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基层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加强群众文化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群众文化;乡村振兴;作用
一、群众文化有助于推动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二,基层群众的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生产知识技能缺乏、政策法律法规不熟、信息沟通不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背景下,决定优胜劣汰的决定性要素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性、技能性、创新性要素成为重要的决定性力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必须提升农民的科学生产技能和文化素养、提高农民的前沿信息把握程度和开阔农民眼界,带领农民“富口袋”的同时,帮助农民“富脑袋”,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民。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乡村强,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利用基层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场所和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等形式把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生产技能、国家政策法规、最新市场信息送到群众身边,增强农民的科学生产技能、市场竞争能力和风险避御能力。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与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形成有创意、有品牌的农业化发展路径,在发展规模和发展渠道上有效推动乡村经济振兴。
二、群众文化有助于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必须加快推动乡村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加快人居环境改善。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水平、设施落后等原因,目前农村中,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现象普遍、环境污染严重,基层群众不良卫生习惯尚存、环保意识淡薄和绿色发展观念欠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步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群众是重要主体,从主观方面增强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观念是内在动力且势在必行,提高群众观念意识群众文化肩负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基层文化中心利用传统节日、赶集日等通过横幅、标语、宣传专栏等常规宣传形式,以及通过文化专业人员和民间艺人将环保观念编排成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形式,利用农闲时光、节日期间到村(社区)巡演,向群众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号召群众搞好家庭卫生,维护周边环境,使环保意识在群众中入脑入心,将环保化为群众自觉行动,使人人都做环保践行者、维护者、宣传员。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宣传作用,提高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帮助群众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步伐。
三、群众文化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在人,群众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则解决了根本性的问题,农民文明素养提升则更能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文化可以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帮助群众掌握科学生产技能、树立正確的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发挥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阵地作用,扩大开放程度和辐射范围,把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科学信息送到群众手中,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我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浓浓乡土气息的乡村文化,要加以充分发掘、保护和传承;弘扬传统文明、民间艺术、民俗礼仪的道德教化作用,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同时,引导群众尚德向善,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利用农闲、节假等组织开展灯会、花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娱乐形式,带动群众积极参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群众交流沟通、增强群众凝聚力;积极开展“新乡贤”“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不断发掘群众身边干事创业、品德高洁、乐善助人、家风优良、和睦邻里等典型事迹,用正面榜样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邻,带动群众崇尚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勤劳致富、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营造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浓浓氛围,促进乡村美丽和谐。
四、群众文化有助于促进乡村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核心。群众文化能有效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群众有了知识和文化,眼界和观念就会变得开阔和开放,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遇到各种问题就不会鲁莽行事,而是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的开放宣传,向群众提供图书报刊阅读机会,利用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通过群众文化的潜移默化提高群众民主意识,影响群众对民主的追求,珍惜自身民主权利;提升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关心公共事务,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中涵养现代文明素质。此外,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还会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民主管理,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民主权力,从而实现自我教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维护乡村社会和谐。
关键词:群众文化;乡村振兴;作用
一、群众文化有助于推动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二,基层群众的总体文化水平不高、科学生产知识技能缺乏、政策法律法规不熟、信息沟通不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经济发展。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背景下,决定优胜劣汰的决定性要素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性、技能性、创新性要素成为重要的决定性力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必须提升农民的科学生产技能和文化素养、提高农民的前沿信息把握程度和开阔农民眼界,带领农民“富口袋”的同时,帮助农民“富脑袋”,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民。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乡村强,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利用基层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场所和组织专业技术培训等形式把科学文化知识、先进生产技能、国家政策法规、最新市场信息送到群众身边,增强农民的科学生产技能、市场竞争能力和风险避御能力。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与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形成有创意、有品牌的农业化发展路径,在发展规模和发展渠道上有效推动乡村经济振兴。
二、群众文化有助于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必须加快推动乡村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加快人居环境改善。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水平、设施落后等原因,目前农村中,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现象普遍、环境污染严重,基层群众不良卫生习惯尚存、环保意识淡薄和绿色发展观念欠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步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群众是重要主体,从主观方面增强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观念是内在动力且势在必行,提高群众观念意识群众文化肩负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基层文化中心利用传统节日、赶集日等通过横幅、标语、宣传专栏等常规宣传形式,以及通过文化专业人员和民间艺人将环保观念编排成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形式,利用农闲时光、节日期间到村(社区)巡演,向群众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号召群众搞好家庭卫生,维护周边环境,使环保意识在群众中入脑入心,将环保化为群众自觉行动,使人人都做环保践行者、维护者、宣传员。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宣传作用,提高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帮助群众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步伐。
三、群众文化有助于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在人,群众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则解决了根本性的问题,农民文明素养提升则更能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群众文化可以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帮助群众掌握科学生产技能、树立正確的价值观、人生观、发展观。发挥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阵地作用,扩大开放程度和辐射范围,把国家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科学信息送到群众手中,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我国是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灿烂的浓浓乡土气息的乡村文化,要加以充分发掘、保护和传承;弘扬传统文明、民间艺术、民俗礼仪的道德教化作用,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同时,引导群众尚德向善,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利用农闲、节假等组织开展灯会、花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娱乐形式,带动群众积极参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群众交流沟通、增强群众凝聚力;积极开展“新乡贤”“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不断发掘群众身边干事创业、品德高洁、乐善助人、家风优良、和睦邻里等典型事迹,用正面榜样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邻,带动群众崇尚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勤劳致富、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营造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浓浓氛围,促进乡村美丽和谐。
四、群众文化有助于促进乡村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核心。群众文化能有效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群众有了知识和文化,眼界和观念就会变得开阔和开放,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遇到各种问题就不会鲁莽行事,而是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的开放宣传,向群众提供图书报刊阅读机会,利用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通过群众文化的潜移默化提高群众民主意识,影响群众对民主的追求,珍惜自身民主权利;提升农民政治参与意识,关心公共事务,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管理中涵养现代文明素质。此外,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还会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民主管理,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民主权力,从而实现自我教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维护乡村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