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及实践探索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tree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高校近年来查处的若干案件可以看出,高校并非一方净土,各种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已经成为我国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从高校腐败案件的主要表现和成因着手,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作用,重点在高校信息公开、信息整合、三方监督、廉政文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探索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151-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从高校近年来查处的若干案件可以看出,高校并非一方净土,各种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已经成为我国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高校腐败案件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一)高校腐败案件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高校查处的腐败案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方面。主要表现在基建工程、物资采购、经费管理等方面。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对教育资金投入越来越多,高校基建规模和物资设备采购量越来越大。尤其在新校区建设,仪器设备、教材图书、医药器械等物资的采购和选用等方面,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取高额贿赂和回扣。“大楼立起了,干部却倒下了”就是这些高校的真实写照。科研经费使用中的问题是近年来高校出现的新的突出问题。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使用虚假发票、虚列支出、虚假采购等手段套取、侵吞科研经费,造成学校和国家重大经济损失。
  2.学术方面。主要表现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方面,一些领导干部或科研人员通过徇私舞弊、项目垄断、近亲繁殖、内幕交易等获取不正当利益,践踏学术公正;在论文发表、著作出版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他人代笔。还有一些学校在利益驱使下滥发文凭、买卖文凭,获取暴利。
  3.干部人事方面。主要表现在利用干部提拔、岗位调整、人事招聘等机会权力寻租、权钱交易、中饱私囊。
  4.招生方面。一些干部或工作人员在自主招生、专业调整、艺尖体尖等特殊类招生录取中钻政策空子,弄虚作假,舞弊泄题,暗箱操作,以达到大肆敛财、谋取私利的目的。
  其他如行政审批、校企资产监管、后勤服务、违规使用公车等违反“八项规定”等方面的腐败违纪案件也时有发生。
  查处的案件以经济和学术腐败为主;被查处的领导职位和级别越来越高,专家教授、校长书记不乏其人;涉案金额越来越高,有的甚至过亿,基建方面还呈现窝案串案,塌方式腐败等特征。
  (二)产生这些腐败案件的主要成因
  1.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和制衡
  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高校权力的下放,高校拥有招生、基建、物资设备采购等方面的自主权力,高校行政化、市场化色彩逐渐加重。加之由于历史原因,形成高校象牙塔内相对封闭,一度成为“独立王国”“世外桃源”。权力长期封闭运行,长期处于内部不敢监督、外部监督不力的特殊状态。因此,这种权力监督的滞后和缺失是造成我国高校腐败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权力结构方面,一些权力过分集中在个别领导手中,“一言堂”的决策模式导致一些制度和措施不仅形同虚设,还会因为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难以落到实处。制度虚置、有令不止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领导将自己分管的领域,变成其“自留地”,别人一般不便过问。这是导致权力纵容、腐败滋生的主要根源。
  在监督执行方面,下级对上级不敢监督;纪检部门对上级及同级部门负责人没有监督力度,“没事不能监,有事监不了”;班子成员不敢监督“一把手”,怕被认为“闹不团结”“有野心”等等,总之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良好风气,于是不少下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发生在身边的腐败现象,采取“打酱油”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怕监督,躲监督”。正如一位中纪委原领导曾总结说: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组织监督时间太短,纪委监督为时太晚。
  2.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内容空泛,可操作性差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反腐倡廉,与社会其他领域一样,高校也出台了不少规章制度和文件,但仔细研究会发现这些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一些制度滞后过时甚至相互抵触。
  最突出的是规章制度内容比较空泛,过于追求高大全,标准定得很高,操作性不强,配套措施不够,没有实质性约束力。在制度设计上大多是倡导性的号召、说教,缺乏禁止性、限制性的“底线”规定,更无严格的惩戒类措施安排,显得刚性不足。一些制度缺乏调研,时效滞后,难以执行;还有一些制度体系性不强,前后矛盾冲突,甚至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更有一些学校为了应付,照搬照抄上级和兄弟院校的规章制度,忽视学校自身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到制度的有效建立和执行。
  3.廉政教育流于形式,表面化、走过场现象突出,教育缺乏针对性
  近年来,我们处在教育大发展和社会转轨时期,受市场经济冲击,一些领导干部禁不住诱惑,忽视了学习教育,放松了思想警惕,教训深刻。由于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高校重业务轻教育现象普遍。在廉政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形式过于呆板单调,不接地气,信息接受度差,教育效果差。长期以来,主要采取集中政治学习、橱窗宣传等形式,手段非常单一落后,缺乏生动形象,入耳不入脑,入目不入心。这是导致干部“三观”尽毁,思想松懈的主要主观原因。
  二、新媒体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和校园网络的飞速发展,上网无疑已成为大学师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一方面助推了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快速形成和发展。高校借助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在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监督实施等方面搭建新平台,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作用。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新媒体,是针对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把在新技术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互联网、手机通讯、触摸媒体等统称为新媒体,包括博客、微博、微信、QQ、短信、论坛、贴吧等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意见主体隐匿、自由、分散,有广泛性、隐蔽性特点。二是传播渠道形式多样,交互性强,快捷及时。如论坛、贴吧、博客、网络杂志、手机报等等,都是新媒体的传播渠道。有传播及时、方便、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等特点。三是信息海量、散乱、复杂。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和网民的个性化,在网络舆论中,理智与非理智、建设性与破坏性鱼龙混杂。新媒体是新技术发展的产物,特点明显。
  (二)新媒体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特殊作用
  由于新媒体的上述特点,再加上高校人员文化层次普遍较高,广泛使用新媒体,使网络监督成为可能,新媒体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完全可以为我所用。
  首先,利用其广泛参与性和隐蔽性强的特点,发挥强有力的监督作用,克服制度不落实、监督不到位的问题。通过促进信息公开,实施阳光工程,如在基建工程、物资设备采购、人事聘用、招生等重点领域通过新媒体让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监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的局面。
  其次,利用其传播的及时性、方便性,增大决策的透明度和信息公开的力度,从过程和环节上加强监督,减少腐败产生的可能性。由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及时、广泛和交互性,使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成为可能,促进交叉监督、立体监督。一旦结合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是无限的,没有时间空间限制。
  第三,利用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极大丰富党风廉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正面宣传教育,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高校可以更好发扬民主,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公开透明的特点,构建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监督平台。
  1.明确信息公开清单
  党务校务公开。把教职工关心的热点和敏感问题通过公开平台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即时公开,让广大教职工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此,探索建立专门的校务公开网,变“暗箱操作”为“阳光作业”,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如:重大决策、干部任免、职称评定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切实做到即时公开,全面透明,关口前移。
  探索基建项目信息化系统建设,推行基建项目全过程公开透明化。如基建项目的招投标中对专家评委的抽取、招投标现场及中标结果公示等事前、事中、事后环节进行全方位公开监督。项目的审批预算、投资安排、操作流程等信息都要公开,以便查找基建各个环节廉政风险点,接受校内外监督。
  实施“阳光招生”,杜绝违规招生。推行网上录取、网上学籍注册,扩大招生如地区、分数、总招生计划、实际完成计划等信息公开范围。保送生、艺尖体尖特殊类型招生资格和录取名单、考生加分资格、专业变更、招生录取计划变更等信息都要进行公示,避免场外因素插手干扰。加强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增加管理和使用透明度,同时推进高校科技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和共享。建立健全论文防抄袭检测系统,加强对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的监督。职称评审、科研成果鉴定采取网上盲审,并将结果公示、复议,接受监督。
  2.建立信息公开平台
  优化学校门户网站,建立专门的反腐倡廉教育网站或校务公开网页,搭建专门的监督平台。网页中要涵盖基建、学术、科研经费、物资设备采购、阳光招生、干部任免、财务审计等各敏感子项目。这是相对于以往仅仅在校园网中或纪检等某个部门主页里开设一个信息公开栏目而言的。以前这些栏目往往内容简单、更新缓慢,多限于日常工作展示,反腐倡廉教育方面的内容始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更谈不上与网民互动,师生关注程度不高。由于零散分布在学校及部门各网页中,这些信息公开栏目在学校庞大信息里极不显眼,难以寻觅。有的信息也公开了,但很快昙花一现,一闪而过,教职工很难注意到。开设专门信息公开网站,可浏览,可互动,可随时查询,可跟踪事件过程,极大地方便师生员工监督。
  信息公开过程中利用网络和新媒体交互性强的优势,发挥其互动功能特别重要。通过设立网上评论、领导干部专谈、校长公开信箱、信访举报直通车等栏目,运用微信群、微博、QQ群、短信、论坛等新媒体充分调动大家的监督积极性,畅通信息渠道,增强教职工对领导班子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规范办事行为,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同时要防止不公开、假公开、不及时公开和避重就轻等问题。平台一定要取信于民,一定要按品牌来建设。
  (二)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探索交叉监督、第三方监督
  普通公众借助网络平台随时行使监督权,这只是监督的一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部门就可以无所事事、高枕无忧了。在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中,权力之间如何做到责任明确、相互制约、相互制衡才是根本。高校跟社会其他领域一样,腐败的背后,实质是权力腐败。党委、纪检部门、职能部门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只有做到科学配置权力,合理构建权力结构,相互制衡才能很大程度上杜绝腐败。传统的监督体系中致命的缺点是自我监督、系统内部监督,上级对下级的单一监督,实践证明其效果相当有限。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无法共享,各自为战,讳莫如深。自从有了网络和新媒体的运用,使权力制约和交叉监督、第三方监督变得可能。
  由于网络信息的公开化,部门之间信息充分共享,形成了时空交错上的无间隙和无死角监督,无论监督职能部门还是执行部门、决策部门,其工作是否有效并公平公正都在大家眼皮底下,丝毫不敢懈怠、渎职。从而营造一种人人重视、齐抓共管的氛围,“警报器”和“防火墙”无处不在。例如,信访举报件的收发、转交、上报、办结、回复等各项流程如果全部实现网上办理,所有过程、进度网上都能查询,对处理情况等实施全程督办,那么所有涉及部门谁也不敢懈怠,这就是交叉监督和第三方监督,它最大限度地整合了资源,提升了监督效果。   (三)借助新媒体,丰富教育手段和内容,促进高校廉政文化的建立提升
  从高校腐败案件的成因分析看,造成一些干部腐化堕落的主客观因素很多,在主观方面,忽视学习、教育和修养,放松思想警惕是重要原因。我们在教育方面缺乏系统性、主动性,一些高校没有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来抓,工作安排上一味地依赖传达上级文件,手段单一,内容枯燥,效果严重打折,也是重要的原因。
  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覆盖范围广的优势,拓宽教育受众面。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阅读。同时,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可根据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形势,结合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尽可能借助新媒体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举办反腐倡廉网上成果展览,播放警世教育影视片,解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反腐倡廉的教育资源;节假日群发廉政短信;在领导干部办公电脑上安装廉政屏保和墙纸;播放廉政歌曲,推出校园廉政舞台剧,等等,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形象生动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可见,借助新媒体,高校可以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反腐教育模式,形成高校特有的校园廉政文化。
  四、利用新媒体反腐应处理好几方面关系
  新媒体在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虽优点突出、不胜枚举,但从现实实践来看,新媒体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弊端。因此,在实际运用中需注意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新媒体反腐与长效机制建立的关系
  借助网络和新媒体反腐要以制度化、法制化为落脚点,把新媒体反腐纳入法制化轨道,标本兼治。网络和新媒体反腐值得认真研究,但它绝对不是主要阵地。主要阵地是制度反腐。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建立制度化、法制化长效机制,依法治校才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根本。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互补关系
  由于导致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党风廉政建设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有其社会性、历史性、长期性。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应用绝非灵丹妙药“包治百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水平和受众结构不同等因素的限制,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顺利进行。
  (三)网络负面效应与和谐网络文化构建的关系
  实践证明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民意可能会被人误导、引诱而成为陷害他人的“利剑”,成为利益纠葛中的“帮凶”。大量事实证明,在反腐之路上过于依赖网络的力量是不够的,一方面网民缺乏自律意识,意向表达情绪化,容易发展成“情绪的宣泄”,无助于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可能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驱动下,不经过详细调查就在网络上把本非事实真相的东西故意夸大,以吸引眼球,恶意中伤,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因此加强网络管理,构建和谐网络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网络传播应以尊重宪法和法律基本原则作为底线。公民监督权的行使要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进行。
  总之,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升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品质和实效,构建具有高等院校特色的反腐倡廉预防体系,做到党风廉政建设与教学科研两手抓、双丰收,不断促进学校各方面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长王立英在2014年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上的讲话[Z].2014.
  [2]曾献.高校反腐倡廉浅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3]张国宝.提升高校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刘冬梅.新形势下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9).
  [5]何琴.网络环境下高校反腐倡廉体系的建构与研究[J].企业导报,2010(12).
  [6]徐宏平.高校推进和运用网络反腐的路径选择[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其他文献
“一份工作,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挽救一个家庭。”这话用在汤原县的下岗职工王法清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两年前,王法清失业了,每月打零工的收入不到2000元。微薄的工资既要补贴家用,又要供孩子上大学,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而现在,王法清已是月收入超过6000元的资深月嫂,家境明显好转了不说,重拾自信的她每天都神采奕奕。谈到成功再就业的秘诀,王法清说:“多亏党支部帮我‘把脉就业’。”  “把脉就业”是汤原县就
期刊
水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是很多考生非常头痛的问题之一。由于许多考生在学习“选修四”時没有完全掌握电离和水解的过程,特别是对众多离子存在时提出的浓度大小判断慌乱无措,这类试题成为高考化学的重要障碍。考生要想从容应对这类试题,就需要抓住核心规律,认真分析其过程,方能力克难题。
摘 要:做好高校党务公开工作能有效推进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保障党员权利,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构建民主、开放、规范的高校基层党务工作机制。同时,党务公开科学化是高校办学现代化的重要指针,是依法治校的体现。  关键词:高校党务公开;认识;探索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132-02  高校党务公开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容之一,对于有效
本文在简述计算机信息技术安全标准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首先重点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荷兰、英国、欧盟建立的多种计算机系统及产品安全评估准则与标准,最后着重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