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使我身心愉悦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l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自幼喜欢涂鸦是因为我的母亲,她出生在淳安縣赋溪乡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岭脚村,翻过玳瑁岭就是建德寿昌。母亲是个小脚女子,目不识丁,但她的巧手能绘出千姿百态的花鸟鱼虫,无论在娘家还是婆家,两个村子里所有绣花的花样大都出自她手。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母亲对人的热忧和善与有求必应。受母亲的影响,我从小也喜欢涂涂画画,直至上初中遇到美术老师洪勲先生,才接触到真正的绘画。在杭州商业学校的三年,因为学校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及附中很近,在孤山一带经常可以看到画画的人,并且在华东分院礼堂还能看到当时为数不多的画展,记得曾看到过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画展、第一批留苏学生作品展等。我在商校的几年,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寻觅和追踪这些画画的人。参加工作以后,我又有幸遇到很多从事美术工作的良师益友,如浙江师范大学水彩画家江来柱先生、有长者风范的淳安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刘永航老师、科班出身的黄艺老师、中国美术学院的王犁老师、中国计量学院的王翠霞老师以及本土老田庄油画公社的朋友们。因缘相聚并在绘画朋友的相伴与鼓励下,使未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我成了虔诚的绘画爱好者,对绘画日渐痴迷而不能自拔,但我明白一点,绘画使我身心愉悦。当我外出写生面对美妙的大自然时,真是心旷神恰,心灵是那么的安宁、干净、了无纤尘。
  在我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遇到许多贵人,在这些贵人中,最让我感激的是与我女儿同龄的王犁。认识他很早,大约是1990年。当时与几位画友去金家岙写生,还是高二学生的王犁同行,在一起厮混了几天后就成了忘年交的朋友,直至他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又回校执教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均保持着联系。王犁工作以后时常给我邮寄一些画册和资料并介绍画展信息,尤其在其带学生外出写生及考察时都会邀约已退休的我同行,因而我才有机会到陕北、宁夏、西藏、甘肃、皖南和浙西南等地游历和写生。
  与王犁出去画画真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乐事,旅途琐事一概不用操心,还能在写生基地遇到全国各艺术院校的师生,感受浓郁的艺术氛围,观摩高手的绘画技艺,尤为珍贵的是还能聆听到美术学院教授们的教诲,此种熏陶对于我这个喜欢绘画但无缘接受正规教育的美术爱好者来说真的是天大的福气
  2007年,王犁陪同退休教授高友林先生来淳安,我知道这是王犁特意为我们请来的老师。高老师从调色板上颜料的排列说起,传授了很多用色经验。高老师还手动为我们修改了作业,边画边说:“做人小气一点没关系,但画画颜料千万不能小气。”这句话让从企业退休的我印象特别深刻,心里暗想油画不是想玩就能玩的艺术。高老师宅心仁厚,对于身为教授,不讲自己的努力,只淡然地与我们说“能用自己的爱好养家糊口是多么幸运”。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言: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聆听高老师的人生感悟,真是如沐春风。
  去西藏写生那年,中国美术学院还有一位曾留学俄罗斯的王谦老师同行。王谦不仅长于油画,还是一位藏传佛教用品的收藏家,对于藏传佛教有较深的研究,所以美术学院毕业生考察西藏大都由王谦老师带队并全程兼任讲解。那次从日咯则返回拉萨后,王犁不顾王谦老师的辛苦,硬让他给我示范油画写生技法。他竟从一幅画的构图布局开始,完完整整地示范了一幅《远眺布达拉宫》。画时他有意把远山加重,使宫殿更突出,而天空却用厚重的灰白堆砌上去。在处理近景时,他一再强调几个墙面的色彩在明度相近的情形下,相互之间的细微色彩差别的重要性。他边画边讲,给我上了一堂真正的俄罗斯油画风景写生课。事后先生大方地将画作赠予我。至今想起仍深感内疚,总觉欠着王谦先生一笔“巨债”。
  2012年在陕北时,我的第一幅画是一农家门楼,我习惯用色较纯,墙面过红了,当时王犁毫不客气地吼道:“火啦!火啦!”此吼声影响深远,以致于整个写生期间总觉得王犁就在身后,所以在陕北郭家沟的写生大都呈黄灰调,较好地表现了当时、当地的风貌。这批画是我所有写生作品中较好的一批,这都得益于王犁的现场温馨提醒。
  此生热爱美术,能在人生的长途跋涉中用画笔留下一丝痕迹,正如春草也曾绿过江南岸,也不枉一个美术爱好者来世间幸福走一回。感谢在我生命里出现的所有贵人,人生如此自可乐!所以我也感谢绘画,尤其感恩由绘画所带来的由内而外的满足与快乐。
  傅明元
  1939年出生于浙江淳安。1958年毕业于浙江省杭州商业学校,1999年退休,工艺美术师。现为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淳安县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其美术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县级美术展览并获奖,有作品入编专业画册,2020年《傅明元风景写生集》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一朵花的美丽  “一朵花的美丽  在于它曾经凋谢过”  凋谢过一地落红,一地沉默  繁华归于平静  并不是一地寂寞  是一种优雅的回归  生命,走向本我  因为凋谢过  才会又一次美丽  美丽无需言语。不招惹谁  也不被谁招惹  绽放的过程,谁也无法剥夺  因为美丽过  才又一次凋谢  凋谢,让繁花随风而去  留下心,留下一颗灵魂  再与内心作一次完美的  呼应,与契合  美好的谷雨  诗一样美好
期刊
坚守一方诗的心灵。心灵是诗歌生长的内在土壤,要生长出葱郁而充满营养的绿色诗句,少不了心灵土壤的纯真、纯净、纯洁。“诗言志” 这里的“志” 就是心志,诗就是要传递发自于“心”的声音,表达源自于“心”的志趣和志意。没有一颗诗的心灵,是不可能创作出有心的诗的。诗就是写灵魂的颤动,写灵魂的响声。  保持一份诗的情怀。诗以情胜,无情不成诗,好诗必真情。因此,永葆诗的情怀,是诗歌创作的命门。诗人应该是多思善悟
期刊
残 园  往下已经没有生长的位置  那株葛藤只能沿着墙根  朝天蔓延  一部分叶子在半空中  胡乱张扬  一部分叶子  把绿色塞入砖缝  还有些其他的低矮灌木  趴在残墙上  拼命挣扎  画上的柳枝  两路纵队,向远处延伸  看不到背景  但感觉有风  风吹,柳枝却不动  柳枝上每一片叶子  都清晰可辨  它们青绿  比真的还活灵活现  它们背光  肉眼  看不到叶子的脉络  柳 絮     它们
期刊
陕西榆林神木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仅有乌兰木伦一河之隔,这里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三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一堆堆的沙窝和沙丘在风的肆虐下随时改变着地形与地貌。住在这里的人每天生活在沙尘的包围中,早上醒来,几乎看不到太阳,被子上附着一层厚厚的沙粒。每到春天,沙尘暴在此形成,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如魔鬼一般卷向中原,扑向北京……  这里却诞生了一家闻名中外的国家级煤
期刊
此时此刻,影子说  你细细地观照世界吧  灯泡的冷光中  有多少不倦翻腾的翅膀  乡间的路是这么说的  生命如此短暂  而只有我们等待一棵树时  那才是永恒  随后,仿佛黄昏是沉睡的男人  躺在她的脚前,长裙的阴影里  一滴灼热的泪落下  亲爱的,在无人的乡村  燃烧一把火,黑色低沉阵雨中  我能感觉那赤裸的风  剥开了树的皮  在惩罚前,我哑然而立  佯装这渐渐消失的炉灶  在祈祷和难熬中度过今
期刊
文学中的一个概念近些年来好像很少提了,但在我上大学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论在课堂上老师讲授还是在课堂下同学之间谈论,几乎都是离不开这个话题的。如提到浪漫主义,外国的一些作家尤其是诗人这个那个的无不耳熟能详;至于中国,屈原、李白那当然是少不了的。谈到现实主义,恩格斯的一段名言绝对不能忽略:“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总之,在相当的时段中,这两个形
期刊
连日来,我所在的这座北方小城天天下雨,雨中有潮湿而嘹亮的鸟鸣破空传来。凝视着雨雾弥漫、恣肆流淌的窗外,我想到了前些日子刚随采风团去过的贵州大地,此刻那儿正经受着百年一遇的旱魃的折磨。  最让我牵挂的是黄果树瀑布。因为我清楚,只要她能恢复过去“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的胜景,整个贵州大地的旱情就全面告退了。  大瀑布在过去是一个飘逸的标志,现在更是一个湿润的象征。可在那些干涸和龟裂的日子里,
期刊
觉 得  自从给父亲立碑以后  我就觉得父亲是在石头里坐着  打着四季的盹儿  风儿拂不去碑上尘缘  他以刻进石头里的名字  眯上一会儿  没 有  一棵白杨树粗大的树干  在寒冬里  出现一道狭长的裂缝  我往里看了看  为冬天撕裂的  将成为一棵树吹奏寒风的口器  在春天时候  它会在一夜之间  弥合了伤疤  没有了疼痛  也就不需要成为歌者  这些年  这些年  我一次次地引用一只鸟鸣  来
期刊
秋夜,被母亲打开缺口  油灯下 病重的母亲  一下一下将玉米粒搓下来  那些金色的颗粒 蹦蹦跳跳  像金属的浪花  一条彩色的瀑布  从九月跌进十月 轰然作响  轻拍着秋天的大地  秋日将尽  母亲还是被一条河带走了  万物黯淡 母亲孤帆远影  玉米 大地 寒冷的秋夜  就那么被煤一樣黑瘦的母亲  打开一道缺口  洒落在雪地上的煤  凸凹不平的道路 与  疾驰而过的大货车 造就了  这样的结果  
期刊
疤爷驾鹤西去已有十年,疤爷的音容常现眼前,至于笑貌却难以追忆,一经想起,伴随我的多半是淡淡的忧伤,还有挥之不去的对于他那破旧老宅的记忆。  疤爷说他那左脸是为守护老宅不让小日本进院而被生生劈去的,而这一刀没有斜劈在他的项间,纯属万幸,他说日本人的大刀落下时,恰有一坨鸟粪滴落在举刀者的眼角,于是那锋刃才出了些许偏差。日本人的大刀片子像是剔骨刀一般,顺着疤爷的颧骨将原本厚实的左脸剔了个干净,仅留下蝉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