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排球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项目,也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一个运动项目,排球运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运动技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排球教学训练在场地要求方面比较低,对于排球训练的器材要求相较宽松,没有那么严格,所以高校对于排球教学工作相对来说比较重视。笔者对一些高校排球课堂教学之中的现状展开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期望能够对目前我国高校排球教育教学活动的现状改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学生兴趣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4.168
排球运动一方面考察学生在运动时的速度和力度,另一方面考验了学生比赛上的心理素质和技能的运用能力。自从我国高校设立排球教学课程以来,虽然一直都在探索中不断改进,排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日趋科学化,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1 排球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单一不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体育教育界一直用运动训练理论来代替体育教学理论,偏重于讲解、示范以及大量重复的练习,排球教学也不例外。大多数排球教学只是简单的垫球、发球、传球等技术学习,教学内容安排较单一,在难度和观赏性方面欠缺,一些相关的内容得不到学习,并且过分追求单一动作到位、准确,而忽略了动作之间的串联,难以创造有趣、轻松、娱乐身心的教学环境,造成学生所学技术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也使学生对同一动作重复性练习而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制约了排球运动的发展。
1.2 教学内容偏于竞技化
课堂教学训练主要内容都是技术上的练习,比如发球和垫球的动作练习,但排球运动带来的好处和成就感,学生并不能真正的领略,也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排球兴趣。在高校排球教学内容中过多追求动作技术的精确,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特征,许多难度技术动作对一些学生的身体能力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3 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如今很多高校仍然沿用竞技方式的教学方法,统一化、规范化现象比较突出。过多注重体现技术性,而忽略了高校体育作为群众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娱乐和健身性。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和运动技能、发展智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交流、协调、沟通的过程。而在传统的高校排球教学方式上,一般都采用示范、练习的方法,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可以说,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制约了高校排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1.4 过于偏重认知过程
过于偏重认知过程,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传统的排球教学观念摆脱不了传统授课理论的束缚,过于偏重学习的认知过程,涉及技术组合的教学时数很少,缺少在实战中运用技术的能力,以及智能训练、竞争与合作、创新能力培养等,关系到现代排球运动基本特征以及现代会对人基本需求等重要方面几乎不涉及。在掌握动作技巧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适应社会与他人配合的意识,决断与应变能力。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建立起高度的练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并提高运用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应不了这些要求。
1.5 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落后,缺乏科学性
一般情况下,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作为教学评价的目标,但教学评价作为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标准,却只对学生体能素质和动作标准程度有要求,成为一种综合性评价标准。这种体育教学评价并不是学生努力的结果,更多地是反映学生的先天身体能力,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无须任何的努力,他们就能获得优异的考核分数,但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即使他们尽最大的努力,优良的考核分数也与他们无缘。这样的评价形式对教学起不到任务有意义的效果,反而让学生对排球教学评价失去了信心。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只体现为课程部分目标而评价,其他目标却未能在评价中体现出来,从而使评价与课程目标脱节,课程的一些目标形同虚设。
传统排球体育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讲风太盛,片面强调学生的直观性、巩固性、循序渐进等原则,置学生于被动的、消极的学习地位,课堂教学单调乏味,重学生智力训练,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精神,进而影响了学习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排球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2 改革措施
2.1 教师及时改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贯彻学生的综合发展思想,把育人作为主要的目标。在把素质教育作为基础的要求外,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髙他们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其竞技能力的培养,使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赛技能都有一定的发展,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满足学生健身、健美、娱乐、竞赛等不同需求,而且能够善于挖掘排球项目的广泛适用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终身体育基础,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使排球课程成为融竞技、健康、娱乐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2.2 积极调动学生排球兴趣
学生情绪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学的进程,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而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安全、顺利地进行意义重大,因此排球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情绪的调整和积极性的提高。因此,在排球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情绪,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发现学生排球学习情况的情绪波动,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从课堂常规到课后小结都是调整学生情绪的阵地,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不仅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排球课的热爱程度。提高学生积极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改变内容形式,也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只要可以帮助调整学生积极的兴趣,按照不同学生的体能素质逐渐改变组织、传授的能力,就可以判断出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了。
2.3 教学方法的合理化安排
运用现代教学方法 ,科学搭配排球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教学时数。现代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技术和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需要设置合理科学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辅导地位结合在一起,形成双边互动的教学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来改善排球教学条件,同时也应重视对排球教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完善对教师的管理体制。
2.4 学生个人素质教育
发挥排球教育功能,注重学生人生观 、价值观 、身心健康观等内在条件的强化和提高。在排球教学中,引入教育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感受排球运动学力增长的同时,领略排球文化和排球教育,促进人格成长。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辨别出正确与错误的中心思想以及行为意识,使学生在排球的学习中把握个人的价值取向,使自己的价值观与科学有效的训练结合在一起,使人格的发展与技能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同步進行。
2.5 完善教学的考核和评估
实教学考核的内容,使考核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关于技术考试,在传统的发、传、垫单个技术考核的基础上,逐渐重视单个技术动作之间的连接运用,努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提高。技能考试,除了展示学生的运动综合能力外,还应该在组织管理比赛、裁判等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正确引导,最终达到这些学生对排球的喜欢和热爱。促进普通高校排球教学的健康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全民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3 结 论
排球运动是一项深受高校学生喜爱并且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的运动,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好的作用。排球运动不仅可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拨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堤高合作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穆涛.对高校排球教学现状的研究与探讨[J].体育世界,2012(2).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学生兴趣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4.168
排球运动一方面考察学生在运动时的速度和力度,另一方面考验了学生比赛上的心理素质和技能的运用能力。自从我国高校设立排球教学课程以来,虽然一直都在探索中不断改进,排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日趋科学化,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1 排球教学现状
1.1 教学内容单一不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体育教育界一直用运动训练理论来代替体育教学理论,偏重于讲解、示范以及大量重复的练习,排球教学也不例外。大多数排球教学只是简单的垫球、发球、传球等技术学习,教学内容安排较单一,在难度和观赏性方面欠缺,一些相关的内容得不到学习,并且过分追求单一动作到位、准确,而忽略了动作之间的串联,难以创造有趣、轻松、娱乐身心的教学环境,造成学生所学技术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也使学生对同一动作重复性练习而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制约了排球运动的发展。
1.2 教学内容偏于竞技化
课堂教学训练主要内容都是技术上的练习,比如发球和垫球的动作练习,但排球运动带来的好处和成就感,学生并不能真正的领略,也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排球兴趣。在高校排球教学内容中过多追求动作技术的精确,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特征,许多难度技术动作对一些学生的身体能力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1.3 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如今很多高校仍然沿用竞技方式的教学方法,统一化、规范化现象比较突出。过多注重体现技术性,而忽略了高校体育作为群众体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属性——娱乐和健身性。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和运动技能、发展智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交流、协调、沟通的过程。而在传统的高校排球教学方式上,一般都采用示范、练习的方法,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可以说,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制约了高校排球运动的广泛开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1.4 过于偏重认知过程
过于偏重认知过程,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传统的排球教学观念摆脱不了传统授课理论的束缚,过于偏重学习的认知过程,涉及技术组合的教学时数很少,缺少在实战中运用技术的能力,以及智能训练、竞争与合作、创新能力培养等,关系到现代排球运动基本特征以及现代会对人基本需求等重要方面几乎不涉及。在掌握动作技巧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适应社会与他人配合的意识,决断与应变能力。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建立起高度的练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并提高运用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适应不了这些要求。
1.5 教学评价方法单一 、落后,缺乏科学性
一般情况下,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作为教学评价的目标,但教学评价作为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标准,却只对学生体能素质和动作标准程度有要求,成为一种综合性评价标准。这种体育教学评价并不是学生努力的结果,更多地是反映学生的先天身体能力,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无须任何的努力,他们就能获得优异的考核分数,但对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即使他们尽最大的努力,优良的考核分数也与他们无缘。这样的评价形式对教学起不到任务有意义的效果,反而让学生对排球教学评价失去了信心。评价内容的单一性,只体现为课程部分目标而评价,其他目标却未能在评价中体现出来,从而使评价与课程目标脱节,课程的一些目标形同虚设。
传统排球体育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讲风太盛,片面强调学生的直观性、巩固性、循序渐进等原则,置学生于被动的、消极的学习地位,课堂教学单调乏味,重学生智力训练,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精神,进而影响了学习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排球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2 改革措施
2.1 教师及时改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贯彻学生的综合发展思想,把育人作为主要的目标。在把素质教育作为基础的要求外,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髙他们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其竞技能力的培养,使这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赛技能都有一定的发展,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满足学生健身、健美、娱乐、竞赛等不同需求,而且能够善于挖掘排球项目的广泛适用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终身体育基础,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使排球课程成为融竞技、健康、娱乐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2.2 积极调动学生排球兴趣
学生情绪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学的进程,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而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安全、顺利地进行意义重大,因此排球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情绪的调整和积极性的提高。因此,在排球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情绪,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时发现学生排球学习情况的情绪波动,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从课堂常规到课后小结都是调整学生情绪的阵地,通过一系列的调整,不仅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排球课的热爱程度。提高学生积极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改变内容形式,也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只要可以帮助调整学生积极的兴趣,按照不同学生的体能素质逐渐改变组织、传授的能力,就可以判断出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了。
2.3 教学方法的合理化安排
运用现代教学方法 ,科学搭配排球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教学时数。现代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授技术和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需要设置合理科学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辅导地位结合在一起,形成双边互动的教学模式。另外,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来改善排球教学条件,同时也应重视对排球教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训,完善对教师的管理体制。
2.4 学生个人素质教育
发挥排球教育功能,注重学生人生观 、价值观 、身心健康观等内在条件的强化和提高。在排球教学中,引入教育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感受排球运动学力增长的同时,领略排球文化和排球教育,促进人格成长。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辨别出正确与错误的中心思想以及行为意识,使学生在排球的学习中把握个人的价值取向,使自己的价值观与科学有效的训练结合在一起,使人格的发展与技能的发展、智力的发展同步進行。
2.5 完善教学的考核和评估
实教学考核的内容,使考核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关于技术考试,在传统的发、传、垫单个技术考核的基础上,逐渐重视单个技术动作之间的连接运用,努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提高。技能考试,除了展示学生的运动综合能力外,还应该在组织管理比赛、裁判等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正确引导,最终达到这些学生对排球的喜欢和热爱。促进普通高校排球教学的健康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全民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3 结 论
排球运动是一项深受高校学生喜爱并且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的运动,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好的作用。排球运动不仅可强健体魄,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拨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堤高合作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穆涛.对高校排球教学现状的研究与探讨[J].体育世界,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