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小麦纹枯病的危害症状、发规律及影响发病的因素,并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3-0156-01
纹枯病是小麦常发性病害,近年发生面积与程度日趋严重,一般病田发病株率在10%左右,重发田可达50%,特别严重田块枯白穗高达20%左右,对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影响极大。为此,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危害症状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小麦不同生育期阶段均可受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拔节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重病株基部1~2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病斑联合呈云纹状,茎部病斑梭状,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可引起秆、叶鞘及叶片早枯,如田间湿度高,病斑也可向内发展深入秆,导致烂茎造成倒伏、枯孕穗、枯白穗。
2发生规律
在小麦整个生长季节,纹枯病从初始发病至流行危害,病程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①冬前始病期:麦苗二叶期见病,主要在基部叶鞘上,初现褐色斑点,后扩大成梭形或不规则形病斑;②越冬静止期:随着温度下降(10℃以下),低于纹枯病菌的侵染温度,病情发展缓慢;③横向扩展期:春季随着气温回升,麦苗返青,田间病株增长,此期雨水越多,病情越重;④病害侵茎期:3月中下旬至4月初,麦株拔节后,病害侵染茎秆,外表表现浅褐色病斑,颜色逐渐加深,形成花秆,严重病株,病害爬高2~3个节间;⑤白穗表现期:春季雨水多的年份,地势低洼、小麦密度高和草害重的麦田,病害烂茎一周,在4月底至5月上旬,特别是雨过骤晴,若再持续一段时间干热风天气,枯孕穗和枯白穗表现更快。
3影响发病的因素
(1)气候因素。秋冬季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冬前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程度的重要气象因素是温度,其次是雨量,再次是雨日,小麦拔节后,气温达到10~15℃是病害盛发的重要标志。
(2)耕作栽培制度。耕作栽培制度中播期、播量、施肥、杂草等均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早播病害重,适期或适期晚播病害可明显减轻。因为播期越早冬前有效积温越高,植株群体加大,田间环境有利于病菌的生长与侵染,发病加重。小麦播种量过大,小麦群体密度过高,或者田间杂草密度大,都会造成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有利于病菌滋生、繁殖以及病害的发生与蔓延。肥料的种类及比例影响着病害发生的轻重。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施用比例高的田块,以及实施秸秆还田的麦田,提高了土壤中颉顽菌的作用且植株生长健壮,病害轻;长期施用化肥,土壤板结,养分失调,小麦生长不良,抗病力相对降低,易感病。施用化肥时,随着速效氮肥使用量的增加,病害的发生与危害程度也随之增高。而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可以增强植株免疫力,降低发病程度。
(3)品种抗性。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抗病力都较差,大多容易感病。但品种间耐病性存在差异,有些改良品种发病后比较耐病,病势扩展慢,对产量影响小。因此,生产上应因地制宜选种抗耐病性品种,对防病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4防治措施
防治上应采用以栽培防病措施为基础,药剂种子处理为重点,重病田早春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合理排灌,控制田间湿度,按配比施肥,使小麦生长健壮。
4.2化学防治
4.2.1播前药剂拌种处理。药剂拌种可压低冬前发病基数,减轻或推迟纹枯病发生与危害。一般发病情况下,每10kg种子用2%立克秀拌种剂10g;病害大发生情况下或病害严重的地区,每10kg种子用15g。拌好的种子放在阴凉处晾干后即可播种。对纹枯病防治效果约为60%,相当于1次喷雾防治。年前用了拌种剂,年后少用1次药。立克秀含优秀成膜剂,拌种时,着药均匀,使用方便,拌种后,不影响种子呼吸,对种子安全。
4.2.2春季喷雾叶面防治。春季于3月上旬,小麦返青期喷施药剂进行化防。化防药剂可选用43%好力克180~225 g/hm2,或30%爱苗乳油225~300mL/hm2,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0g/hm2,或12.5%纹霉清水剂2 250~3 000mL/hm2对水600~750kg,对准小麦基部均匀喷雾。后期根据天气与病情发展,适时再防治1次。
5参考文献
[1] 张灯彩,齐新宇.颍泉区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68.
[2] 赵广军,刘雷,齐丽然,等.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2007(2):22.
[3] 周玉琴,牛本永,朱衣成.小麦纹枯病的发病规律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1):43.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危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3-0156-01
纹枯病是小麦常发性病害,近年发生面积与程度日趋严重,一般病田发病株率在10%左右,重发田可达50%,特别严重田块枯白穗高达20%左右,对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影响极大。为此,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危害症状
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尖眼点病。小麦不同生育期阶段均可受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黄褐色椭圆形或梭形病斑,拔节后病部逐渐扩大,颜色变深,并向内侧发展危害茎部,重病株基部1~2节变黑甚至腐烂,常早期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病斑联合呈云纹状,茎部病斑梭状,病斑可沿叶鞘向植株上部扩展直至剑叶,可引起秆、叶鞘及叶片早枯,如田间湿度高,病斑也可向内发展深入秆,导致烂茎造成倒伏、枯孕穗、枯白穗。
2发生规律
在小麦整个生长季节,纹枯病从初始发病至流行危害,病程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①冬前始病期:麦苗二叶期见病,主要在基部叶鞘上,初现褐色斑点,后扩大成梭形或不规则形病斑;②越冬静止期:随着温度下降(10℃以下),低于纹枯病菌的侵染温度,病情发展缓慢;③横向扩展期:春季随着气温回升,麦苗返青,田间病株增长,此期雨水越多,病情越重;④病害侵茎期:3月中下旬至4月初,麦株拔节后,病害侵染茎秆,外表表现浅褐色病斑,颜色逐渐加深,形成花秆,严重病株,病害爬高2~3个节间;⑤白穗表现期:春季雨水多的年份,地势低洼、小麦密度高和草害重的麦田,病害烂茎一周,在4月底至5月上旬,特别是雨过骤晴,若再持续一段时间干热风天气,枯孕穗和枯白穗表现更快。
3影响发病的因素
(1)气候因素。秋冬季降雨量的多少是影响冬前病害发生的主导因子;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程度的重要气象因素是温度,其次是雨量,再次是雨日,小麦拔节后,气温达到10~15℃是病害盛发的重要标志。
(2)耕作栽培制度。耕作栽培制度中播期、播量、施肥、杂草等均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早播病害重,适期或适期晚播病害可明显减轻。因为播期越早冬前有效积温越高,植株群体加大,田间环境有利于病菌的生长与侵染,发病加重。小麦播种量过大,小麦群体密度过高,或者田间杂草密度大,都会造成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有利于病菌滋生、繁殖以及病害的发生与蔓延。肥料的种类及比例影响着病害发生的轻重。施用有机肥或有机肥施用比例高的田块,以及实施秸秆还田的麦田,提高了土壤中颉顽菌的作用且植株生长健壮,病害轻;长期施用化肥,土壤板结,养分失调,小麦生长不良,抗病力相对降低,易感病。施用化肥时,随着速效氮肥使用量的增加,病害的发生与危害程度也随之增高。而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可以增强植株免疫力,降低发病程度。
(3)品种抗性。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抗病力都较差,大多容易感病。但品种间耐病性存在差异,有些改良品种发病后比较耐病,病势扩展慢,对产量影响小。因此,生产上应因地制宜选种抗耐病性品种,对防病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4防治措施
防治上应采用以栽培防病措施为基础,药剂种子处理为重点,重病田早春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合理排灌,控制田间湿度,按配比施肥,使小麦生长健壮。
4.2化学防治
4.2.1播前药剂拌种处理。药剂拌种可压低冬前发病基数,减轻或推迟纹枯病发生与危害。一般发病情况下,每10kg种子用2%立克秀拌种剂10g;病害大发生情况下或病害严重的地区,每10kg种子用15g。拌好的种子放在阴凉处晾干后即可播种。对纹枯病防治效果约为60%,相当于1次喷雾防治。年前用了拌种剂,年后少用1次药。立克秀含优秀成膜剂,拌种时,着药均匀,使用方便,拌种后,不影响种子呼吸,对种子安全。
4.2.2春季喷雾叶面防治。春季于3月上旬,小麦返青期喷施药剂进行化防。化防药剂可选用43%好力克180~225 g/hm2,或30%爱苗乳油225~300mL/hm2,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0g/hm2,或12.5%纹霉清水剂2 250~3 000mL/hm2对水600~750kg,对准小麦基部均匀喷雾。后期根据天气与病情发展,适时再防治1次。
5参考文献
[1] 张灯彩,齐新宇.颍泉区小麦纹枯病逐年加重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68.
[2] 赵广军,刘雷,齐丽然,等.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技术[J].河北农业,2007(2):22.
[3] 周玉琴,牛本永,朱衣成.小麦纹枯病的发病规律与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