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行会计营运体制改革、网点转型的不断深入,DCC系统及相关外挂系统的不断优化,前后台业务的不断分离,会计检查面对的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充分发挥会计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风险防范能力和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资金和营运安全”的作用、如何组建专业化的会计营运检查团队、如何开展会计营运检查、如何提高检查整改工作效果来适应这种形势变化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提高 会计 检查质量
1 会计检查如何应对会计营运体制变化
1.1 会计营运体制的主要变化
1.1.1 作业和管理系统不断优化和推出。最近两年,为了提高柜面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切实防范会计操作风险,总行先后推出了会计档案及稽核管理、柜面业务监测、指纹管理等管理和监测系统,对DCC—CCBS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和优化。柜面业务监测系统实现了交易信息实时监测,使后台及时梳理出可疑交易、违规交易信息,提升了对交易的监督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会计档案和稽核管理系统实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采集、加工、存储、调阅自动化和电子化,通过自动勾对业务流水、提示风险预警信息、提供差错电子化处理等方式实现部分会计稽核功能,有效控制和防范了业务操作风险;指纹系统强化了柜员身份控制,能够约束柜员和授权人员实时在岗,杜绝擅自顶岗、离岗现象。这些系统的上线运行,为提高会计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有效控制了业务操作风险。
1.1.2 网点转型、柜面业务流程优化。经过两年的零售网点转型,使零售网点由核算交易主导型转变为营销服务主导型,同时配备了柜员主管,优化了柜面业务操作流程。网点转型和业务流程优化大大提高了前台风险控制能力。
1.1.3 前后台分离,六个集中。2006年以来,总行先后下发了《中国建设银行核心业务处理前后台分离暂行办法》、《中国建设银行业务处理前后台分离和后台集中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章制度,逐步实现了“核心业务系统等营业性业务系统业务参数维护、运行状态监控”、“本级客户账户信息资料和批量签约等非账务类交易事项录入”、“资金、损益等内部账和内部资金利息的核算与账务调整”、“金库日常操作、网点现金配送或领缴、自助设备现金配送、前台重要物品、机具配送”、“会计资料、交易资料扫描、补录、稽核、对账”、“同城票据交换、批量代收代付等交易类业务”等事项的后台集中处理,即:“六个集中”。前后台分离在缓解前台压力、释放前台劳动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后台处理的复杂性和风险控制的艰巨性。
1.2 会计检查的应对策略
各类管理系统的上线、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前后台的逐漸分离,使前台的操作不断规范,后台处理的事务增加,针对这种情况,2007年重新修订的《中国建设银行会计营运检查制度》对“检查工作职责”、“检查人员管理”、“检查内容及标准”、“检查形式及要求”、“检查程序及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规定,通过近一年的执行看,也收到了较好效果。但制度建设永远滞后业务发展,要充分发挥会计检查的职能作用,必须在检查思路、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手段等方面进行对应变化,实现与时俱进。
1.2.1 检查思路转变。随着我行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个系统的开发上线,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检查思路必须转变,由防范风险转变到提高制度执行力上来。
1.2.2 检查形式转变。由以全面检查为主,转变成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为主。全面检查虽然能够更全面的发现被检查单位存在的风险隐患,但时效性较差,同时由于检查内容过多,容易出现检查流于形式的情况,不利于会计检查职能的充分发挥。专项检查和重点检查则有效的规避了全面检查的缺陷。
1.2.3 检查内容转变。检查内容除检查制度确定的内容外,还要更多的关注新业务、新系统、新流程,不断补充新的检查内容,并且注重对后台部门的检查,避免灯下黑。
1.2.4 检查手段转变。检查手段由传统的现场检查为主转变为以非现场监控为主、现场检查为辅,提高会计检查的针对性。
2 如何发挥专业化会计营运检查团队的职能作用
总行将会计检查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制度执行力、风险防范能力和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资金和营运安全”,这个目标如何实现呢?或者说如何组建有效的专业化会计营运检查团队来保证这个目标实现呢?
2.1 合理划分团队职责,各司其职。一个好的团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必须要在了解团队职责和团队成员特长的基础上,实现团队职能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成员特长。一个团队如果不熟悉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系统数据,不可能编制一个好的检查方案;如果没有正确的检查思路,也不可能发现真正的风险隐患;如果缺乏对检查效果的评估,也不可能完善检查手段、策略,也不利于问题整改。因此,有效的专业化会计营运检查团队在内部职责分工上一定要体现对团队职责的合理覆盖和实现职责的充分发挥,在团队内部至少考虑应该设立“制度研究”、“风险分析”、“检查指导”、“检查评估”等小组。具体职责参考如下:
2.1.1 制度研究小组:负责对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营运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提供检查依据和确定检查重点。
2.1.2 风险分析小组:负责对审计、监测、稽核等部门提出的问题属性、原因分析,负责风险线索、疑点分析,提供非现场检查模型和检查思路。
2.1.3 检查指导小组:负责对检查人员培训和检查技术指导,提供先进的检查技术。
2.1.4 检查评估小组:负责对检查发现问题的后续整改及整改效果评估,提出新的审计思路。
2.2 注重团队成员胜任能力培养,强调团队素质。面对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新系统的陆续上线,如果不注重胜任能力培养,则很难跟上步伐,充分发挥职能。检查人员胜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检查技术、检查手段、检查思路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胜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下面途径实现:
2.2.1 请优秀的检查人员、审计人员介绍经验,实现经验共享。这是最直接的提高检查技能的手段。
2.2.2 选派检查人员参加相关的审计项目,学习审计技术。审计与检查有相关联的地方。
2.2.3 组织胜任能力培训,实现检查人员的共同提高。
2.3 注重对检查项目的总结工作。通过对检查项目的后期总结,不仅可以积累成功的经验,更可以找出检查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检查项目开展提供借鉴。
3 会计检查效果如何最大化发挥
3.1 学会分析问题。分析能力决定检查质量和效能,如果缺乏对检查问题的深入分析,就可能使问题停留在表面,检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要求,检查人员在执行检查发现问题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如: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问题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是孤立的问题,还是可能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此问题相关联还会产生什么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更深入的把握检查思路,发现更深层次的风险隐患,真正发挥检查的职能。另外,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还体现在对会计信息、统计信息质量的分析上。
3.2 注重检查信息的共享。审计、检查发现问题出现屡查屡犯、此查彼犯的根源在于对检查信息的相对孤立,缺乏共享。另外,当前各类检查通报对问题描述较少,谈共性问题的多、谈个性问题的少,造成多数机构只掌握自身的问题,不了解其他机构存在的问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因此,要实现检查效果,必须在检查结束后,按照操作差错、管理缺位或制度缺失等问题类型全面梳理检查发现问题,并列明具体成因、风险点、后果及相应的制度依据,明确整改要求和以后业务操作要求印发所属,实现检查信息共享和会计检查的以点带面。
关键词:提高 会计 检查质量
1 会计检查如何应对会计营运体制变化
1.1 会计营运体制的主要变化
1.1.1 作业和管理系统不断优化和推出。最近两年,为了提高柜面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切实防范会计操作风险,总行先后推出了会计档案及稽核管理、柜面业务监测、指纹管理等管理和监测系统,对DCC—CCBS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和优化。柜面业务监测系统实现了交易信息实时监测,使后台及时梳理出可疑交易、违规交易信息,提升了对交易的监督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会计档案和稽核管理系统实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采集、加工、存储、调阅自动化和电子化,通过自动勾对业务流水、提示风险预警信息、提供差错电子化处理等方式实现部分会计稽核功能,有效控制和防范了业务操作风险;指纹系统强化了柜员身份控制,能够约束柜员和授权人员实时在岗,杜绝擅自顶岗、离岗现象。这些系统的上线运行,为提高会计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有效控制了业务操作风险。
1.1.2 网点转型、柜面业务流程优化。经过两年的零售网点转型,使零售网点由核算交易主导型转变为营销服务主导型,同时配备了柜员主管,优化了柜面业务操作流程。网点转型和业务流程优化大大提高了前台风险控制能力。
1.1.3 前后台分离,六个集中。2006年以来,总行先后下发了《中国建设银行核心业务处理前后台分离暂行办法》、《中国建设银行业务处理前后台分离和后台集中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营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规章制度,逐步实现了“核心业务系统等营业性业务系统业务参数维护、运行状态监控”、“本级客户账户信息资料和批量签约等非账务类交易事项录入”、“资金、损益等内部账和内部资金利息的核算与账务调整”、“金库日常操作、网点现金配送或领缴、自助设备现金配送、前台重要物品、机具配送”、“会计资料、交易资料扫描、补录、稽核、对账”、“同城票据交换、批量代收代付等交易类业务”等事项的后台集中处理,即:“六个集中”。前后台分离在缓解前台压力、释放前台劳动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后台处理的复杂性和风险控制的艰巨性。
1.2 会计检查的应对策略
各类管理系统的上线、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前后台的逐漸分离,使前台的操作不断规范,后台处理的事务增加,针对这种情况,2007年重新修订的《中国建设银行会计营运检查制度》对“检查工作职责”、“检查人员管理”、“检查内容及标准”、“检查形式及要求”、“检查程序及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规定,通过近一年的执行看,也收到了较好效果。但制度建设永远滞后业务发展,要充分发挥会计检查的职能作用,必须在检查思路、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手段等方面进行对应变化,实现与时俱进。
1.2.1 检查思路转变。随着我行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个系统的开发上线,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检查思路必须转变,由防范风险转变到提高制度执行力上来。
1.2.2 检查形式转变。由以全面检查为主,转变成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为主。全面检查虽然能够更全面的发现被检查单位存在的风险隐患,但时效性较差,同时由于检查内容过多,容易出现检查流于形式的情况,不利于会计检查职能的充分发挥。专项检查和重点检查则有效的规避了全面检查的缺陷。
1.2.3 检查内容转变。检查内容除检查制度确定的内容外,还要更多的关注新业务、新系统、新流程,不断补充新的检查内容,并且注重对后台部门的检查,避免灯下黑。
1.2.4 检查手段转变。检查手段由传统的现场检查为主转变为以非现场监控为主、现场检查为辅,提高会计检查的针对性。
2 如何发挥专业化会计营运检查团队的职能作用
总行将会计检查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制度执行力、风险防范能力和会计信息质量,确保资金和营运安全”,这个目标如何实现呢?或者说如何组建有效的专业化会计营运检查团队来保证这个目标实现呢?
2.1 合理划分团队职责,各司其职。一个好的团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必须要在了解团队职责和团队成员特长的基础上,实现团队职能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成员特长。一个团队如果不熟悉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系统数据,不可能编制一个好的检查方案;如果没有正确的检查思路,也不可能发现真正的风险隐患;如果缺乏对检查效果的评估,也不可能完善检查手段、策略,也不利于问题整改。因此,有效的专业化会计营运检查团队在内部职责分工上一定要体现对团队职责的合理覆盖和实现职责的充分发挥,在团队内部至少考虑应该设立“制度研究”、“风险分析”、“检查指导”、“检查评估”等小组。具体职责参考如下:
2.1.1 制度研究小组:负责对规章制度、业务流程、营运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提供检查依据和确定检查重点。
2.1.2 风险分析小组:负责对审计、监测、稽核等部门提出的问题属性、原因分析,负责风险线索、疑点分析,提供非现场检查模型和检查思路。
2.1.3 检查指导小组:负责对检查人员培训和检查技术指导,提供先进的检查技术。
2.1.4 检查评估小组:负责对检查发现问题的后续整改及整改效果评估,提出新的审计思路。
2.2 注重团队成员胜任能力培养,强调团队素质。面对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新系统的陆续上线,如果不注重胜任能力培养,则很难跟上步伐,充分发挥职能。检查人员胜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检查技术、检查手段、检查思路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胜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下面途径实现:
2.2.1 请优秀的检查人员、审计人员介绍经验,实现经验共享。这是最直接的提高检查技能的手段。
2.2.2 选派检查人员参加相关的审计项目,学习审计技术。审计与检查有相关联的地方。
2.2.3 组织胜任能力培训,实现检查人员的共同提高。
2.3 注重对检查项目的总结工作。通过对检查项目的后期总结,不仅可以积累成功的经验,更可以找出检查中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检查项目开展提供借鉴。
3 会计检查效果如何最大化发挥
3.1 学会分析问题。分析能力决定检查质量和效能,如果缺乏对检查问题的深入分析,就可能使问题停留在表面,检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要求,检查人员在执行检查发现问题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如: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问题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是孤立的问题,还是可能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此问题相关联还会产生什么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更深入的把握检查思路,发现更深层次的风险隐患,真正发挥检查的职能。另外,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还体现在对会计信息、统计信息质量的分析上。
3.2 注重检查信息的共享。审计、检查发现问题出现屡查屡犯、此查彼犯的根源在于对检查信息的相对孤立,缺乏共享。另外,当前各类检查通报对问题描述较少,谈共性问题的多、谈个性问题的少,造成多数机构只掌握自身的问题,不了解其他机构存在的问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因此,要实现检查效果,必须在检查结束后,按照操作差错、管理缺位或制度缺失等问题类型全面梳理检查发现问题,并列明具体成因、风险点、后果及相应的制度依据,明确整改要求和以后业务操作要求印发所属,实现检查信息共享和会计检查的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