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对农业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对农业供给能力、水平和质量方面,做出侧结构性的科學规划,实现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本文主要从供给侧改革提出后,农村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分析了相应的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村经济;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2-0006-02
前言
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壮大新动能”和“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列为供给侧改革任务前两位,加快制造业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为了实现发展的目的,将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绿色务农以及改革开放、资源共享的具体目标结合下,在改革增量的情况下做到存量调整,以增加投资的方式促进投资结构化、产业化发展,开源疏流,在农村经济显著增长的势头下,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供给侧改革下农村经济发展走入的误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施已经顺利完成了前期阶段性任务,必须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首先,在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的基层创新不足,地方实施过程中存在两极化现象——要么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做一个筐,从而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象化、泛化、形式化;要么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为“去产能”或“去库存”,没有任何其他政策和改革的配合,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动化,简单复制中央方案。
其次,尚有存在发展倒流的现象,这是因为在明显缺乏硬性制度和没有打下牢实的市场基础前提下,对行政方面的措施考得太紧密造成的。第三,对有些领域没有做出详细而具有执行力的规划,导致没有抓住“牛鼻子”,处处都是重点,结果由于改革的动力有限造成改革效果不明显或者陷入怪圈。比如,“僵尸企业”没有得到有效整顿的去产能化;或者三四线城市的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去库存化;在忽略“控制风险”的总要性前提下偏重“稳增长”大多都是徒劳无功的。
改革的重点在于达到制度改革,而且是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的制度。主要借助于调整问题导向,在这个过程中,会循序渐进的接触到一些从未有过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具有深层次的特点。结构性矛盾是要素配置扭曲,要彻底解决问题,根本途径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到,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不仅在于有效市场的构建,更重要在于政府的改革,政府职能、机构设置以及一系列的挂钩模式。例如,权力模式改革了,就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到了一定的深度。比如,“去库存”的改革成功就意味着要与房地产长效机制挂钩,而“去产能”必须与企业软约束机制挂钩,“去杠杆”必须与金融体制改革挂钩,“降成本”必须与各类成本形成机制挂钩。只有微观的体制有所改革,才会引起宏观的国有企业改革、政府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社保体制改革等。
二、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1.三大调整及三大激活
推进三大调整、实现三个激活,促进我国农业提质增效升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次重大转变,旨在促进我国农业提质增效升级,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需要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两方面工作,推进三大调整、实现三个激活。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方面着力推进三大调整。一是调优产品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就要从源头上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势互补:研发方面要狠抓技术、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养殖、达到生产率高质量优的目的,再或提高品种高抗病率方面狠抓培育和推广,创造新品种也可以。二是调好生产经营方式。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修复治理生态环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多种形式的农场经营,发展综合性合作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小农”承包和“大农”经营并存的格局。加强农业生产装备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营销网络化水平,建设智慧农业、云农场,发展土地托管、农机作业、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物流体系。三是调顺产业体系。以“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一体”(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互联网 ”“旅游 ”“生态 ”等新模式,拓展农业外延,提供旅游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非物质产品,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在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努力实现三个激活。首先打头牌的是市场。市场对于结构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例如,以大量推进禽类饲养,在市场的调配下形成价格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强化信贷扶持政策,支持组建信贷担保机构,建立大灾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一步畅通市场渠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各类资源要素。二是激活要素。深化“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土地经营权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一经营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里要提到一点,为了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就必须将财政支农机制落到实处,将集体产权制度进行优化,同时还要落实农村的金融贸易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三是激活主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应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提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合作制、合同制、股份制、产业联合体等多种组织方式,促进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共同发展、共享收益。
2.结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中,要对农业经济的总需求进行适度扩大;在稳定而适时的政策指导下、准确而具有执行力的产业政策指导下、灵活的微观政策指导下、符合实际的改革政策指导下、而社会政策要考虑到社会底层需求的基础上,将稳中求进原则贯彻到,供与求达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之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必要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增长、就业、通胀等宏观指标的协调,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特别要认识到,需求管理除了短期的需求总量管理,也有深层次的中长期需求结构管理,特别是收入分配政策和改革对于宏观经济供求动态平衡的作用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同时必须坚定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否则深层结构性失衡难以缓解,宏观总量失衡必然加剧,甚至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窗口”关闭。
3.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依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公平与效率有不同的组合关系。无论是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还是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公平与效率组合,都会妨碍生产力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领域有过深刻教训。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生产力之所以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优化调整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又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近年来,我国把农民作为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对象。这些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城乡差距以及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逐年缩小。但与其他产业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三、结语
为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很多农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村经济;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2-0006-02
前言
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壮大新动能”和“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列为供给侧改革任务前两位,加快制造业升级,培育经济新动能。为了实现发展的目的,将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绿色务农以及改革开放、资源共享的具体目标结合下,在改革增量的情况下做到存量调整,以增加投资的方式促进投资结构化、产业化发展,开源疏流,在农村经济显著增长的势头下,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供给侧改革下农村经济发展走入的误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施已经顺利完成了前期阶段性任务,必须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首先,在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的基层创新不足,地方实施过程中存在两极化现象——要么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做一个筐,从而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象化、泛化、形式化;要么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解为“去产能”或“去库存”,没有任何其他政策和改革的配合,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动化,简单复制中央方案。
其次,尚有存在发展倒流的现象,这是因为在明显缺乏硬性制度和没有打下牢实的市场基础前提下,对行政方面的措施考得太紧密造成的。第三,对有些领域没有做出详细而具有执行力的规划,导致没有抓住“牛鼻子”,处处都是重点,结果由于改革的动力有限造成改革效果不明显或者陷入怪圈。比如,“僵尸企业”没有得到有效整顿的去产能化;或者三四线城市的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去库存化;在忽略“控制风险”的总要性前提下偏重“稳增长”大多都是徒劳无功的。
改革的重点在于达到制度改革,而且是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的制度。主要借助于调整问题导向,在这个过程中,会循序渐进的接触到一些从未有过的结构性和制度性的新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具有深层次的特点。结构性矛盾是要素配置扭曲,要彻底解决问题,根本途径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到,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不仅在于有效市场的构建,更重要在于政府的改革,政府职能、机构设置以及一系列的挂钩模式。例如,权力模式改革了,就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到了一定的深度。比如,“去库存”的改革成功就意味着要与房地产长效机制挂钩,而“去产能”必须与企业软约束机制挂钩,“去杠杆”必须与金融体制改革挂钩,“降成本”必须与各类成本形成机制挂钩。只有微观的体制有所改革,才会引起宏观的国有企业改革、政府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社保体制改革等。
二、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1.三大调整及三大激活
推进三大调整、实现三个激活,促进我国农业提质增效升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次重大转变,旨在促进我国农业提质增效升级,从而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需要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两方面工作,推进三大调整、实现三个激活。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方面着力推进三大调整。一是调优产品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就要从源头上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势互补:研发方面要狠抓技术、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养殖、达到生产率高质量优的目的,再或提高品种高抗病率方面狠抓培育和推广,创造新品种也可以。二是调好生产经营方式。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修复治理生态环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多种形式的农场经营,发展综合性合作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小农”承包和“大农”经营并存的格局。加强农业生产装备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营销网络化水平,建设智慧农业、云农场,发展土地托管、农机作业、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农业物流体系。三是调顺产业体系。以“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一体”(田园综合体)为载体,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互联网 ”“旅游 ”“生态 ”等新模式,拓展农业外延,提供旅游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非物质产品,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在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努力实现三个激活。首先打头牌的是市场。市场对于结构的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例如,以大量推进禽类饲养,在市场的调配下形成价格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强化信贷扶持政策,支持组建信贷担保机构,建立大灾巨灾风险分散机制;进一步畅通市场渠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吸引各类资源要素。二是激活要素。深化“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土地经营权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统一经营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里要提到一点,为了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就必须将财政支农机制落到实处,将集体产权制度进行优化,同时还要落实农村的金融贸易改革。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三是激活主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应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提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合作制、合同制、股份制、产业联合体等多种组织方式,促进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共同发展、共享收益。
2.结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中,要对农业经济的总需求进行适度扩大;在稳定而适时的政策指导下、准确而具有执行力的产业政策指导下、灵活的微观政策指导下、符合实际的改革政策指导下、而社会政策要考虑到社会底层需求的基础上,将稳中求进原则贯彻到,供与求达到平衡的动态过程之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必要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增长、就业、通胀等宏观指标的协调,保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特别要认识到,需求管理除了短期的需求总量管理,也有深层次的中长期需求结构管理,特别是收入分配政策和改革对于宏观经济供求动态平衡的作用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同时必须坚定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否则深层结构性失衡难以缓解,宏观总量失衡必然加剧,甚至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窗口”关闭。
3.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依据政治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公平与效率有不同的组合关系。无论是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还是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公平与效率组合,都会妨碍生产力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领域有过深刻教训。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生产力之所以能实现持续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断优化调整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又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近年来,我国把农民作为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对象。这些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城乡差距以及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逐年缩小。但与其他产业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三、结语
为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很多农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