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是小学生个性发展与张扬的天地,理应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层次地思考和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下与学生互动,采用艺术的策略,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借以创设活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激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101-01
小学数学课堂是小学生个性发展与张扬的天地,理应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层次地思考和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课堂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只有采用艺术的策略,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才能活跃起来,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创造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一、经营和谐氛围下的课堂互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同,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重视并及时地启迪和点拨,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是创造活力课堂的前提。因为只有学生认识到老师不偏爱、没架子,能够和他们像朋友一样地沟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参与创造各抒己见、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的传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互动。只有师生之间不断地互动,学生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争取发言的机会,学习成果才能被认识与肯定,学习的兴趣才得以强化。如在解答难度教大的数学题目时,学生可能因为没有思路而一筹莫展,教师就应该积极和学生互动,或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或回答学生的疑问,注重学生解题思维的开发。通过互动,学生的某个思路或方法被老师肯定后,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更加努力地表现,继而拾级而上。
二、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合作探讨
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还必须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探讨,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合作探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交流、碰撞、探讨、借鉴中产生多种思路和方法,从而获取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激发数学思维。这样就能做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舞台。
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计算公式为什么是(上底+下底)×高÷2,可以采取同桌讨论、前后位讨论、分组讨论等形式,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思维开阔和发散,又能给常在课堂上沉默的同学参与学习的机会。多数学生本来就知道这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出的,但是经过讨论,学生们会得出把一个梯形割移再加以论证也可以推出,这样就启发学生们重视数学的合作探讨,通过和同学之间的讨论,接受别人的数学思想,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注意思维的发散,多寻找解题的方法。
由于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学生能很快对新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初步理解,然后参与讨论,在质疑和思考过程中,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自主性学习,同时进发思维的火花,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三、设置问题情境借以激活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作为一门注重思维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更离不开疑问。所以数学课堂中,应该多设置疑点,积极地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寻求解决、得出结论,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这些问题情境中,存在许多能够引发课堂“爆炸”的地雷,进开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有更大的兴趣,互相质疑讨论、试图解答,然后产生奇思妙想,各种思维定势不断被突破,达到充实愉悦的学习状态。
在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时,应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如利用概念相似性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日常生活情景和讲述一些数学故事等,以利于学生能够受到感染,进入情境。
如在教正负数的概念时,学生因为没有相关的思维储备,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那么这时候可以联系温度的表示方法,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今天气温是零上15℃,那么过段时间天气变冷,如果到了零下15℃,那该怎么表示呢?”很显然,学生会因此对正负数的概念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从而在思维中构建起其数学概念。
再如也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的实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亲切自然的生活场景中,接受数学知识。在学习平行线的章节时,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线形象。学生在老师的启發诱导下,马上可以举出笔直的两条铁轨、排列整齐的铅笔,架设的电线和汽车的车印等等,这样学生就在思维中对平行线的概念对了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在繁多的生活实例中总结概括其共同属性,进而总结并表述平行线的特征:“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距离到处都相等,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当然,这些概念的表述还不够严谨和精练,可以再次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样,就从日常生活中逐步引申并认识到平行线的概念。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为数学课堂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优化数学学习方式,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呈现数学题目的解答,图说与数学有关的日常生活场景,演示几何图形的变化等,甚至与数学有关的一些音像资料都可以通过多媒体与学生亲密接触,这样就把可以把更多的学科资料引入数学课堂,不但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敬松.打造数学活力课堂,提高数学教学效率[J].数理化学习2013.(06) .
[2] 邹燕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3.(01) .
[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张志远.数学课堂教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激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101-01
小学数学课堂是小学生个性发展与张扬的天地,理应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层次地思考和感悟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课堂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只有采用艺术的策略,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才能活跃起来,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创造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一、经营和谐氛围下的课堂互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同,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重视并及时地启迪和点拨,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是创造活力课堂的前提。因为只有学生认识到老师不偏爱、没架子,能够和他们像朋友一样地沟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参与创造各抒己见、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
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应该积极开展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的传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互动。只有师生之间不断地互动,学生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争取发言的机会,学习成果才能被认识与肯定,学习的兴趣才得以强化。如在解答难度教大的数学题目时,学生可能因为没有思路而一筹莫展,教师就应该积极和学生互动,或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或回答学生的疑问,注重学生解题思维的开发。通过互动,学生的某个思路或方法被老师肯定后,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更加努力地表现,继而拾级而上。
二、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合作探讨
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还必须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探讨,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创设合作探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交流、碰撞、探讨、借鉴中产生多种思路和方法,从而获取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激发数学思维。这样就能做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的舞台。
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计算公式为什么是(上底+下底)×高÷2,可以采取同桌讨论、前后位讨论、分组讨论等形式,这样既能使学生的思维开阔和发散,又能给常在课堂上沉默的同学参与学习的机会。多数学生本来就知道这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来推出的,但是经过讨论,学生们会得出把一个梯形割移再加以论证也可以推出,这样就启发学生们重视数学的合作探讨,通过和同学之间的讨论,接受别人的数学思想,从而弥补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注意思维的发散,多寻找解题的方法。
由于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学生能很快对新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初步理解,然后参与讨论,在质疑和思考过程中,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自主性学习,同时进发思维的火花,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三、设置问题情境借以激活课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作为一门注重思维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更离不开疑问。所以数学课堂中,应该多设置疑点,积极地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寻求解决、得出结论,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这些问题情境中,存在许多能够引发课堂“爆炸”的地雷,进开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学习有更大的兴趣,互相质疑讨论、试图解答,然后产生奇思妙想,各种思维定势不断被突破,达到充实愉悦的学习状态。
在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时,应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如利用概念相似性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日常生活情景和讲述一些数学故事等,以利于学生能够受到感染,进入情境。
如在教正负数的概念时,学生因为没有相关的思维储备,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那么这时候可以联系温度的表示方法,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今天气温是零上15℃,那么过段时间天气变冷,如果到了零下15℃,那该怎么表示呢?”很显然,学生会因此对正负数的概念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从而在思维中构建起其数学概念。
再如也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的实例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亲切自然的生活场景中,接受数学知识。在学习平行线的章节时,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线形象。学生在老师的启發诱导下,马上可以举出笔直的两条铁轨、排列整齐的铅笔,架设的电线和汽车的车印等等,这样学生就在思维中对平行线的概念对了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在繁多的生活实例中总结概括其共同属性,进而总结并表述平行线的特征:“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距离到处都相等,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当然,这些概念的表述还不够严谨和精练,可以再次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样,就从日常生活中逐步引申并认识到平行线的概念。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够为数学课堂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优化数学学习方式,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呈现数学题目的解答,图说与数学有关的日常生活场景,演示几何图形的变化等,甚至与数学有关的一些音像资料都可以通过多媒体与学生亲密接触,这样就把可以把更多的学科资料引入数学课堂,不但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陆敬松.打造数学活力课堂,提高数学教学效率[J].数理化学习2013.(06) .
[2] 邹燕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策略[J].中小学教育2013.(01) .
[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张志远.数学课堂教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