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学生的桌案上只有课本和老师工工整整刻印的资料,想买一本教辅用书,还需要托人从北京带回来,当真是一书难求。
跨过千禧年,21世纪的国民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教育产业也蓬勃发展,各种教辅资料如雨后春笋般竞相问世,在基础教育的百花园里争奇斗艳,各占芬芳,徜徉在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书店里,从小学一年级到高考,各种教辅资料足有千百种之多。现在学生的书包里,几乎被教辅资料充斥。放眼望去,各大名辅,整整齐齐错落有致地码放在课桌上,而真正的课本几乎难觅踪迹。
教辅——教师教学的辅助,学生学习的辅导。学生在学习之时,配以一两本教辅用书,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自然如锦上添花,大有裨益。优秀的教辅,能给学生思维以启迪,能教学生未知的结论,能助学生高效率学习,作为学习的良师益友,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却远不止于此。
老师上课,一本教辅资料的教师用书代替了曾经的教学参考书;学生学习,往往在不同教辅资料的题海之中,疲于奔命,而课本永远是束之高阁的那一抹阳春白雪,无人问津。怪不得不少教学大家都喟叹曰,如今的老师有多少了解教材、精研教材呢?又有多少人只知有教辅,而不知有课本啊!
有多少呢?
以前的我只能在自己任教的学校中管中窥豹,而一次“友情出行”,则让我见到了更为怵目惊心的实锤。
这是一次招教面试,面试的题目无一例外出自于现行教材各个章节的课后习题。然而,参加面试的数十位老师中,做不出来的有之,方法不当的有之,解题单一的有之,能做出来,而且能从不同角度加以剖析,并且加以拓展延伸的也有之,但却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如果说,这些题目是特别难的竞赛题,压轴题,做不出来,尚情有可原,毕竟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在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本就无比紧张,思维停滞也可以理解。
如果说,参加面试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做不出来,也属正常,毕竟大学的学业和高中终有不同,高中知识的遗忘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然而,这次参加面试的都是有过高三毕业班教学经验的,都是至少进行过一轮高中、甚至初高中循环教学的,而且备选的题目也均来自课本,毫无超纲。
难道高考复习备考就不用讲课本了吗?难道学生的基础差,老师就可以不做难题了吗?作为一名一线老师,难道不应该对教材滚瓜烂熟、举一反三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难道不应该以启发思维、启迪智慧为己任,而只是去训练学生的条件反射吗?如果老师的思维都已经固化,如果老师的教学就如此僵化,又怎么能为祖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呢?……
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我们太多的一线老师真的是“只知有教辅,不知有教材”,把教辅用书视作自己备课教学的“教父”,言听计从,奉为至宝。更深层次的原因,又何尝不是惰性使然呢?教辅资料上有总结、有分类、有例题、有练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只需要做题、讲题就可以了,而很少需要进行思维上的再加工。二十年前,老教师兢兢业业伏案疾书,整理出个人智慧的文案,再也难觅踪影;二十年后的老师,在超负荷的工作时间和教学压力下更辛苦,却鲜见研究教材,大多沦为了做题的机器,教辅资料的“搬运工”。
当然,这样说,也未免失之偏颇。
升学的压力,教学进度的高强度,加之个别人利益的使然,使老师精研教材、精讲课本力有未逮,教辅资料成了衡量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指挥棒,也成了老师肩上沉甸甸的教学负担。这时,“课本上的题目简单,不用讲”,“课本上的题目綜合性弱,不会考”,“课本上的内容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吧”……,都成为了老师们放弃课本,全力以赴去解决最大的教学负担——教辅资料,最堂而皇之的借口。
事实上,高考指挥棒已经给出了我们重重的一击。
纵观这一轮教材改革之后的历年高考真题,除却2011年变革后的第一年高考,2018年新一轮课标改革全面放开的过渡,2020年新冠疫情下的维稳,这三年的高考题是可以在高强度刷题下刷出优秀成绩的。其余8年的高考题目,都有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学生看了叫苦连连,只说没做过,老师看了慨叹不已,直言学生能力差,题不难却不会做。
究其原因,离不开平时教学中对教辅资料里总结好的结论、题型、方法的过于侧重依赖,以及恰与之相反的对教材的忽视,同时忽视的还有高考命题专家以课本为纲的命题原则。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早已如火如荼,仅有的没有进入新课改的省份也即将在这两年拉开帷幕。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四基、四能、三会、六素养的教学目标。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双基”拓展为“四基”,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双基”训练,更要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知识的迁移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模型思想。而这些,仅仅依赖套题型、背模式是无法培养出来的,对教材的重视,对课本例习题的钻研,才是王道。
切勿再把教辅当“教父”,也勿让教辅成为正常教学的负担,让教辅用书发挥其真正的辅助辅导功能,成为教师备课的有力助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益补充。
跨过千禧年,21世纪的国民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教育产业也蓬勃发展,各种教辅资料如雨后春笋般竞相问世,在基础教育的百花园里争奇斗艳,各占芬芳,徜徉在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书店里,从小学一年级到高考,各种教辅资料足有千百种之多。现在学生的书包里,几乎被教辅资料充斥。放眼望去,各大名辅,整整齐齐错落有致地码放在课桌上,而真正的课本几乎难觅踪迹。
教辅——教师教学的辅助,学生学习的辅导。学生在学习之时,配以一两本教辅用书,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自然如锦上添花,大有裨益。优秀的教辅,能给学生思维以启迪,能教学生未知的结论,能助学生高效率学习,作为学习的良师益友,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却远不止于此。
老师上课,一本教辅资料的教师用书代替了曾经的教学参考书;学生学习,往往在不同教辅资料的题海之中,疲于奔命,而课本永远是束之高阁的那一抹阳春白雪,无人问津。怪不得不少教学大家都喟叹曰,如今的老师有多少了解教材、精研教材呢?又有多少人只知有教辅,而不知有课本啊!
有多少呢?
以前的我只能在自己任教的学校中管中窥豹,而一次“友情出行”,则让我见到了更为怵目惊心的实锤。
这是一次招教面试,面试的题目无一例外出自于现行教材各个章节的课后习题。然而,参加面试的数十位老师中,做不出来的有之,方法不当的有之,解题单一的有之,能做出来,而且能从不同角度加以剖析,并且加以拓展延伸的也有之,但却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如果说,这些题目是特别难的竞赛题,压轴题,做不出来,尚情有可原,毕竟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在有限的备课时间内,本就无比紧张,思维停滞也可以理解。
如果说,参加面试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做不出来,也属正常,毕竟大学的学业和高中终有不同,高中知识的遗忘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然而,这次参加面试的都是有过高三毕业班教学经验的,都是至少进行过一轮高中、甚至初高中循环教学的,而且备选的题目也均来自课本,毫无超纲。
难道高考复习备考就不用讲课本了吗?难道学生的基础差,老师就可以不做难题了吗?作为一名一线老师,难道不应该对教材滚瓜烂熟、举一反三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难道不应该以启发思维、启迪智慧为己任,而只是去训练学生的条件反射吗?如果老师的思维都已经固化,如果老师的教学就如此僵化,又怎么能为祖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呢?……
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我们太多的一线老师真的是“只知有教辅,不知有教材”,把教辅用书视作自己备课教学的“教父”,言听计从,奉为至宝。更深层次的原因,又何尝不是惰性使然呢?教辅资料上有总结、有分类、有例题、有练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只需要做题、讲题就可以了,而很少需要进行思维上的再加工。二十年前,老教师兢兢业业伏案疾书,整理出个人智慧的文案,再也难觅踪影;二十年后的老师,在超负荷的工作时间和教学压力下更辛苦,却鲜见研究教材,大多沦为了做题的机器,教辅资料的“搬运工”。
当然,这样说,也未免失之偏颇。
升学的压力,教学进度的高强度,加之个别人利益的使然,使老师精研教材、精讲课本力有未逮,教辅资料成了衡量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指挥棒,也成了老师肩上沉甸甸的教学负担。这时,“课本上的题目简单,不用讲”,“课本上的题目綜合性弱,不会考”,“课本上的内容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吧”……,都成为了老师们放弃课本,全力以赴去解决最大的教学负担——教辅资料,最堂而皇之的借口。
事实上,高考指挥棒已经给出了我们重重的一击。
纵观这一轮教材改革之后的历年高考真题,除却2011年变革后的第一年高考,2018年新一轮课标改革全面放开的过渡,2020年新冠疫情下的维稳,这三年的高考题是可以在高强度刷题下刷出优秀成绩的。其余8年的高考题目,都有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学生看了叫苦连连,只说没做过,老师看了慨叹不已,直言学生能力差,题不难却不会做。
究其原因,离不开平时教学中对教辅资料里总结好的结论、题型、方法的过于侧重依赖,以及恰与之相反的对教材的忽视,同时忽视的还有高考命题专家以课本为纲的命题原则。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早已如火如荼,仅有的没有进入新课改的省份也即将在这两年拉开帷幕。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四基、四能、三会、六素养的教学目标。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将“双基”拓展为“四基”,体现了对于数学课程价值的全面认识,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不仅仅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数学发展和处理问题的思想。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双基”训练,更要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知识的迁移能力、问题的解决能力,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模型思想。而这些,仅仅依赖套题型、背模式是无法培养出来的,对教材的重视,对课本例习题的钻研,才是王道。
切勿再把教辅当“教父”,也勿让教辅成为正常教学的负担,让教辅用书发挥其真正的辅助辅导功能,成为教师备课的有力助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