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校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后简称职业指导)工作近些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高校对该工作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有待加强,在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职业指导课程完善及职业指导方式改进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高校应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健全职业指导的工作体制,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完善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创新职业指导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就业;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的系统完整的准备阶段。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发展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职业能力,把学习知识、发展素质、提高能力和调适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许多高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有偏差,态度不积极,没有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意义,职业指导工作的许多环节还存在不足。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应积极改进,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一、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虽然总体来讲,中国高校的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在近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我们探讨和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方面,高校的领导和老师普遍对职业指导了解不多,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找工作。大家只关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忽视对全体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不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甚至一味地追求就业率,使就业工作走向畸形。有一些领导和老师甚至认为大学四年级之前给学生上职业指导课会使学生更浮躁,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另一方面,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投入不够,“重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在政策、体制、资源投入等方面真正地有力地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在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方面作为甚少,缺乏创新。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首先,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多缺乏专业背景。无论是校一级还是院系一级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老师,系统学习过职业指导相关专业的老师极少,他们大多缺乏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培训、市场调研的工作经验,也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的人不多,所以很难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倾向测试、求职技巧指导等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工作;其次,在院系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为辅导员队伍,而辅导员一方面承担了大量的日常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可能很专心地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和研究。另一方面,辅导员岗位流动频繁,队伍的稳定性较差,这使得相关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经验的积累;第三,高校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队伍激励机制。高校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指标多偏向学生管理方面,缺乏一套独立的、成熟职业指导工作评价机制,因此也就很难在机制上给从事职业指导的老师以有效引导和鼓励。
(三)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首先,在是否应该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方面,高校的认识还不能统一。不少高校至今还没有把职业指导课纳入本科生的必修甚至选修课。其次,课程设置在时间安排上也不尽合理。不少学校仅将职业指导课程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或学年,没能针对本科生不同阶段特点开设不同内容的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培养职业意识,做好职业准备。第三、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授课形式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也不够强,教学效果欠佳。第四、没有建立统一有效的职业指导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利于职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
(四)职业指导的方式缺乏吸引力。目前各高校职业指导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只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而且理论讲得比较多。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实操性较强的教学方式较少,带学生到实际的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去调研和模拟求职等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也不多,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高校的职业指导与职场对接不够,缺乏和社会职业人士的合作和交流,不能及时把职场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二、如何改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高校应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认识。
首先,高校应认识到大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认识到职业指导能够引导大学生自觉、自主地做好职业准备,并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促进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素质。在现阶段,高校管理者应当将职业指导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中,在现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学校教育的职业指导功能,如开设职业指导课,系统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掌握选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
其次,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该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职业指导从以人才的开发利用为中心转变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重管理功能转变到重教育功能,从单一的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向针对全体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转变。职业指导不仅应体现在为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短期价值上,更应体现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引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身特长发挥的职业方向的长远价值上。
(二)健全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体制,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
各高校应逐步形成由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就业指导和教学管理等部门具体实施,学生辅导员、校内外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格局。高校可以建立学生职业指导的三级组织架构,配备相应的工作队伍。
首先,在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职业发展专业教师,或者与相关的院系合作,以某个(几个)学科为依托,建立有专业水准的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部门应该联合就业指导和教务部门,开展初期和中期的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部门要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着力开展后期职业发展教育。职业发展专业教师必须精通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具备针对个体、团体的辅导与咨询技能,具备心理测评的知识与技能,了解行业和职业信息,通晓职业道德要素与相关法律知识。职业发展教育专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和团体辅导,开设职业发展课程或讲座,开展学生职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制订学生生涯发展计划和培训方案;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②
其次,有条件的院系,可以在院系成立学生职业发展办公室,配备一至两名职业发展专职人员。职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协助和落实学校职业指导机构的工作,研究和跟进本院系学生的职业发展特征和问题,开展适合本院系特点和学生需要的职业发展教育。没法配备专门职业指导人员的院系,可以让某个(几个)辅导员在分工上侧重负责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并使这种分工保持稳定,以便于他们积累经验。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应当持有职业指导或生涯辅导资格证书,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善于开展个别辅导。
第三,所有学生辅导员要经过职业指导专业培训,具有初步的职业指导知识。专门从事学生职业指导的辅导员应该参加有关的职业认证考试和培训,如参加国家的职业指导师考试和培训等,做到持证上岗,上课。同时,职业指导人员还应该参加相关的科研工作,持续关注职业指导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情况。
此外,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多所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另外还可以通过外部聘请的方式来充实职业指导队伍的力量,如聘请有经验的实务工作者、人力资源专家、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政府官员、学者、成功校友等,组成一支阵容强大的兼职职业指导队伍。
(三)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和完善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职业指导应该不只被看作是学生毕业阶段的工作,而是从新生到毕业生,甚至包括校友再就业在内的一系列的指导,它是一个全面、系统、持续的教育过程。是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教育模式。通过指导向学生讲清楚将来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以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逐步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内容,完成就业的准备过程、选择过程、实践过程、调整过程和实现过程。职业指导应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大一的职业指导课程应着重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将要从事职业的特性,增加兴趣,努力学习。大二的职业指导课程,要介绍职业选择的内容,让学生懂得职业选择的重要意义,掌握职业选择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旨在让学生获取职业选择的理性认识,增强择业中的理性成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三的职业指导课程应着重于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分析以及升学辅导。让学生了解就业的外部环境,了解政策,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思考如何在就业与升学的选择上寻找平衡点 ,如何积极准备迎接就业和升学的挑战。大四的就业指导,则侧重求职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加强求职技能实操性训练。
(四)创新学校职业指导的方法。
首先,应使学校职业指导方法途径的具有多样性。除了传统的上课方式之外,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如可邀请有关的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校友等到学校开讲座或举行座谈会,特别是让毕业生聆听成功人士的奋斗史、经验以及教训等等,以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应该针对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的特点,充分地利用网络进行职业指导,例如开设网上论坛,让毕业生自由提问、发表有关的言论,专家对所出现的问题具体指导。其次,应注意开发基于学生自主性的新型职业指导方法。例如定期出版就业指导报纸、就业指导手册、信息资料等等;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编辑出版与职业信息直接相关的报纸、刊物,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职业指导的内容。第三.可以成立学生就业和职业指导组织。从学生自主性和职业指导创新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顺应学生要求,成立学生就业和职业指导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符合实际的人生观、职业观。通过此种模式,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职业指导的良好氛围。③第四,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和个人的职业指导和咨询,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和个人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比如,开设各类的职业发展“工作坊”、“讨论会”、提供简历制作和求职面试的一对一辅导预约服务、开通职业指导热线等等。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74.
②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实施[J].中国青年研究,2006,9,87.
③范泽瑛,王尔新.试论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M].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6):313.
参考文献
[1]黄中益,杨昌江.职业指导三元论[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希永,李晓珍.大学生事业生涯设计与发展[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莫华(1973—),男,壮族,广西桂林人,法学硕士,中山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在高校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十余年,2007年获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
【关键词】高校;就业;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的系统完整的准备阶段。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更早地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发展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职业能力,把学习知识、发展素质、提高能力和调适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是,许多高校对职业指导的认识有偏差,态度不积极,没有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意义,职业指导工作的许多环节还存在不足。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应积极改进,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一、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虽然总体来讲,中国高校的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在近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我们探讨和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方面,高校的领导和老师普遍对职业指导了解不多,认为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找工作。大家只关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忽视对全体学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不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甚至一味地追求就业率,使就业工作走向畸形。有一些领导和老师甚至认为大学四年级之前给学生上职业指导课会使学生更浮躁,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另一方面,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投入不够,“重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在政策、体制、资源投入等方面真正地有力地推进职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在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方面作为甚少,缺乏创新。
(二)高校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首先,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多缺乏专业背景。无论是校一级还是院系一级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老师,系统学习过职业指导相关专业的老师极少,他们大多缺乏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培训、市场调研的工作经验,也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职业咨询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作支撑,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的人不多,所以很难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倾向测试、求职技巧指导等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工作;其次,在院系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为辅导员队伍,而辅导员一方面承担了大量的日常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可能很专心地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和研究。另一方面,辅导员岗位流动频繁,队伍的稳定性较差,这使得相关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经验的积累;第三,高校缺乏有效的职业指导队伍激励机制。高校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指标多偏向学生管理方面,缺乏一套独立的、成熟职业指导工作评价机制,因此也就很难在机制上给从事职业指导的老师以有效引导和鼓励。
(三)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首先,在是否应该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方面,高校的认识还不能统一。不少高校至今还没有把职业指导课纳入本科生的必修甚至选修课。其次,课程设置在时间安排上也不尽合理。不少学校仅将职业指导课程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或学年,没能针对本科生不同阶段特点开设不同内容的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培养职业意识,做好职业准备。第三、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授课形式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实践性和针对性也不够强,教学效果欠佳。第四、没有建立统一有效的职业指导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利于职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
(四)职业指导的方式缺乏吸引力。目前各高校职业指导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只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而且理论讲得比较多。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实操性较强的教学方式较少,带学生到实际的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去调研和模拟求职等社会实践的教学方式也不多,无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高校的职业指导与职场对接不够,缺乏和社会职业人士的合作和交流,不能及时把职场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二、如何改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高校应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分认识。
首先,高校应认识到大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教育的重要场所。认识到职业指导能够引导大学生自觉、自主地做好职业准备,并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促进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素质。在现阶段,高校管理者应当将职业指导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中,在现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学校教育的职业指导功能,如开设职业指导课,系统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掌握选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的能力。
其次,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该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职业指导从以人才的开发利用为中心转变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重管理功能转变到重教育功能,从单一的针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向针对全体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转变。职业指导不仅应体现在为学生进行就业信息提供、技巧指导等短期价值上,更应体现在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引既有发展前途又适合自身特长发挥的职业方向的长远价值上。
(二)健全高校职业指导的工作体制,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
各高校应逐步形成由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就业指导和教学管理等部门具体实施,学生辅导员、校内外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格局。高校可以建立学生职业指导的三级组织架构,配备相应的工作队伍。
首先,在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职业发展专业教师,或者与相关的院系合作,以某个(几个)学科为依托,建立有专业水准的教师队伍。学生工作部门应该联合就业指导和教务部门,开展初期和中期的职业发展教育;就业指导部门要结合大学生就业工作,着力开展后期职业发展教育。职业发展专业教师必须精通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具备针对个体、团体的辅导与咨询技能,具备心理测评的知识与技能,了解行业和职业信息,通晓职业道德要素与相关法律知识。职业发展教育专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和团体辅导,开设职业发展课程或讲座,开展学生职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制订学生生涯发展计划和培训方案;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为活动提供理论指导。②
其次,有条件的院系,可以在院系成立学生职业发展办公室,配备一至两名职业发展专职人员。职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协助和落实学校职业指导机构的工作,研究和跟进本院系学生的职业发展特征和问题,开展适合本院系特点和学生需要的职业发展教育。没法配备专门职业指导人员的院系,可以让某个(几个)辅导员在分工上侧重负责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并使这种分工保持稳定,以便于他们积累经验。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应当持有职业指导或生涯辅导资格证书,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善于开展个别辅导。
第三,所有学生辅导员要经过职业指导专业培训,具有初步的职业指导知识。专门从事学生职业指导的辅导员应该参加有关的职业认证考试和培训,如参加国家的职业指导师考试和培训等,做到持证上岗,上课。同时,职业指导人员还应该参加相关的科研工作,持续关注职业指导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情况。
此外,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多所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另外还可以通过外部聘请的方式来充实职业指导队伍的力量,如聘请有经验的实务工作者、人力资源专家、知名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政府官员、学者、成功校友等,组成一支阵容强大的兼职职业指导队伍。
(三)引入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和完善高校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职业指导应该不只被看作是学生毕业阶段的工作,而是从新生到毕业生,甚至包括校友再就业在内的一系列的指导,它是一个全面、系统、持续的教育过程。是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教育模式。通过指导向学生讲清楚将来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以及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以便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逐步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内容,完成就业的准备过程、选择过程、实践过程、调整过程和实现过程。职业指导应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大一的职业指导课程应着重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将要从事职业的特性,增加兴趣,努力学习。大二的职业指导课程,要介绍职业选择的内容,让学生懂得职业选择的重要意义,掌握职业选择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旨在让学生获取职业选择的理性认识,增强择业中的理性成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三的职业指导课程应着重于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分析以及升学辅导。让学生了解就业的外部环境,了解政策,增强学生对就业市场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思考如何在就业与升学的选择上寻找平衡点 ,如何积极准备迎接就业和升学的挑战。大四的就业指导,则侧重求职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加强求职技能实操性训练。
(四)创新学校职业指导的方法。
首先,应使学校职业指导方法途径的具有多样性。除了传统的上课方式之外,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如可邀请有关的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校友等到学校开讲座或举行座谈会,特别是让毕业生聆听成功人士的奋斗史、经验以及教训等等,以激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应该针对学生普遍使用网络的特点,充分地利用网络进行职业指导,例如开设网上论坛,让毕业生自由提问、发表有关的言论,专家对所出现的问题具体指导。其次,应注意开发基于学生自主性的新型职业指导方法。例如定期出版就业指导报纸、就业指导手册、信息资料等等;在专业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编辑出版与职业信息直接相关的报纸、刊物,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职业指导的内容。第三.可以成立学生就业和职业指导组织。从学生自主性和职业指导创新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顺应学生要求,成立学生就业和职业指导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符合实际的人生观、职业观。通过此种模式,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职业指导的良好氛围。③第四,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和个人的职业指导和咨询,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和个人的需求,为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比如,开设各类的职业发展“工作坊”、“讨论会”、提供简历制作和求职面试的一对一辅导预约服务、开通职业指导热线等等。
注释
①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74.
②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实施[J].中国青年研究,2006,9,87.
③范泽瑛,王尔新.试论高校学生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M].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6):313.
参考文献
[1]黄中益,杨昌江.职业指导三元论[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希永,李晓珍.大学生事业生涯设计与发展[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莫华(1973—),男,壮族,广西桂林人,法学硕士,中山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在高校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十余年,2007年获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