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创造了一种文学接受“现象”,在探讨受众疯狂原因、还原作品文学本质的同时,研究该文学作品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成长环境,分析作者有意或无意间透露出的对个人按照某种方式成长的渴望,以及对某种教育理念或方式的推崇,可以解读这种思想所体现出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由此探讨适合当代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对当代教育提出些许建议。
关键词: 《哈利·波特》 意象 教育理念
引言
自《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问世以来,其受众群体之广、读者之多可谓当代文学之最,正如作品中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中的知名度一样,他在当今“麻瓜”(普通人)群体尤其是小“麻瓜”群体的“粉丝”之多难以数计,在21世纪的“非阅读”时代,它创造了一种文学接受“现象”。这七部作品为何能够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和热捧,在评论界引起如此广泛的论争,从最初过于关注作品中的惊险、刺激和魔幻的因素到回归文学文本的研究,人们日益认识到,这一系列作品能够引起如此关注,赚取眼球,绝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奇特魔幻因素,更不能单纯把它归于现代商业炒作和信息传播的结果,作品中塑造的独特魔幻世界、人物与命运所作的抗争是吸引受众的根本因素,作品中独特的教育模式契合了儿童对主人公成长历程的憧憬与期待,以及对教育环境的渴望。
一、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乌托邦”式的教育试验田
1.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向往
因为这部作品的盛名,伦敦地铁设立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作为纪念,哈利·波特的故事从踏上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正式上演,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他的人生就此改变,他从“麻瓜”世界一个普通中学生成为魔法学校的优秀生,他独特的性格和行事方式在“麻瓜”世界受到同学们的取笑和排斥,在魔法学院却如鱼得水,广受欢迎,独特个性和创造力得以发挥,魔法能力迅速进步,有了自己的伙伴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在学业、兴趣、人际关系上都取得进展甚至成功,可谓换胎脱骨。完成这种嬗变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对魔法的好奇和向往,改变了他的成长轨迹?不难看出,正是那个新的学习环境——霍格沃茨魔法学院,成为改造他的内在因素和根本原因。霍格沃茨魔法学院成为现代教育“乌托邦”,伦敦地铁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成为这种向往的标志,作者在作品中隐喻对现代教育的批判,同时还指向了某种教育价值取向。
2.成长的渴望
这部作品之所以令无数青少年着迷,主要是作品中的人物成长真实再现了青少年成长的轨迹,反映了他们对成长过程的期待。主人公一段奇异的成长之旅,体现出少年不知愁滋味,探寻新奇、冒险、刺激和乐趣的天性;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冲动、犯错、误解、生活中的焦虑、内心的压抑和苦闷,青少年的心理所发生的移位和变更,将青春期年龄的特点展现无疑;忍耐、克制、决断、如何处理个人情感、区分幻想与现实、领导团队、敢于承认错误、在犯了致命错误的时候如何尽可能减少损失,哈利逐渐剥离天真童稚幻想转而以成熟的心态坦然处世,在困境与磨砺中成长。成年读者能从中看到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看到自己是怎样从年幼无知进而慢慢成长为成熟稳重的。我们看到了那个奋发向上的自己,也看到了那个怯懦退缩的自己。作者有意或无意间体现出对个人按照某种自然发展方式成长的渴望,就像哈利·波特一样不断对自己说:“看吧,你该努力了。”“看啊,你也可以做到的。”
3.现代教育的“乌托邦”
作者在作品中有意或无意间把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塑造为现代教育的“乌托邦”。在西方,未成年人长期以来被看做是没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受到压制和管束,直到启蒙运动后,来自启蒙思想家卢梭、浪漫主义者华兹华斯等人引导了一场教育革命,卢梭的“儿童中心论”打破了未成年人教育的枷锁,卢梭认为儿童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个性和天赋能力进行,不要强迫灌输,应该让其自然成长。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者提倡天性和自然教育法则,主张让儿童自然成长。这些教育“乌托邦”思想在西方特别是西欧社会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依然与现代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进行抗争。因此,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魅力不仅在于他的新奇和独特性,还在于他反映了教育的一种反实用、重自然、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了人们心中教育的理想“乌托邦”,是对现实教育现状的一种反思。
二、意象——教育理念的隐喻
在现实与魔幻的交错中,作者构建了一个轻松、新奇而又不失纪律和正义的世界。作品中,个性独特的巫师、威力巨大的法具、魔咒和法术,以及凤凰社等一系列意象,成了吸引读者的基本元素,体现了孩童纯真的简单二元价值取向和英雄崇拜,契合了成长过程中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推崇。
1.从教科书到魔法棒
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教育魅力契合了现代教育的某些元素。魔法学院的魔法学习本身就契合了儿童好奇的天性,一个个让学生如痴如狂的魔法与魔具预示着教学内容的真正魅力所在。我们不免要思考,怎样设置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呢?在魔法学院,教科书的作用让位于魔法实践。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课堂教学走出了教科书,走进了魔法实践,一个个咒语让学生过目不忘,一个个教育工具——魔具让学生爱不释手,一个个魔法让学生乐于接受,即便是在充满歧视的药学课堂上,哈利·波特也能感受到魔法带来的愉悦。作品中教师就像罗琳的隐身衣一样,学生成为课题的主人,暗示作者对西方教育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并重,甚至更加强调实践这种教育方式的肯定。相比较而言,我国教学还没有摆脱教科书依赖模式,大部分课堂教学还以灌输式讲解为主,结果是学生兴趣了了,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知识接受过程所带来的愉悦和对知识的渴望。
2.凤凰社的忠诚
凤凰社在第五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首次出现,是一个由霍格沃茨魔法学院院长阿布思·邓布利多创办的反伏地魔组织。这个组织以其反恶势力和正义性而深受读者热爱,一群意志坚定、坚韧不拔的成员铸就了凤凰社的忠诚和铁血精神,阿不思·邓不利多、阿拉斯托·穆迪、尼法朵拉·唐克斯、弗雷德·韦斯莱牺牲了,斯内普最后甘愿背着“叛徒”的黑锅被杀(实际上他是凤凰社的间谍),乔治·韦斯莱失去一只耳朵,比尔·韦斯莱被狼人咬伤,凤凰社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诠释了忠诚、正义和崇高,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期待。 3.哈利·波特的英雄主义
《哈利·波特》是一首英雄史诗。哈利·波特给读者带来的英雄气概,从他前额的伤疤就预示着他的不屈;一进入魔法学院他就直呼伏地魔的名字,显露出他不惧恶势力的态度和决心;他在魔法学院直接与伏地魔的势力作斗争,破坏了伏地魔复活的企图;哈利直接面对伏地魔,组织凤凰社对抗伏地魔军团的力量,最后的较量在哈利出生时的家展开……哈利·波特还要战胜自身,在《哈6》中,伏地魔把自己的灵魂分成了七个部分藏在不同的东西里,这样可以确保永生。其中七分之一的灵魂封存在了哈利·波特的身上,使他具有了伏地魔的一些特征,哈利·波特要想战胜伏地魔,最终还必须战胜自己身体里面那邪恶的一部分,主人公堂吉诃德式斗士的形象充满着血与肉,即使我们看到的不是十全十美的英雄,这种英雄更富教育意义,更容易被大家认同和接受。
三、当代教育的拯救策略
霍格沃茨魔法学院所体现出的现代教育“乌托邦”色彩,作品中一系列意象孕育众多现代教育的因子,突出表现了西方教育的人本、创新、个性等特性,成了当代教育的有益借鉴。
1.想象和创造力
读者在作品接受中,审美愉悦后面的童真、自然,追求真善美的原动力,奇幻下蕴藏的追求快乐、新奇和探知的天性,这才是青少年所需要的也是喜欢的东西,作品给当代教育提供了借鉴。当代教育的目标不是造就知识的复印件,而是要培养富有想象和创造力的人才。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了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因此,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是通过点拨、启发、开发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和创造力,探寻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教学手段,营造能够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想象和创造力的教育教学环境,这才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也是作品的教育理想。
2.个性和独立
在“麻瓜”眼中,“巫师”是“异类”,魔法世界就是一个“叛逆”的世界。在魔法学院,学生一开始就由学生帽根据学生的性情决定他的学院和未来发展方向,作者有意或无意间体现出了对个人按照某种方式成长的渴望。主人公们的行为透着叛逆、追求自由、个性的内在渴求,隐喻作者对这种主张个性培养教育理念或方式的推崇。这种思想所体现出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所需汲取的思想精华。只有强调个性,承认差异,才能实现尊重、平等和宽容,正如魔法学院一样,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展提供了平等机会和条件,施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才是现代教育所需的人文关怀。
3.主体性和话语权
在魔法学院学生与老师的教学对话和碰撞中,学生从压制到反抗到逐步掌握话语权,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实践的操作者,成为挑战教师的“叛逆”。教师就像罗琳的隐身衣一样逐步退隐,学生成为课题的主人,这种从教师的话语权走向学生的话语权,暗示作者对西方现代教育的一种审视。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教”始终围绕“学”开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与发展。
4.以人为本和崇高理想
凤凰社成员间的尊重和忠诚,反抗恶势力表现出来的铁血精神和英雄气概,这种以人为本和崇高理想一直是教育宗旨之一,也是社会的本质需要。21世纪,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在这个英雄缺乏的时代,哈利·波特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是当代青少年对理想和崇高的一种反应。鉴于此,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塑造英雄和理想主义,是培养青少年的理想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潮流中,备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结语
《哈利·波特》在一定程度上教导孩子们学会独立,彰显个性,探索实践,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尊重、自信、团结、奋进成为作品的主题。通过《哈利·波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能得到许多有益经验,也许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该革新了。
参考文献:
[1]苏文清,熊英.《哈利·波特》的第三空间及其意义——兼论文学数理批评[J].江南大学学报,2012,2:14.
[2]隋慧.浅析《哈利·波特》中英雄的成长[J].时代文学,2011,8:74.
[3]武冬艳.透析《哈利·波特》的英雄观[J].电影评介,2011,6:44
[4]戚翠荣.英雄成长主题下的哈利·波特形象[J].现代语文,2010,10:75
[5]姜淑芹.并置与戏仿:析《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J].东北师大学报,2009,5:29.
[6]刘亚.从《哈利·波特》看图书馆对英国初等教育的作用——对《哈利·波特》的内容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8,2:22.
[7]苏文清.《哈利·波特》与主体间性哲学——《哈利·波特》对当代童话创作的生态学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1:26.
[8]段波.来自魔界的呐喊——试析《哈利·波特》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J].学术交流,2007,3:42.
本文为江西省社科课题(课题编号:11WX328)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 《哈利·波特》 意象 教育理念
引言
自《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问世以来,其受众群体之广、读者之多可谓当代文学之最,正如作品中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中的知名度一样,他在当今“麻瓜”(普通人)群体尤其是小“麻瓜”群体的“粉丝”之多难以数计,在21世纪的“非阅读”时代,它创造了一种文学接受“现象”。这七部作品为何能够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和热捧,在评论界引起如此广泛的论争,从最初过于关注作品中的惊险、刺激和魔幻的因素到回归文学文本的研究,人们日益认识到,这一系列作品能够引起如此关注,赚取眼球,绝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奇特魔幻因素,更不能单纯把它归于现代商业炒作和信息传播的结果,作品中塑造的独特魔幻世界、人物与命运所作的抗争是吸引受众的根本因素,作品中独特的教育模式契合了儿童对主人公成长历程的憧憬与期待,以及对教育环境的渴望。
一、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乌托邦”式的教育试验田
1.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向往
因为这部作品的盛名,伦敦地铁设立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作为纪念,哈利·波特的故事从踏上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正式上演,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他的人生就此改变,他从“麻瓜”世界一个普通中学生成为魔法学校的优秀生,他独特的性格和行事方式在“麻瓜”世界受到同学们的取笑和排斥,在魔法学院却如鱼得水,广受欢迎,独特个性和创造力得以发挥,魔法能力迅速进步,有了自己的伙伴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在学业、兴趣、人际关系上都取得进展甚至成功,可谓换胎脱骨。完成这种嬗变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对魔法的好奇和向往,改变了他的成长轨迹?不难看出,正是那个新的学习环境——霍格沃茨魔法学院,成为改造他的内在因素和根本原因。霍格沃茨魔法学院成为现代教育“乌托邦”,伦敦地铁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成为这种向往的标志,作者在作品中隐喻对现代教育的批判,同时还指向了某种教育价值取向。
2.成长的渴望
这部作品之所以令无数青少年着迷,主要是作品中的人物成长真实再现了青少年成长的轨迹,反映了他们对成长过程的期待。主人公一段奇异的成长之旅,体现出少年不知愁滋味,探寻新奇、冒险、刺激和乐趣的天性;伴随着主人公的成长,冲动、犯错、误解、生活中的焦虑、内心的压抑和苦闷,青少年的心理所发生的移位和变更,将青春期年龄的特点展现无疑;忍耐、克制、决断、如何处理个人情感、区分幻想与现实、领导团队、敢于承认错误、在犯了致命错误的时候如何尽可能减少损失,哈利逐渐剥离天真童稚幻想转而以成熟的心态坦然处世,在困境与磨砺中成长。成年读者能从中看到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看到自己是怎样从年幼无知进而慢慢成长为成熟稳重的。我们看到了那个奋发向上的自己,也看到了那个怯懦退缩的自己。作者有意或无意间体现出对个人按照某种自然发展方式成长的渴望,就像哈利·波特一样不断对自己说:“看吧,你该努力了。”“看啊,你也可以做到的。”
3.现代教育的“乌托邦”
作者在作品中有意或无意间把霍格沃茨魔法学院塑造为现代教育的“乌托邦”。在西方,未成年人长期以来被看做是没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受到压制和管束,直到启蒙运动后,来自启蒙思想家卢梭、浪漫主义者华兹华斯等人引导了一场教育革命,卢梭的“儿童中心论”打破了未成年人教育的枷锁,卢梭认为儿童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个性和天赋能力进行,不要强迫灌输,应该让其自然成长。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者提倡天性和自然教育法则,主张让儿童自然成长。这些教育“乌托邦”思想在西方特别是西欧社会影响深远,直到现在,依然与现代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进行抗争。因此,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魅力不仅在于他的新奇和独特性,还在于他反映了教育的一种反实用、重自然、强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构建了人们心中教育的理想“乌托邦”,是对现实教育现状的一种反思。
二、意象——教育理念的隐喻
在现实与魔幻的交错中,作者构建了一个轻松、新奇而又不失纪律和正义的世界。作品中,个性独特的巫师、威力巨大的法具、魔咒和法术,以及凤凰社等一系列意象,成了吸引读者的基本元素,体现了孩童纯真的简单二元价值取向和英雄崇拜,契合了成长过程中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的推崇。
1.从教科书到魔法棒
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教育魅力契合了现代教育的某些元素。魔法学院的魔法学习本身就契合了儿童好奇的天性,一个个让学生如痴如狂的魔法与魔具预示着教学内容的真正魅力所在。我们不免要思考,怎样设置教学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呢?在魔法学院,教科书的作用让位于魔法实践。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课堂教学走出了教科书,走进了魔法实践,一个个咒语让学生过目不忘,一个个教育工具——魔具让学生爱不释手,一个个魔法让学生乐于接受,即便是在充满歧视的药学课堂上,哈利·波特也能感受到魔法带来的愉悦。作品中教师就像罗琳的隐身衣一样,学生成为课题的主人,暗示作者对西方教育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并重,甚至更加强调实践这种教育方式的肯定。相比较而言,我国教学还没有摆脱教科书依赖模式,大部分课堂教学还以灌输式讲解为主,结果是学生兴趣了了,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有知识接受过程所带来的愉悦和对知识的渴望。
2.凤凰社的忠诚
凤凰社在第五集——《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首次出现,是一个由霍格沃茨魔法学院院长阿布思·邓布利多创办的反伏地魔组织。这个组织以其反恶势力和正义性而深受读者热爱,一群意志坚定、坚韧不拔的成员铸就了凤凰社的忠诚和铁血精神,阿不思·邓不利多、阿拉斯托·穆迪、尼法朵拉·唐克斯、弗雷德·韦斯莱牺牲了,斯内普最后甘愿背着“叛徒”的黑锅被杀(实际上他是凤凰社的间谍),乔治·韦斯莱失去一只耳朵,比尔·韦斯莱被狼人咬伤,凤凰社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诠释了忠诚、正义和崇高,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期待。 3.哈利·波特的英雄主义
《哈利·波特》是一首英雄史诗。哈利·波特给读者带来的英雄气概,从他前额的伤疤就预示着他的不屈;一进入魔法学院他就直呼伏地魔的名字,显露出他不惧恶势力的态度和决心;他在魔法学院直接与伏地魔的势力作斗争,破坏了伏地魔复活的企图;哈利直接面对伏地魔,组织凤凰社对抗伏地魔军团的力量,最后的较量在哈利出生时的家展开……哈利·波特还要战胜自身,在《哈6》中,伏地魔把自己的灵魂分成了七个部分藏在不同的东西里,这样可以确保永生。其中七分之一的灵魂封存在了哈利·波特的身上,使他具有了伏地魔的一些特征,哈利·波特要想战胜伏地魔,最终还必须战胜自己身体里面那邪恶的一部分,主人公堂吉诃德式斗士的形象充满着血与肉,即使我们看到的不是十全十美的英雄,这种英雄更富教育意义,更容易被大家认同和接受。
三、当代教育的拯救策略
霍格沃茨魔法学院所体现出的现代教育“乌托邦”色彩,作品中一系列意象孕育众多现代教育的因子,突出表现了西方教育的人本、创新、个性等特性,成了当代教育的有益借鉴。
1.想象和创造力
读者在作品接受中,审美愉悦后面的童真、自然,追求真善美的原动力,奇幻下蕴藏的追求快乐、新奇和探知的天性,这才是青少年所需要的也是喜欢的东西,作品给当代教育提供了借鉴。当代教育的目标不是造就知识的复印件,而是要培养富有想象和创造力的人才。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就是实现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因为知识经济更加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了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因此,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是通过点拨、启发、开发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和创造力,探寻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教学手段,营造能够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想象和创造力的教育教学环境,这才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也是作品的教育理想。
2.个性和独立
在“麻瓜”眼中,“巫师”是“异类”,魔法世界就是一个“叛逆”的世界。在魔法学院,学生一开始就由学生帽根据学生的性情决定他的学院和未来发展方向,作者有意或无意间体现出了对个人按照某种方式成长的渴望。主人公们的行为透着叛逆、追求自由、个性的内在渴求,隐喻作者对这种主张个性培养教育理念或方式的推崇。这种思想所体现出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所需汲取的思想精华。只有强调个性,承认差异,才能实现尊重、平等和宽容,正如魔法学院一样,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展提供了平等机会和条件,施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才是现代教育所需的人文关怀。
3.主体性和话语权
在魔法学院学生与老师的教学对话和碰撞中,学生从压制到反抗到逐步掌握话语权,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实践的操作者,成为挑战教师的“叛逆”。教师就像罗琳的隐身衣一样逐步退隐,学生成为课题的主人,这种从教师的话语权走向学生的话语权,暗示作者对西方现代教育的一种审视。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教”始终围绕“学”开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与发展。
4.以人为本和崇高理想
凤凰社成员间的尊重和忠诚,反抗恶势力表现出来的铁血精神和英雄气概,这种以人为本和崇高理想一直是教育宗旨之一,也是社会的本质需要。21世纪,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在这个英雄缺乏的时代,哈利·波特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是当代青少年对理想和崇高的一种反应。鉴于此,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塑造英雄和理想主义,是培养青少年的理想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并日益融入时代潮流中,备受人们的青睐与关注。
结语
《哈利·波特》在一定程度上教导孩子们学会独立,彰显个性,探索实践,解决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尊重、自信、团结、奋进成为作品的主题。通过《哈利·波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能得到许多有益经验,也许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该革新了。
参考文献:
[1]苏文清,熊英.《哈利·波特》的第三空间及其意义——兼论文学数理批评[J].江南大学学报,2012,2:14.
[2]隋慧.浅析《哈利·波特》中英雄的成长[J].时代文学,2011,8:74.
[3]武冬艳.透析《哈利·波特》的英雄观[J].电影评介,2011,6:44
[4]戚翠荣.英雄成长主题下的哈利·波特形象[J].现代语文,2010,10:75
[5]姜淑芹.并置与戏仿:析《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J].东北师大学报,2009,5:29.
[6]刘亚.从《哈利·波特》看图书馆对英国初等教育的作用——对《哈利·波特》的内容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8,2:22.
[7]苏文清.《哈利·波特》与主体间性哲学——《哈利·波特》对当代童话创作的生态学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1:26.
[8]段波.来自魔界的呐喊——试析《哈利·波特》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J].学术交流,2007,3:42.
本文为江西省社科课题(课题编号:11WX328)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