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突出“以人为本”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13632594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把握时机,引导、调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真正凸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要善于确立目标。教学过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与学则没有了方向,教师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亦只会盲目地跟从学习,不难想象其教学效果会是怎样的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结合现行课本的要求,确定每一单元、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要善于设置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是一门逻辑性、语言性比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学科,如单凭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而忽视了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置可否,则很难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其创造力、思维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问题的提出都是由教师从早已撰写好的教案中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地提出来的,学生只能跟着自己的思维机械地模仿、重复。那么,如何发挥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动性呢?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要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决不能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次,要创设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要公平地为每一位学生创设营造良好的“发问”环境,对班中的学生,不论是优等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教师都要一视同仁,都要顾及到,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的“发问权”在教师心中是有分量的,从而受到鼓舞。第三,要树立自信。学生有时提的问题可能说法幼稚、不甚合理,但教师不能轻易否定,更不能讽刺挖苦,而要抱着热情、信任、尊重的态度认真地对待,帮助学生克服紧张状态,让他们敢于“发问”,乐于“发问”,善于“发问”。我曾教过一个来自贵州的学生,她平时不苟言笑,上课积极认真,学得很好,但却很少主动发问。针对这一情况,我抓住她学习成绩好的特点,有意在平时的讲课过程中表扬她,帮她树立自信,增加她提问的机会,使她逐渐克服了不敢问的自卑心理,积极思考动脑,直到后来她敢想、敢议、敢做、敢问。第四,要因势利导。对善于钻牛角尖和钻入“死胡同”的学生,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鼓励他们找到思维的突破口,从问题中找到问题,力求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有意无意”的引导、设疑下,舉一反三,逐步拓展、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要善于引导探究。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教学也如此,现在提倡师生在学习中要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这个道理。教师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要真真正正地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单靠教师课堂上的“个人表演”是不行的。现行的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内容都是文质兼美的。要让学生读懂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去学,引导他们自己去钻研,去探索获取知识。如上《荷塘月色》,教师除可利用幻灯教学外,有条件的还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现场”亲自观察、感受、触摸,让学生用书面、口头或图文等各种学生喜欢的方式表达他们的观察所得。这样,通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亲自体验由求知到实践的过程,对所求、所学、所得必然会终身不忘。
  要善于授人以渔。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也就是古语所云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过去由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到让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转变。教师作为“撑船人”,在教学中就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好板书,体现出教师“教”的引导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靠学生个体的阅读实践,才能得到逐步提高,否则无论老师怎样精细地讲,也代替不了学生主动的学。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动脑,自己去主动思考探索,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潜能,使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领悟、掌握学习的方法,触类旁通,动手求证答案。这样,教师“授人以渔”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责任编辑邹韵文
其他文献
要变学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参与”,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课堂教学就应该转变观念,改变方式,最基本的变化是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交流和体验的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主动了解世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从“学”这个层面讲,让学生学会学习是课堂的主要功能。学会学习应该包括哪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素材。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需求,唤醒他们的情感,锻炼他们的意志,发展他们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而变得感知敏锐,想像丰富,思维活跃,从而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
近年来,大量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有10%-30%的青少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显示现阶段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扭曲、考试焦虑、厌学、逃学、考试舞弊;人格上自卑、胆怯、自控力差,竞争意识不强、说谎、不礼貌;迷恋上网、缺乏集体观念、公德意识不强。  针对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农村学校有必要广泛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科正式列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