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启示

来源 :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统合整体,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与生态圈。生物圈是一个封闭且能自我调控的系统,地球目前是整个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未来,人类移民外星球,就必须适应新的生物圈。
  1982年,一些科学家开始提出在地球上建立一个封闭的小型生物圈的计划,这个小型生物圈可以作为火星殖民的实验基地、核大战后的庇护所,也可以用作居住型实验室,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各项研究。人们把这个迷你型生物圈称为“生物圈二号”,其名字源于它的原始模型“生物圈一号”,即地球。
  被寄予厚望的人造生态系统
  “生物圈二号”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沃洛克镇,这里光照强烈,生态环境相对荒凉,有些类似于太空的环境。它建造于1987年到1991年之间,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最高点可达到27.7米,主体建筑包含5个生态系统:沿海沙漠、热带雨林、稀树草原、红树林湿地和珊瑚礁海洋;还有两座圆顶辅助建筑,那便是生物圈的“肺部”,其屋顶通过上升和下降,来调节由于昼夜温度交替造成的内外气压差。此外,还有一个地下技术圈,主要是用于运行和维护生物圈环境。有20多个空气处理器单元,用于调控生物圈中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生物圈二号的工程建造经费约2亿美元,运转费用每年约600万美元。她运转的原理是模拟目前生态学家发现的地球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被用于测试人类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个封闭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来的太空殖民中封闭生态系统可能的用途。当时一篇文章称它为“继肯尼迪总统启动登月计划后美国最激动人心的科学工程”,参与生物圈二号计划的人,和宇航员一样被视作英雄。
  生物圈二号建设之时,招募进入其中的志愿者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报名者趋之若鹜,但对体能、心理等素质的“苛刻”要求使众多来试者望而却步。志愿者要在一个模拟的小圈内单独测试忍耐力。该小圈是个仅能放下一张小床外带小得可怜活动空间(其中植物占了大半)的玻璃小屋,有的实验者仅呆了四五个小时就嚷着要出去,而有的住了几天,最久的连续住了三个月。
  经过严格的筛选,由四男四女组成的科学家队伍形成了,内有海洋学家、植物学家、气象学家、机械工程专家及医学专家等。生物圈二号建成之后,1991年9月,8名人员进入其中,开始为期两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全世界都热切关注着、期待着他们创造出辉煌的成果。
  难以解决的问题
  然而,尽管这些居民事先花去几年时间接受了相关培训,拥有每年耗资百万美元的技术支持,各种各样的问题仍然接踵而至。比如技术问题、人与社会问题、生物问题、管理问题等,这些问题最终也导致了此次任务的失败。
  1、技术问题
  志愿者进入生物圈二号不久,圈内含氧量开始下降,并最终低于14.5%,而正常水平为21%。含氧量低会导致疲劳,并威胁到圈内居民的健康,这相当于高原反应。而一氧化二氮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在增加。所以这个设备很快就难以运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决定向设备注入氧气,并且每天打开“肺部”以允许来自外部環境的空气流入。缺氧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因为氧气被生物圈二号的一些混凝土结构吸收了,随后科学家们又通过密封混凝土来克服这个问题。然而,氧气降低或者二氧化碳增加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生物圈内土壤中的微生物过多,它们会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被预见到——厄尔尼诺现象。1991-1992年期间,厄尔尼诺现象使生物圈二号所处之地异常多云。云层覆盖可能限制了植物内部的光合作用,从而致使圈内二氧化碳含量大大高于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还存在空气泄露。有人指出,这种泄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引起一些人的质疑,密闭的环境是整个项目实施的基础。如果存在空气泄露或者利用外界的地球环境来交换空气,那这个实验还有效吗?还有意义吗?
  2、人与社会问题
  进入生物圈二号不久,8位居民很快发现他们无法生产足够的食物来养活自己。他们带来了各种用来种植的种子,比如花生、玉米、蔬菜等。然而他们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虫害、植物病害,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种植人员。随着食物危机的加深,他们不得不吃掉一些带来的种子。鸡、猪等家禽也因为面临与居民竞争食物而被吃掉。如此一来,便形成恶性循环,自给自足的幻想破灭。在最初的6个月,他们一直处于饥饿状态,平均体重下降16%。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根据参与者之一简·波因特后来发表的文章称,8个人在居住6个月后便分成两派。虽然两个小组一起工作,但是却无法相处。这也导致他们难以齐心协力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3、生物问题
  生物圈二号内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圈一号(地球生物圈)过分简化而来的。虽然设计者们把地球上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搬进”了“生物圈”,然而所搬进的主要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植被,并未把相应的动物、真菌、微生物等群落也按比例搬来。如热带雨林中没有大型动物,倒是引进土壤时带来了蚂蚁及蟑螂的卵,这些生物在此大量繁殖。还有,几个主要类型的生态系统尤其是热带雨林植物在很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下生长的非常繁茂, 表现出异常高的光合能力。由于缺乏相应的消费者和分解者而迅速积累,大量的枯落物面临清理问题。过度生长的热带雨林乔木触及了顶部玻璃,大有穿破玻璃之虞。引进藤本植物(如牵牛等)的目的是为了用做固定二氧化碳的汇,却不料这些植物在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疯长,危及其它植物与农田。所有花粉传播动物消失,使一些有赖于此的有花植物不能正常授粉。同时引入的25种脊椎动物中有19种消失。
  4、管理问题
  也许生物圈二号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缺乏高水平的科学管理。在这次任务即将结束时,一个专家团队专门做了一个分析报告。该报告指出该项目的几点不足之处,比如缺乏一个完善的书面的科学计划、缺少科学信息交流和互动等。该报告建议任命一名科学研究主任监督项目的进展,并确保管理人员公开讨论他们的任务进展情况。
  生物圈二号的成败得失
  1993年9月,这8名居民终于从生物圈二号中走出来了,这也许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毕竟“与世隔绝”的生活可能没那么美好。
  1994年3月,经过短期修整之后,生物圈二号又迎来了第二批居民,共7人。但是在第二次任务期间,由于生物圈内一氧化二氮(N?O,俗称笑气,有麻醉作用)积累过多以及项目管理问题,任务不到一年便匆忙结束了。实验再度以失败告终。从此,再也没有人在“迷你地球”上过日子了。
  1994年6月,生物圈二号的管理公司解散,其管理工作先后被移交给哥伦比亚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用于科学项目研究。
  从最初的媒体宠儿到后来被批“伪科学”,生物圈二号仿佛经历了天堂到地狱的两重天。科学舆论界对生物圈二号的批评主要有: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它和外界真正的生态系统不能同日而语,如土壤是非自然的;野生动植物数量远远减少,尤其只剩下蚂蚁和蟑螂等几种动物。此外,这个迷你生物圈的封闭也是不完全的,电力、信息、药品等要从外界输入,作为一个超大温室又太暗了,维持费用太高。
  而支持者则说,它是成功的,是我们太空探索的一项伟大实验。在严格的科学评估中,生物圈二号也许是失败的,但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生物圈二号实验中发现的内部几大重要生命元素如碳、氮、氧循环的不平衡,为以后的太空城探险提供非常难得的资料;它证实了人类能够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在任意恶劣的环境下创造出适于生命生存的空间;它也揭示了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互利、协调发展等关系是人工所难以改变的。
  生物圈二号可作为地球的一个缩影来思考。地球面临的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其后果可在生物圈二号的实验中看到或体验到。像生物圈二号这样类似地球工作原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内部生物面临的问题,同样可能会是我们地球人类所要面对的。
  今天,生物圈二号已经是一个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如果你有机会去美国的话,说不定还能亲眼看看这个全球最大的生态实验室。
其他文献
自从人类从洞穴中出来以后,我们的建筑物一直在变得更高更轻。目前世界第一高楼是阿联酋的哈利法塔(又称迪拜大厦),高度达到828米,楼层有162层。但这第一高楼的宝座可能没多久便会被取代,因为有许多冲着“第一高楼”去的建筑正被规划着。就在各国都争着盖超高的摩天大楼,不断创造新纪录时,美国纽约的云端建筑工作室却另辟蹊径,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日行迹塔(Analemma Tower)。  脱离地球表面的日行
期刊
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更不可或缺的是,发朋友圈(社交媒体)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因此,从一个人朋友圈的足迹,心理学家就能看出这个人基本的心理状态。你想试试吗?  照片的诉说  美国心理学家对流行于全球的几大社交媒体进行了统计,对上面发布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包括表情符号、标签、引文、照片等,然后就像医生号脉一样,从中确实能看出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  比如照片的色系,在全球最大的照片分享
期刊
人们希望不远的未来,机器人在各种特殊情况中能够不依赖人类“自发”地行动起来,和人们一起完成艰难的任务,但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并非易事,第一要解决的就是让机器人走起来。  来自韩国的人形机器人DRC-HUBO结合了优秀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能,其轮子做的膝盖保证腿能灵活地卷曲起来,并依靠在比赛中完成了诸多高难度任务甩开了大批竞争对手,夺得了机器人大赛的巨额奖金。  这款将近180厘米高的机器人ESCHER身上
期刊
士兵负重的累赘  随着古代冶炼技术成熟,尤其是铁器冶炼成熟后,铁剑、铁矛、铁盾等武器开始装备军队,士兵们就面临一个严峻挑战——负重。比如古希腊军队,他们要携带的装备太多了,胸甲、头盔、盾牌、长矛等,重达32千克!有些士兵不堪重负,常常弃之于战场。古希腊有句著名谚语:“下战场要么你带着盾牌,要么被抬在上面。”其实它本意不是激励士气去视死如归地战斗,而是为了奉劝士兵不要抛弃装备。  同时期,亚述帝国士
期刊
风,虽无形无色,却蕴含巨大能量。尤其在高空,常年高速气流蕴含的能量几乎足够全人类使用。美国气候学家大致估计,高空风力发电功率约是1800太瓦(1太瓦=10亿千瓦),也就是说,它一小时发电量就高达18000亿度。如果高空风力全部转化为电力,就能满足人类目前的所有电力需求。  便携高效的浮空涡轮机  无疑,高空风力发电是一个大宝藏。如何可靠又经济地挖掘这份宝藏,众多科技公司使出浑身解数为之努力。美国清
期刊
任何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热力学零度(-273.15℃),就能辐射红外线,且温度不同所辐射的红外线也有所差异。热敏相机(又称红外相机)正是利用这一特性来检测身体的健康状况。  当一个健康的人把手从冰冷的水里拿出来时,他的血液会加速流动“焐熱”凉手。在热敏相机底下所显示的图像是红色和黄色的。而患有雷诺氏病的人,由于他的血管神经功能絮乱,血液不能正常循环,手指温度难以恢复正常温度。因此,在热敏相机底下显
期刊
说起世界最南端的陆地,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想到南极,然而,南极没有城市,缺少人文历史,严格说起来算不上是人类的居住地。那么,世界最南端的人类居住地在哪里?答案就是火地岛,因为这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冠上“世界最南”的名称,比如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最南端的灯塔——乌斯怀亚灯塔;最南端的人类陆路交通站——乌斯怀亚3号公路的终点;最南端的邮局——“世界尽头邮局”;等等。  通往南极的跳
期刊
四轮驱动和全地形车  传统的双轮驱动汽车由于缺乏较大的抓地力,汽车容易滑倒,被障碍物卡住,仅适用于普通道路和高速公路。为了摆脱道路限制,自由漫游在任何地形上,四个轮子同时从发动机获得动力的汽车——四轮驱动汽车在19世纪应运而生。  四轮驱动汽车通常有一个稳固的轻型框架,同时配备坚固的深胎面轮胎,再加上高级变速器和长悬架,使得它们适用于许多复杂地形。  在四轮驱动汽车中,全地形车脱颖而出,成为地形冠
期刊
未来城市建筑是什么样的?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象过。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随着人口的增长,技术的进步,未来城市的建筑会变得更大、更高,也许还会有更奇怪的形状,它们伫立在城市内,看上去就像庞大的怪物。  多人口,大建筑  随着世界各个城市地区人口的持续增长,一些城市的规模已经变得非常庞大。1950年,日本东京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了1000万,可以称得上是特大城市了。而今天的东京都市圈,人口已经接近4000万,
期刊
生活中的沉没成本谬误  你突然赶着去买牛奶。走到一半的时候,想起来这家店礼拜天下午是不开门的。而且据你所知,附近的店都不开门。不过,你已经朝着那个方向走了10分钟,所以至少应该把路走完,对吗?  除非你真地很想活动活动筋骨,不然这种想法真是蠢得可以。但奇怪的是,这种不合逻辑的认知模式在我们的决策过程中非常普遍,而且往往是涉及高额投资的决策。  一个赌徒可能会称之为“要捞回本钱”。英国有谚云“不要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