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课增强学生获得感的着力点和支撑点及活跃点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zzf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马克思理论出发,从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些无产阶级前辈的著作中出发,可以看到很多对于身体的论述。作为物质条件的一部分,身体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机体和存在前提,同时也作为存在结构的唯一前提和唯一要素,成为了智力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重要支柱。身体与世界联通在一起,在认识之下形成了一个个个体的有机构成,即有机体。由此可见,在改进中小学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接触要具有亲和力以及教学内容要具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此,必须要将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到理论层面的高度,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为学生的体育课需求提供更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供给,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重要依据。只有在供给侧改革得以满足需求侧的实际需要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同学学得好,获得充足的获得感,从而在体育投入上感受到自我发展,从而提高对自己的发展需求,也对自己提高了期待。因此,本文从体育教学的实际教学内容出发,提出要加强学生自主体育运动的意识、改善和优化授课方法等多种策略。
  关键词:体育课 学生 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b)-0147-02
  1 “引导终身体育观”与“赋予正能量”是体育课程增强学生获得感的着力点
  通过体育教育,使体育锻炼生活化、终身化,使其成为人的一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就是终身体育观及其具体的体现。获得感是个人对外部的一种评价,既包括对外在环境的适应程度,也包括外在环境对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这就意味着,只有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中小学生加以引导,使其在建立起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从而在由体育活动获得满足感的过程中找到着力点和支撑点。
  对于如何帮助中小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第一个途径是支持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不压制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加强对终身体育的引导,使学生增强对外在环境的适应程度。同时,中小学体育课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会他们自己学习,自己锻炼,全面发展,施展出体育课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引导力、判断力和重塑力。体育课的引导力表现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强化终身锻炼意识。不同于其他课程,体育课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引导学生趋向终身体育意识;同时,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目标为框架,以终身体育为价值导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课的引导力。还要加强对基础设施等体育课程外部环境的建设,为学生加强体育活动投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和增进体育活动获得感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途径是透过体育课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强其领导力、自我革新能力以及对信念的坚定程度。在这一教学目标下,学生是不仅可以在体育课程中适应社会需求的,更是可以在体育课程中实现自身需求的满足的。这就要求在体育课程当中,不仅在课堂内引入一些体育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强调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参与程度,只有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产生协作与互动,才能最大程度上增强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2 “情感渐进式”与“主渠道优势”是体育课增强学生获得感的支撑点
  第一,体育课教学要注重情感的引导。在体育课程中,情感的获得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学生在体育课中是先有一种自身参与获得的存在感,然后才能够在参与中获得获得感,最终将自身获得转化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或者价值观念,这就是意义感。每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中都要遵循这样的情感发展顺序的客观规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情感变化的捕捉和把握,牢牢抓住学生内心变化的关键契机,使其先拥有主体的存在感,使获得感这种进一步的情感能够得到充足的前提条件。这就意味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感”是指能够与教师共建和共享积极的课堂氛围。“获得感”是指学生在其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掌握,并且在存在感、获得感等不同的情感支点上,进一步向获得感、意義感的情感阶段发展,使价值认同得以确立。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无疑要以学生获得感的体验满足为重要支撑。
  第二,就是要借助渠道的力量,使学生能够在感受到获得感的同时,进一步实现获得感与意义感的同步实现。从获得感来看,获得感更多地体现为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运动技能得到增强,使可以评估的,是可以衡量的,也是倾向于物质层面和有形层面的。但意义感则不同,它更多地体现为学生对体育活动结果的价值判断,倾向于无形的体验。由此可见,在提升体质的主渠道仍为体育课时,显然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主渠道,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主渠道优势,借助体育课的课堂面对面的特点建立教学优势,有利于学生建立上述观念,使其具有充足的获得感和意义感,从而在体育课中收获人生价值。
  3 “情境式教学”与“学习共同体”是体育课增强学生获得感的活跃点
  获得感产生于自身活跃的感受,并对课堂内外的环境有着高度依赖。在传统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除了课堂听课,就是课外活动。通过情境式设计,营造主体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情境式的课堂,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对与运动技能的感性体验,深化学生多体育课基本内容的认知与掌握。情境设计具体表现为以任务为导向的情景教学、以项目为内容的情景教学、以游戏为形式的情境教学、以语言为烘托的情景教学等。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趣味校园田径会”的情境,在该情境中,分为若干个小组,有的小组是短跑组,跳远组、投掷组,每一位同学都要完成所分小组所对应的任务,任务的紧迫感与使命感都会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进行田径项目的练习,以此促使学生提高体育活动的效率与质量,从而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
  组建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运动项目为内容组建课外学习小组,比如:羽毛球组、篮球组、健美操组、足球组等,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相组合,也可以是学生和教师的组合。体育课的课外活动小组是开放性的,广泛吸纳不同年级的学生来参加,以扩大小组成员的年龄结构,高年级指导低年级的同学,彼此激发灵感、完成练习任务。小组成员之间时常保持联络,定期组织练习与比赛,以合作探究为活动模式。在这些小组中,学生教学相长,自教与他教相结合,形成各种练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之间合作、共享为原则,并在共同体内部、共同体之间形成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广泛存在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学习环境中,以“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实践型学习丰富“第一课堂”的教学型学习,第“第一课堂”的教学型学习反哺“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实践性学习,共筑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将学习小组建成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成为“共同体中的人”,可以培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精神,强化学生在共同体内外的权利和责任意识,培养师生、同学之间的包容性品德。
  参考文献
  [1] 解长青.终身体育的关键在于学校体育[J].田径,2018 (6):53-63.
  [2] 杨伟荣,张方玉.“获得感”的价值彰显[J].重庆社会科学,2016(11):96.
  [3] 陈欢欢.情景教学法在初中田径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田径,2018(5):9-10.
其他文献
2018年开始,邛崃市大力聚焦农民工回引培养,通过实施'双向育管'、搭建'五大平台'、突出'三项培养',广泛开展'为村归崃'农民工定向回引培养
湖北省自1982年11月~1987年10月组织血防检查考核组,先后分6批,对谷城、浠水、襄阳、宜昌市、枝城、黄梅、新洲、远安、南漳、蕲春、大冶、宜昌县等十二个消灭血吸虫病县市的
1989年8月至10月,收治急性脑型血吸虫病5例。本文就其诊断及治疗经过分析如下。 一、一般资料 5例患者既往无血吸虫病史,在发病前15~45d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潜伏期平均29d。
摘 要:近年来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形势较好,各种专项运动的发展也较为迅速。作为排球专项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女子排球的体能训练影响因素不仅关系着女子排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质量,而且对于我国排球运动项目的实力提升也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青少年女子排球专项运动中的体能训练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分别从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思考。旨在为排球专项运动体能训练的影响因素研究提供现实意义,并为青少年女子
对YG811型织物悬垂仪进行改造,建立一套测试织物悬垂性能的图象处理系统,提出表征织物悬垂的五个指标,并分析了图象处理方法应用在悬垂研究上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产A513型和FA系列细纱机自动落纱装置的分析,提出了用双向作用离合器进行改造的具体技术方案,并列出了该方案主要设计的计算方法。
目的探讨小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住院的29例年龄小于6个月小婴儿K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婴儿KD中非典型病例发病率高,心脏受累较普遍,平均确诊时间长,
随着越来越多高校体育赛事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何运作高校体育赛事、使其效益达到最大化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高校体育赛事运作价值链进行分析,得出高校体育赛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式、程序等作出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