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文化反思能力的思考

来源 :求学·教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n370181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阅读的媒介、内容、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快餐式的消费主义、娱乐主义阅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文艺观念、审美理想和欣赏趣味。而真正体现主体化教育精神的课程文化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笔者主张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需要做到:第一,尊重学生,寻找契机进行阅读提升。第二,善于对比,搭建平台进行审美鉴赏。第三,激发创新,敢于怀疑进行批判提炼。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文化反思能力;文学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阅读的媒介、内容、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快餐式的消费主义、娱乐主义阅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文艺观念、审美理想和欣赏趣味。读图人群远远大于读书人群,读电子书的年轻族群日益增长。这个背景下成长的高中生,他们对流行的、贴近自身生活的、满足当前心理需求的作品更感兴趣,而对具有超越性的、精神层面的文学往往敬而远之。
  学生想读什么,要怎样引导他们去阅读?加强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即是加强语文课人文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是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
  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个方面的标志就是具有一定的反思、批判、选择能力。真正体现主体化教育精神的课程文化要著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有勇气,把纷繁多样的文化呈现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反思、批判、选择,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先进文化。
  从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来说,真正意义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否有价值,是要看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是否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体验和互动。
  笔者主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以敏锐的眼光打量世界、审视世界,不仅要阅读,而且要批判性阅读,让学生在多元的碰撞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为了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学生,寻找契机进行阅读提升
  在许多高中生的眼里,阅读通俗文学成为放松压力的最好方式,常常出现“大考大看,小考小读”的情况。据调查,笔者所执教高三班级的学生中,约有67.3%的学生课外阅读以消遣为目的;阅读书刊的类型多为时尚流行杂志、卡通漫画、武侠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奇幻小说;阅读情趣浅层化、表象化。书籍浩如烟海,但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寻找契机让学生进行阅读提升。
  在一次题为《侠客行》的阅读课上,笔者曾经和学生一起讨论过武侠小说作品的特点。通过学生的发言和笔者的概括,得出一个最典型的武侠故事梗概:主角家庭巨变——遭遇仇家追杀——得到高人指点——练成绝世武功——最后重出江湖——终于手刃仇人。其间,当然有武林侠女秋波频送芳心暗许,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大团圆结局。
  这样单一粗略的故事情节,却能吸引一批批热血沸腾的读者,这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粗取精。
  比如对金庸武侠小说里“为国为家,侠之大者”的解读,笔者就此在课堂上开展了讨论。金庸的小说侧重于一个“侠”字,金庸笔下的主角,他们往往都是从乱世之中成就侠名的英雄,或是在列强蜂起、武林大乱、民不聊生、外患内忧不断的两宋,或是在时局跌宕、各地为王的明清之交,因而诞生了萧峰、郭靖、杨过、张无忌、袁承志等等历经风雨后终成伟名的侠士。这几部小说中的主角已经突破了旧武侠小说中传统侠客的作用,不仅限于行侠仗义,更是要进一步为国家与民族而出生入死,退一步为了天下苍生而奋不顾身,这也是儒教伦理所提倡的侠之大者素有的风范。所以,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仅仅看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招数、男女情爱,是肤浅表面的。如果从武侠小说中能看出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则为自己的人生提供了一种激情四射的范例。时势造英雄,英雄拯救时代;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英雄,但是在个人的内心应该保留着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抱负,这才是读武侠小说更高的境界。
  在高三阅读课上对通俗文学的讨论,语文教师不能持一棒打死的态度。高中生已经有了强烈的个体意识,过分强硬的制止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叛逆。此时教师应该首先尊重学生,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正确引导,取其精华地将新生的文学信息融入高中语文课程中来,让学生能够站在人生更高远的角度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脱离低级趣味,进而培养自己的文化反思能力。
  二、善于对比,搭建平台进行审美鉴赏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反思,在批判中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作品的对比阅读,能够搭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审美鉴赏,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笔者在高三“重读经典”的阅读课上,把戴望舒的《雨巷》和一首大陆歌手肖飞演唱的流行歌曲《方便面》进行比较,让学生充分讨论两者的区别。
  同样是写邂逅的情愫,《雨巷》是用诗歌的形式,后者是用歌词的形式。
  但是一通过比较,就会发现戴望舒的笔下,那丁香般的姑娘是朦胧而美丽的。《雨巷》一诗就是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它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可是,流行歌曲《方便面》的歌词却堂而皇之地把见到美女之后的直观生理反应赤裸裸地描绘出来,《方便面》歌词中有如下描写:“你的笑真的很甜,看得我口干。你不经意向我眨眼,我的口水已蔓延。我已不能停止想你在每一个夜晚。……就算以后你的脸变得像方便面,我还是依然和你泡到永远。”
  这般如“看得我口干”“我的口水已蔓延”“你的脸变得像方便面”的语言,不仅谈不上美,甚至显得有些匪类痞气,低俗可笑。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容易判断孰美孰丑,对于他们的阅读审美鉴别能力有着提高的作用,使他们懂得:美不在于赤裸裸,而在于朦胧与含蓄。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搭建这样的审美平台,无形中也让学生的文化反思能力得到提高,他们会知道流行的不见得是经典的,经典的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淘汰过后留下的精华。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但是雨巷里的姑娘还是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温婉迷人的女子,这无关年代和朝代。
  三、激发创新,敢于怀疑进行批判提炼
  法国笛卡尔曾经提出:“要怀疑一切,通过怀疑之后,留下来的才能归自己。”这里的“怀疑”是指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怀疑中好奇,在好奇中探求,在探求中创新,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批判与提炼的基础上的。高中语文课程也应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敢于怀疑,进而批判提炼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针对如今中国电视剧行业兴起的名著翻拍風潮,笔者给学生出了一个口头作文题目:2010年6月,新版《红楼梦》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热播,引起极大争议。特别是剧中“黛玉裸死”的镜头,导演李少红反问记者:“你不觉得很现代,很震撼吗?” 近年来,国内掀起了一股对经典作品进行翻拍的风潮,四大名著无一幸免。原著中的很多内容被改得面目全非。对此文化现象,你如何看待?
  课堂上学生对名著翻拍这个文化现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迅速站成了两派。
  一派的观点是:“有翻拍的必要,毕竟几十年前的拍摄条件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投资上都比不上现在,拍摄的效果从画面感官来说也不如现在的质感。我们可以创造这个时代的经典。”
  而另一派的观点是:“翻拍不等于乱拍。翻拍的前提是尊重原著,不能让名著面目全非。如果不尊重原著,只关注收视率,只用流俗的噱头来吸引观众,这样的翻拍是对经典的亵渎。”
  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举证和辨析,课堂上剑拔弩张但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涌动,激荡着智慧的火花。笔者在最后总结时引用了作家肖复兴先生的文章《如何面对重拍经典》中的文段:“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典不属于个人,里面不仅包含整个民族对于历史的认知,也包含对于集体记忆的积淀和对于民族情感的寄托。创新从来不是重拍经典之敌。这里所说的创新,包括对艺术和制作的现代化的双重投入。但是这些创新的出发点一定来自经典本身,而并非对经典的背离,甚至完全可以另辟蹊径。”
  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新版《红楼梦》中的“黛玉裸死”,虽然是李少红导演精心拍摄的一场戏,但是我们要敢于怀疑。小说中描写到林黛玉死前,李纨曾说:“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呢。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其实,很明显,李纨指的是要让林黛玉换上殓服,并不是真的说林黛玉此时是“赤身露体”。所以,新版《红楼梦》里把临死前黛玉拍成没有穿衣服,露出香肩,这样的死法实在是不适合古时一个大家闺秀的规范。虽然李导演想要创新,可这样颠覆的“创新”,恐怕只能是对原著的亵渎。
  通过口头作文课的载体,学生们可以提高对时事热点、文化新闻的文化反思能力,懂得怀疑和探索,进行批判和提炼。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选择能力是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需要,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高中语文新课改面临的尖锐课题。我们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从多角度去审视世界,让他们在多元化的时代中培养文化反思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不盲从不媚俗不昏庸的“具有高尚趣味”的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斐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5-8.
  [2]孙银琼.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5):14-16.
其他文献
摘 要:县级教研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全县的教研活动,通过搭建这个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平台的搭建需要教研团队的精密筹划和辛勤付出,参赛教师的赛前准备就是一个教師专业成长的过程。作为一个教研人,我们既要搭建好平台,又要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所以教研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教研员;教师;专业成长  笔者是一名基层教研员,组织全县教研活动是笔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的全县优质课大赛都是笔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从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取、阅读小组建构和活动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使学生能够有效调控自己的阅读过程的策略,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持续学习兴趣和阅读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目标;设计  一、引言  阅读,是学生在文字上的一次旅行,是去感受别人的人生或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增长知识、丰富阅历的过程。谈到阅读,其核心地位在初中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2018年高考六套化学试卷,对其中考查化学实验的相关内容从“题型和分值比例、内容呈现形式、考查要素和能力要求”四个维度进行了分析。相关结论可为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考化学试题;化学实验内容;比较分析  2018年高考化学试卷分为全国卷和自主命题卷两类,本文选取三套全国卷和三套自主命题卷共六套试卷中相关的化学实验内容部分进行比较分析。  一、对化学实验内容进行分析的原
期刊
2018年全国高考化学试卷,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考试大纲,坚持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一体四层四翼”的指导思想,试题内容典型严谨,题型多样化,难度控制得当;文字表述简洁、规范;答案准确,评分标准可控,赋分合理,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向素养立意方向转变,有利于规避复习备考中的“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对高考命题与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均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有不少教师和学生
期刊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最关键的一点即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本文以高中人教版古代议论性散文为例,深入探究了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寡人之于国也》及《劝学》两篇文章的分析,提出了“一线统领”“两翼齐飞”的方法,以期实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古代议论性散文;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包括理解力、分析力、整合力、比
期刊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将深刻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始深入影响到教育的理念、发展和生态。我们探索课堂教学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下面笔者就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平板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1.利用平板活跃课堂,提高课堂参与度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平板进入课堂,既是教育模式的改变,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学生人手一台平板,利用平板可拍照上传、
期刊
摘 要:依据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历史概念教学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本文在有效教学、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以必修Ⅲ“启蒙运动”一课为例,从“把握内涵、界定外延、明晰概念”,“精选材料、问题导向、理解概念”,“梳理脉络、对比辨析、建构概念”,引导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与建构,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历史概念;有效教学  一、
期刊
摘 要:2017年浙江、上海两地的新高考完成了一轮实验, 他们完成的效果和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对非试点地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有什么影响?这些影响对非试点地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又有什么启发?笔者从高考实验效果、学生选科、高校专业设置的专业选择面以及高中政治课“选考”“学考”时间的安排、教学内容变化、课堂变化、教师素养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高考试点;高中思想政治;策略  2014年国务院出
期刊
摘 要:鉴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段特点,班主任必须懂得并善于运用师生沟通的艺术。高质量的师生沟通,离不开尊重、赏识、激励和包容;高质量的师生沟通,会让班主任与学生的相处更加默契合拍,会让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加文明规范。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去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关键词:沟通艺术;尊重;赏识;激励;包容  “幸福班集体”的内涵比较丰富,见仁见智。
期刊
摘 要:在“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已成为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最近发展区”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精准把握最佳“最近发展区”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灵魂,本文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动态原则  维果斯基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教师启发下,在自身努力下,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即为“最近发展区”.奥苏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