,组织全组成员有效合作;激励者和协调者据合作情况不断督促组员;记录者则随时记下小组讨论的要点等。
但目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是:老师布置给一合作任务,说“小组讨论开始。”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奇数排学生后转,嘁嘁喳喳,议论声四起,场面热烈。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并非所有学生真正合作学习,有一部分学生仍各行其是,自我为阵;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借此机会开“小差”, 仿佛这一学习方式为其“地下活动”提供了良好契机。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我们的期末合作部分测试:有的组不是合作学习,而是分工协作即你找第一题答案,我找第二题答案,他找第三题答案,然后资源共享,大家一起抄;有的是小组中是有一学习好的,等到这个学生做好,其它学生抄,凡此种种都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长此以往,这种合作学习的效果实质是低效的、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究其根源——合作学习是新生事物,师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以上证明科学分组后,没有明确的分工,学生没有时间观、紧迫感和责任心,这种情况下合作学习是盲目的,无序的,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所以,在科学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后,下一步的重要任务,还需明确角色,责任到人。
二、合作学习的核心——把握时机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富有创意的教与学的方式,运用时必须把握火候,瞅准时机做到:
1、选择适合学生合作的学习内容。即既要内容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又要难易适中,有一定容量,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但要说准确,说具体,则必须小组合作,集思广益。
2、当对所提问题有一定知识铺垫时合作,否则凭空判断,无据辩论是没有效益的。
3、当每一位学生自身对这一问题都有思考,有疑问,有交流的需要时,进行合作学习。
反對形式主义,注意以下几点:
1、忌为合作而合作 ,可有可无的小组合作不安排,不适合小组合作的不安排。
2、一节课当中,讨论次数不宜安排过多,1——2次足矣。
3、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方法、步骤。
三、合作学习的保证——指导有方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合作学习中,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其前提是不仅老师对所授内容透彻理解,而且对课堂合作、讨论要有一定预测性,要多方案上课,要肩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确保能放得开,收得拢,高效合作。 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明确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意义。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培训。合作技巧的培训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而无法进行合作,从而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
1、教会学生学会倾听,注视对方。
2、学会尊重,别人发言,不插嘴。
3、对别人的高明见解要表示真诚的赞赏。
4、代表小组发言,要以“我们组认为…”,而不是“我认为…”
5、注意时间的把握,告诉学生速度的重要性。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有效,仅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有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一)初始阶段:有的学生不愿参加小组活动,缺少合作意识;有的只是觉得新鲜好玩,凑热闹。因此我认为:
1、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第一个星期:低声说话,不影响其他小组。
第二个星期:小组讨论,积极参与,人人发言。
第三个星期:组内有人发言。其他人认真听,不准发怪声,不准打断等。
2、采取鼓励和竞赛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激励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被人尊重的滋味。
(二)步入正轨:教师的职责是
1、监督各小组是否各司其职。
2、小组活动开展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予以表扬。
3、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教师要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4、对合作学习的过程做出一定的预测。如果合作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点拔,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合作学习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予以及时的反馈和总结,避免学生认识上的模糊,应画龙点睛,将合作结果规范、提升、条理化、系统化,便学生对该问题有准确、清晰、到位的认识。
总之,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有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合作学习是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和补充,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它使学生具备了应对未来世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学会学习,实现了 “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合作”即智力发展和情感教育的双赢。合作学习对于我们來讲,暂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从认识——实践——准确、熟练、高效地运用它,需要一个过程。它我想,随着课改的深入,合作学习必会激活课堂,成为教学改革中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 《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山东教育研究员 王坦
[2] 《合作学习初探》 贾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