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夏论争”中的黄颂康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entongx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实克与夏志清在196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论争,已成为海外汉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这次论争的起因是由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引发的。1961年,这部著作出版后,捷克学者普实克1962年在汉学重镇《通报》上发表长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问题——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夏志清的观点提出质疑。夏志清则发表《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研究——答普实克教授》,予以回应。学界一般认为,这次文学论争表面上看来是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对抗,但实际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新批评两种不同学术理路的分歧。值得肯定的是,这次论争确实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汉学界的影响。对这次文学论争进行详细的梳理后,我们发现,其中所涉及的一位中国学者,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
  普实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问题》一文中写道:“夏志清对鲁迅自广州至1936年逝世这段时期生活的描述混合着半真半假的事实和对事实的歪曲。读者们如能将夏志清的描写同黄松康博士极为客观的论著《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做一比较,将受益无穷。”夏志清在《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研究》中反驳,“作为客观性的范例,普实克提到黄松康的《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一书。虽然普实克早些时候曾指责该书为浅陋的文学批评著作,可现在和我的著作比起来,黄松康的著作却成了‘完全客观的’了。而这或许只是因为不管是在对鲁迅作为一个作家和思想家的评价上,还是在对新文化运动的阐述中,黄根本就没有稍稍偏离她所参考的中国权威,做出完全属于自己的判断吧。所以,所谓‘客观’,只不过是指迎合权威观点。偏离这样的观点,就不光会犯‘主观’的危险,更是暴露自己的‘自大’与‘教条的褊狭’。我怀疑恰恰是普实克自己犯有‘教条的褊狭’的错误。”两人所提及的黄松康(英文名Huang Sung—K’ang)是误译,其真名为黄颂康。这位学者到底是谁?她的《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又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黄颂康(1925—2014),祖籍湖南临澧,1957年12月,获荷兰乌特支大学博士学位,是当时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少数女性之一。其博士论文为《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1957年由荷兰江巴顿书局出版,1975年由美国海佩雷昂书局再版。1957—1959年,黄颂康在英国剑桥大学教中文并教授鲁迅短篇小说。1963年,黄颂康以华侨身份归国,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美国史,发表论文有《美国奴隶制史学的发展》、《美国对布克·华盛顿的再评价》、《关于对林肯评价问题的讨论》等,其英文著作还有《李大钊及马克思主义对现代中国思想的影响》,1965年由荷兰莫顿书局出版。
  黄颂康系出名门,曾祖父乃晚清著名诗人黄道让(1837—1891),咸丰年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著有《雪竹楼诗稿》等。父亲黄右昌(1885—1970),著名法学家,著有《罗马法与现代》,有“黄罗马”之称。黄颂康的同胞兄妹也成绩斐然:黄绍湘(1915—2015)毕业于清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长期从事地下革命工作,是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黄宏煦(1920—
其他文献
走在窄窄的田间小路,抚摸着手旁细细碎碎的小花,有微风跃过,满是树叶与泥土混合的味道,还略带淡雅的芬芳,不浓郁,却一点一点沁人心脾。这一阵子,菜花谢了,长出嫩嫩的、绿绿的菜荚,有风吹过时,成波成浪成海洋,成片成片裙裾飘飞,美得令人心醉。脑海里掠过老师的声音:“童年已不再属于你们,你们面向的,是如山路般坎坷曲折的青春……”而我此时蓦然回首,走过的小路上,有阳光洒下的斑驳的影子,隐隐的,跳跃,然后,逝去
4月1日,西方愚人节。不少中学生翘首等待这一天的到来。恐怖的整人玩具,古怪的整蛊计划,以成功地捉弄他人为最大乐趣。而对随之而来的清明节、端午节,很多中学生却表示不清楚、没兴趣。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热闹好玩的西方节日,而对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漠。“洋节”为何红火?“土节”为何冷清?青少年应该树立怎样的节日观?由此引出本期话题——    【现象调查】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充满
我之所以要写一部《梁祝蝴蝶梦》,乃是源于青少年时代的梦想。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对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十分入迷,可以用“如痴如醉”来形容。  那年那月,我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经典唱词工工整整地抄录在笔记本上,时常且读且唱,感受剧中的情景。如《十八相送》是明快、浪漫而又深情的一折戏,主导者是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当时她已芳心暗许梁山伯,拜托师母做大媒。彼时梁山伯毫不知情,只
有些动词后既可接to do,也可接doing,它们后接to do与doing在意思上有时有较大的差别。作为近几年中考的常考点之一,我们应该搞清楚它们的区别。  1.stop to do与stop doing  解析:stop to do sth.意为“停下来(正在做的事)去做(另外的)某事”,to do sth.在句子中作目的状语.而stop doing sth.意为“停止(正在做的)某事”。如:
1.It was known as Trailwalker before.(P94)以前,它是以毅行者而为人们所熟知。  be known as=be famous as,意为“因……而出名”、“被认为是……”,后常接的是职业名词,如作家、诗人等。例如:  Sun Yanzi is famous as a singer.孙燕姿作为一名歌手而为人们所熟知。  Lu Xun is known as a
我用亚当的那份痴情,告诉手中的笔——你是我的夏娃,你是我一生的选择。  当年,在寂寞的丛林里,夏娃这样问亚当:“你只爱我吗?”亚当笑了:“是的。你是我一生的选择。”  如今,那片丛林里蓦然出现了无数新事物——“权”“名”“利”“禄”……如果夏娃重新向亚当发问,亚当恐怕会犹豫了。可是,当手中的笔问我是否只爱它时,我仍然回答:“我只爱你。”  这支笔在我的凝视中成了手帕,它永远在默默地擦拭我脆弱的心灵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报仇也彻底。读完《基督山恩仇记》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点。  我看着主人公从天堂掉入地狱,从充满希望的小伙子变成绝望的囚犯,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复仇天使,最后看到他放下复仇的剑,找到人生的意义。  我很喜欢基督山伯爵这个人物,他很真实,也很虔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故事刚开始时他是个很棒的小伙子,招人喜欢,有着很好的运气和前途。他也因此引来别人
一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一句是孟轲的名言,位于《离娄上》篇。在《孟子》一书中虽不是篇幅最短的一章,但也着实短小,就八个字而已,若再加上“孟子曰”也就十一个字,与长达数百字的议论相比,自然显得有些另类。此书是“语录体”转向“论说体”的过渡,故而两种风格兼而有之。  说起“语录体”,最有名气、最有影响的莫过于《论语》了,然宋儒陆九渊却说:“《论语》中多有无头柄的话。”《孟子》中的这一句是不是也这样呢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电子化,人们钱包中厚厚的纸钞变成了张张银行卡、购物卡,银行、商场、超市,甚至电信局、小店,随处能见到人们在众目睽睽之下输入密码,尽管心中不安,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密码输入器公开地放在那里。银行卡屡屡被盗用,原因之一是输入密码时密码不知不觉被他人偷窥,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  保护密码的防窥手套的发明解决了这一难题。它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几乎没有额外消耗。使用它以后,你就不用成
成功很重要,可如果看得太重,心会很累。  成功从来不会是一条坦途。面对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也许再试一次,就会听见成功的脚步声。  完美的人生是一个等待的过程。  没得到的未必就是好的,可能只是一种幻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