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若论在石界的资历,他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不年轻了”。论发展,他们依然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还年轻”。
对兄弟,他们感性忠义,肆无忌惮。
对石头,他们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对生意,他们理性有原则:先做人,后做事。
一群小伙伴,敢闯,敢拼,敢于失败。
他们很少抱怨大的经济环境多么不好、生意难做,抱怨不如行动,做出努力与应对。去上海与前辈交流,去石家庄展会摆摊试水,参与拍卖、拜访大家、各地取经。
他们很现实,不装就是最鲜明的风格。积极、乐观、直接,下手快、准、狠。
他们之间交流频繁,又各具特色,在市场产地敏锐而活跃,他们有稳定的高端客户且能洞悉客户的需求与偏好,又对产地动态摸得门清,紧盯资源。他们是灵璧市场上承上启下的中间也是中坚力量。
他们赶上了新时期灵璧石市场行情最好的5年(2009年-2013年),从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成长。随后也迎来了石市的低潮,在石市沉浮中演绎着青年一代灵璧石人的沧海桑田。
他们看似做着市场里最普通的事儿,每天买卖着石头,但又是最不普通的事,因为他们在一次次的买与卖的过程里,不断地总结着好卖与不好卖的原因,最直接地得出如何才是更好的法则,从而锻炼火眼金睛与相石之术。而不同的是,他们在与石头的一次次碰撞中,认识石头,也寻找自我,在市场的博弈里与对手较量,发挥自己的魄力与耐力,从而修炼成自己的风格,成为某一领域的先锋人物。
他们,就是玩灵璧的一帮年轻人。
王 跃:越玩越精 越玩越好
1980年生,现居灵璧县。
1998年,王跃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工作之余,年纪轻轻的他对家乡的灵璧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出入奇石市场赏石,觅得心仪的石头就会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那个时候,市场上和他同龄的人几乎没有。没有人指点和交流,王跃全凭自己对石头的喜爱之情摸索着玩,鉴赏能力逐渐提高。
颇有天赋、眼光独特的他几年下来收藏了不少的灵璧石。家里放不下了,他索性开间奇石收藏馆作为玩石交友的平台。没想到在别人眼里看来枯燥无味的灵璧石,居然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索性辞退了银行的铁饭碗,每天上山下乡走家串户去淘石,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王跃知道,石头要想玩好玩精,就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他经常到各地拜访赏石名家,学习赏石理念、底座工艺。凭借自己独特的赏石眼光,睿智的思维模式,在十余年的收藏经历中,他将不少精品罗入囊中,赢得圈内石友的高度认可和敬重,使得自己在灵璧石收藏界占有一席之地。个性豪爽为人正直的他相信自己在玩石头的道路上,会越玩越精,越玩越好,越走越远!
高乾龙:如热恋般對待石头
1976年生,现居蚌埠。
看高乾龙对石头的感觉,总是充满了新鲜劲儿与饱满的热情,仿佛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不是在看石头,就是在寻找石头的路上。不是在倒腾石头,就是在张罗着跟石头有关的事儿。那积极的状态,像是刚上瘾的发烧友。殊不知,他已是玩了20年的老玩家。
大多数玩灵璧石的人,只玩灵璧石,而他却不是。因此,鲜有灵璧石人参加的各地展会,却时常看得到他的身影。一切美的石头,都能击中他,比如戈壁石,比如画面石……或许,只有通过比较,通过对其他石种的了解,才能够真正辩证地认识到,灵璧石到底好在哪,而非人们听得有些麻木了的“四大名石、天下第一”的口号式的概念。
朋友都说,他是灵璧石的搬运工,对石头似乎不求过多的利益,只求曾经拥有过。而这样的人,往往享受过程而多过要求结果。也许,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玩石的快乐,那种快乐,早已杂糅在他与石头相伴的岁月里。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依然对石头如热恋般丝毫不减热度。
2015年,安徽赏石沙龙由几位资深藏家发起,举办了一次颇具影响力的精品展。而今年,正当大家都关注着它的新动向时,高乾龙又扛起了大梁,将位于明清唐奇石城的活动场地再次利用起来,组织安徽省内各地赏石联盟行动起来,聚石会友。看来,为灵璧石交流以及灵璧石交流平台的运作发展不免又要劳心费神了,而谈到此事时,他依然是热情满满的。
石头就是高乾龙前进的方向,就像许巍的歌那样:“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也许,石头就是他心中的蓝莲花,陪他“穿过幽暗的岁月与心中的彷徨”……
蒋 涛:石头路在快与慢中找到踏实
1982年生,现居宿州。
和以石为生的经营者不同,蒋涛是半路出家,2012年,从生意圈一脚掉进了石头圈。
这个时期,资源减少,价格攀升,入手灵璧石自然不占优势了,对于初来乍到的票友不免是个考验。很多人花了冤枉钱,还不见得买到一块像样的。可几年下来,蒋涛却追到了不少好石头,其中不乏许多灵璧石前辈的典藏。
蒋涛说,买石头要下手快,看得准,出价狠。然而,在不受经济条件制约的前提下,如何能够看得准呢?尤其是面对种类繁多、特点丰富的灵璧石。对此,蒋涛有他的经验:“买石头,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是好的。所以要找对老师,多看收藏品。”然而,好石头早已在市场的洪流中,分奔到各地。于是,他成了追着石头跑的人,只要获悉哪里有一方好石头,不管多远,说走就走,驱车几千公里,跨越半个中国都不在话下。
既然盯上的是收藏品,又哪是那么容易就拿下的。对于求石者,往往不怕石头贵,就怕藏家不愿卖。蒋涛经常不厌其烦,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请回一方精品。他的一方禅意纹石,曾是前辈所藏,上门求石者众多,出价也不乏比他高者,最终却割爱于他。他说,真心,真诚,其实前辈的藏品也需要传承下去,而他们更愿意把珍藏多年的好石交给比他们更热爱的人。
蒋涛玩石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象形的、传统的、禅意的……,他玩石头更自我、更自由,追求着自己的风格,比如传统的,比如更亲近、圆融的。当然,随着石头的增多,他也会优胜劣汰,以石养石。对此,蒋涛看得释然,“石头没有永远的主人,我们只能拥有它的一小段时光而已”。这或许也代表着年轻一代对于玩石的理解与看法,他们更享受拥有的快乐,却不会将这份热爱变为永远据为己有的收藏负担。 比起经济上依赖石头,蒋涛说,他是精神上更依赖石头:以前经济上再富裕,精神是空虚的。生活的节奏太快,是石头让我慢下来,慢了也就静了,拨去浮躁,现在的我,既充实又踏实。
王金山:玩于形 修于神
1984年生,现居合肥。
一脸江湖气的王金山是地地道道的渔沟人,从渔沟到合肥,辗转的玩石之路,他已走了15年。
挖石头,摆地摊,跑石展,说起这些经历,仿佛与眼前这个貌似“不靠谱”的人不搭边。在合肥,“金山石苑”就是他这些年脚踏实地、术业专攻所换来的成绩。年龄不大,石龄却超过了很多老前辈。正因为如此,初次与他聊天,会觉得这人“爱吹牛”,聊多了才知道,其实那是“有底气”,和石头打了多年交道,说起石头自然有底气。不然,在某展会上,一群“专家”对着一块动过手的石头连连叫好的时候,他也不敢上去直言不讳了。对他而言,与其出来品头论足,不如回去多看看石头。评论石头最基本的要真正了解石头、认识石头、熟悉石头,这样才不会误导别人。如果把假石头说成好石头,如何能改变外界对灵璧石多假石不敢接近的偏见。这样的底气,也正是一种年轻人有别于过分谦虚反而做作的直率。
王金山的象形玩得好,这在圈里是公认的。他也坦言,这些年在象形上赚到了钱。因为象形石最好卖,容易被客户接受。但如果你以为,玩象形就是会看石头像什么,那可就太初级了。象形重点在形、灵魂在神,而看得到神韵是需要眼力的,眼力又是在一次次的买卖中练就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的王金山的象形石,不死板,不僵化,形神兼备。无论是合肥名家展上活靈活现的小猴子还是渔沟玩友会上端庄大方的昭君,都是神得动人,极具卖相。
说到生意,王金山又比同龄人多了一份老成,他不属于主动出击的一类,尤其近两年的环境,他选择了保守的做法: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发展路线,慎买慎卖,精益求精,他的保守反而吸引客户上门来。当然,这除了前期的培养,也因为他选择了合肥,这个具有消费能力和地缘优势的灵璧石市场。
鹿存喜:山子情怀
1986年生,现居徐州。
小鹿的石界江湖名号“小雅山房”,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因为他姓鹿,且喜欢山子。
小鹿喜欢传统的、能使人安静的东西,而山子是传统的一部分。在他的朋友圈,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细腻又绝立的山形小品。
他是苏工传统底座出道,渐渐开始玩石头。早有耳闻,徐州小鹿玩得不错。似乎有些功力的都做得多而说得少,但依然能从他的些许言语中看到他的个性:“玩东西,是一种态度,多学多看没错,找适合自己的。”
市场里摸爬滚打,似乎早已让他看清了这之中的浮躁;“沉淀下来的必然是值得拥有的。”以石养石、半藏半商的他,更想留下一些自己喜欢的好东西。“新东西不管搁多少年还是新东西,只有玩出来的才有历史感、年代感,才有故事。”
小鹿擅长玩山形,但当你试图向他讨教些经验时,满以为他会随之而来一堆标准、讲究,然而得到的却是直接的“说了你也不懂”的回绝,话里满满的自信与不屑。其实,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三分之一出主峰,五分之一出副峰”之类的标准、道理,他也可以背一堆,可是只有真正面对一块石头时,这些标准才是有的放矢的。不然只能是空谈了,也没必要讲。从他直率的性情中看出了他对“玩”石的要求——要依据石头讲石头。于是这样看似傲娇的拒绝,反而是他务实专业的体现了。
除了石头,底座是小雅山房的另一项业务,以苏工传统座为主。这对于他把握石头又更增加了主动性与优势。毕竟,如他所说:“石头的玩法,是讲究底座和石头搭配出来的效果的。”
程子舟:“洞”见灵璧
1987年生,现居渔沟。
程子舟,熟悉他的人都叫他“程子”,说起程子,弟兄们都说仗义,说到他最拿手的,都说程子看“带洞的灵璧石”, 可有一手!
今年3月,程子的朋友圈有这样一条消息:“一月前,梦中买了块石头,有洞,洞中站了个佛。一月后美梦成真。奇石天成,缘份天定。”这块石现在已成上海某高端灵璧石会所的品牌名石。
程子,玩灵璧石算是意料之中的“意外”。程子的父亲就喜欢灵璧石,他小的时候,父亲买石头都会带着他,给他讲这是哪儿哪儿的石头,这石头怎么怎么看。从小积累的不光有灵璧石知识,也有识断的水平。从父辈传承了对灵璧石的爱,进入这一行也不算出人意料。可是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不贪恋大城市的繁华而回乡下卖石头,怎么也让人觉得意外。程子笑眯眯地说:“喜欢这个(灵璧石)嘛!家乡又有这个资源。”
程子说自己的优势是在产地,其实不然,做精品,才是他脱颖而出的关键。而这意味着要敢出手,敢花钱,当然,眼光好,才能保证花的钱值,石头有人买,而不是在店里落灰。
现在,石头出得越来越少了,他用大量的时间去各地,到藏者家里、展会上,学习太湖、英石,甚至戈壁玛瑙的玩法,再返回灵璧石的赏玩中,琢磨,进步。
同时,他又盯上了藏家的灵璧石,他看上的,玩家们肯转让的,他要回收。他说,光靠产地出东西是不行的,总有一天出不来好东西了,怎么办?非资源时代,石商肯定会有大批遭到淘汰,而产地石商首当其冲,所以如何应对,to be or not to be?他已经在行动。
资源大爆发时流落在全国各地的灵璧石,通过寻找,让它们回到喜欢的人手里,循环流通。这将是他未来的方向。
他不仅以“洞石”见长,在他腼腆而阳光的外表下的思想与眼光也是犀利的,洞见市场先机。
对兄弟,他们感性忠义,肆无忌惮。
对石头,他们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对生意,他们理性有原则:先做人,后做事。
一群小伙伴,敢闯,敢拼,敢于失败。
他们很少抱怨大的经济环境多么不好、生意难做,抱怨不如行动,做出努力与应对。去上海与前辈交流,去石家庄展会摆摊试水,参与拍卖、拜访大家、各地取经。
他们很现实,不装就是最鲜明的风格。积极、乐观、直接,下手快、准、狠。
他们之间交流频繁,又各具特色,在市场产地敏锐而活跃,他们有稳定的高端客户且能洞悉客户的需求与偏好,又对产地动态摸得门清,紧盯资源。他们是灵璧市场上承上启下的中间也是中坚力量。
他们赶上了新时期灵璧石市场行情最好的5年(2009年-2013年),从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成长。随后也迎来了石市的低潮,在石市沉浮中演绎着青年一代灵璧石人的沧海桑田。
他们看似做着市场里最普通的事儿,每天买卖着石头,但又是最不普通的事,因为他们在一次次的买与卖的过程里,不断地总结着好卖与不好卖的原因,最直接地得出如何才是更好的法则,从而锻炼火眼金睛与相石之术。而不同的是,他们在与石头的一次次碰撞中,认识石头,也寻找自我,在市场的博弈里与对手较量,发挥自己的魄力与耐力,从而修炼成自己的风格,成为某一领域的先锋人物。
他们,就是玩灵璧的一帮年轻人。
王 跃:越玩越精 越玩越好
1980年生,现居灵璧县。
1998年,王跃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工作之余,年纪轻轻的他对家乡的灵璧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出入奇石市场赏石,觅得心仪的石头就会毫不犹豫地收入囊中。那个时候,市场上和他同龄的人几乎没有。没有人指点和交流,王跃全凭自己对石头的喜爱之情摸索着玩,鉴赏能力逐渐提高。
颇有天赋、眼光独特的他几年下来收藏了不少的灵璧石。家里放不下了,他索性开间奇石收藏馆作为玩石交友的平台。没想到在别人眼里看来枯燥无味的灵璧石,居然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索性辞退了银行的铁饭碗,每天上山下乡走家串户去淘石,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王跃知道,石头要想玩好玩精,就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他经常到各地拜访赏石名家,学习赏石理念、底座工艺。凭借自己独特的赏石眼光,睿智的思维模式,在十余年的收藏经历中,他将不少精品罗入囊中,赢得圈内石友的高度认可和敬重,使得自己在灵璧石收藏界占有一席之地。个性豪爽为人正直的他相信自己在玩石头的道路上,会越玩越精,越玩越好,越走越远!
高乾龙:如热恋般對待石头
1976年生,现居蚌埠。
看高乾龙对石头的感觉,总是充满了新鲜劲儿与饱满的热情,仿佛他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不是在看石头,就是在寻找石头的路上。不是在倒腾石头,就是在张罗着跟石头有关的事儿。那积极的状态,像是刚上瘾的发烧友。殊不知,他已是玩了20年的老玩家。
大多数玩灵璧石的人,只玩灵璧石,而他却不是。因此,鲜有灵璧石人参加的各地展会,却时常看得到他的身影。一切美的石头,都能击中他,比如戈壁石,比如画面石……或许,只有通过比较,通过对其他石种的了解,才能够真正辩证地认识到,灵璧石到底好在哪,而非人们听得有些麻木了的“四大名石、天下第一”的口号式的概念。
朋友都说,他是灵璧石的搬运工,对石头似乎不求过多的利益,只求曾经拥有过。而这样的人,往往享受过程而多过要求结果。也许,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玩石的快乐,那种快乐,早已杂糅在他与石头相伴的岁月里。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依然对石头如热恋般丝毫不减热度。
2015年,安徽赏石沙龙由几位资深藏家发起,举办了一次颇具影响力的精品展。而今年,正当大家都关注着它的新动向时,高乾龙又扛起了大梁,将位于明清唐奇石城的活动场地再次利用起来,组织安徽省内各地赏石联盟行动起来,聚石会友。看来,为灵璧石交流以及灵璧石交流平台的运作发展不免又要劳心费神了,而谈到此事时,他依然是热情满满的。
石头就是高乾龙前进的方向,就像许巍的歌那样:“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也许,石头就是他心中的蓝莲花,陪他“穿过幽暗的岁月与心中的彷徨”……
蒋 涛:石头路在快与慢中找到踏实
1982年生,现居宿州。
和以石为生的经营者不同,蒋涛是半路出家,2012年,从生意圈一脚掉进了石头圈。
这个时期,资源减少,价格攀升,入手灵璧石自然不占优势了,对于初来乍到的票友不免是个考验。很多人花了冤枉钱,还不见得买到一块像样的。可几年下来,蒋涛却追到了不少好石头,其中不乏许多灵璧石前辈的典藏。
蒋涛说,买石头要下手快,看得准,出价狠。然而,在不受经济条件制约的前提下,如何能够看得准呢?尤其是面对种类繁多、特点丰富的灵璧石。对此,蒋涛有他的经验:“买石头,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是好的。所以要找对老师,多看收藏品。”然而,好石头早已在市场的洪流中,分奔到各地。于是,他成了追着石头跑的人,只要获悉哪里有一方好石头,不管多远,说走就走,驱车几千公里,跨越半个中国都不在话下。
既然盯上的是收藏品,又哪是那么容易就拿下的。对于求石者,往往不怕石头贵,就怕藏家不愿卖。蒋涛经常不厌其烦,拿出三顾茅庐的诚意请回一方精品。他的一方禅意纹石,曾是前辈所藏,上门求石者众多,出价也不乏比他高者,最终却割爱于他。他说,真心,真诚,其实前辈的藏品也需要传承下去,而他们更愿意把珍藏多年的好石交给比他们更热爱的人。
蒋涛玩石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象形的、传统的、禅意的……,他玩石头更自我、更自由,追求着自己的风格,比如传统的,比如更亲近、圆融的。当然,随着石头的增多,他也会优胜劣汰,以石养石。对此,蒋涛看得释然,“石头没有永远的主人,我们只能拥有它的一小段时光而已”。这或许也代表着年轻一代对于玩石的理解与看法,他们更享受拥有的快乐,却不会将这份热爱变为永远据为己有的收藏负担。 比起经济上依赖石头,蒋涛说,他是精神上更依赖石头:以前经济上再富裕,精神是空虚的。生活的节奏太快,是石头让我慢下来,慢了也就静了,拨去浮躁,现在的我,既充实又踏实。
王金山:玩于形 修于神
1984年生,现居合肥。
一脸江湖气的王金山是地地道道的渔沟人,从渔沟到合肥,辗转的玩石之路,他已走了15年。
挖石头,摆地摊,跑石展,说起这些经历,仿佛与眼前这个貌似“不靠谱”的人不搭边。在合肥,“金山石苑”就是他这些年脚踏实地、术业专攻所换来的成绩。年龄不大,石龄却超过了很多老前辈。正因为如此,初次与他聊天,会觉得这人“爱吹牛”,聊多了才知道,其实那是“有底气”,和石头打了多年交道,说起石头自然有底气。不然,在某展会上,一群“专家”对着一块动过手的石头连连叫好的时候,他也不敢上去直言不讳了。对他而言,与其出来品头论足,不如回去多看看石头。评论石头最基本的要真正了解石头、认识石头、熟悉石头,这样才不会误导别人。如果把假石头说成好石头,如何能改变外界对灵璧石多假石不敢接近的偏见。这样的底气,也正是一种年轻人有别于过分谦虚反而做作的直率。
王金山的象形玩得好,这在圈里是公认的。他也坦言,这些年在象形上赚到了钱。因为象形石最好卖,容易被客户接受。但如果你以为,玩象形就是会看石头像什么,那可就太初级了。象形重点在形、灵魂在神,而看得到神韵是需要眼力的,眼力又是在一次次的买卖中练就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的王金山的象形石,不死板,不僵化,形神兼备。无论是合肥名家展上活靈活现的小猴子还是渔沟玩友会上端庄大方的昭君,都是神得动人,极具卖相。
说到生意,王金山又比同龄人多了一份老成,他不属于主动出击的一类,尤其近两年的环境,他选择了保守的做法: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发展路线,慎买慎卖,精益求精,他的保守反而吸引客户上门来。当然,这除了前期的培养,也因为他选择了合肥,这个具有消费能力和地缘优势的灵璧石市场。
鹿存喜:山子情怀
1986年生,现居徐州。
小鹿的石界江湖名号“小雅山房”,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因为他姓鹿,且喜欢山子。
小鹿喜欢传统的、能使人安静的东西,而山子是传统的一部分。在他的朋友圈,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细腻又绝立的山形小品。
他是苏工传统底座出道,渐渐开始玩石头。早有耳闻,徐州小鹿玩得不错。似乎有些功力的都做得多而说得少,但依然能从他的些许言语中看到他的个性:“玩东西,是一种态度,多学多看没错,找适合自己的。”
市场里摸爬滚打,似乎早已让他看清了这之中的浮躁;“沉淀下来的必然是值得拥有的。”以石养石、半藏半商的他,更想留下一些自己喜欢的好东西。“新东西不管搁多少年还是新东西,只有玩出来的才有历史感、年代感,才有故事。”
小鹿擅长玩山形,但当你试图向他讨教些经验时,满以为他会随之而来一堆标准、讲究,然而得到的却是直接的“说了你也不懂”的回绝,话里满满的自信与不屑。其实,在他看来,那些所谓的“三分之一出主峰,五分之一出副峰”之类的标准、道理,他也可以背一堆,可是只有真正面对一块石头时,这些标准才是有的放矢的。不然只能是空谈了,也没必要讲。从他直率的性情中看出了他对“玩”石的要求——要依据石头讲石头。于是这样看似傲娇的拒绝,反而是他务实专业的体现了。
除了石头,底座是小雅山房的另一项业务,以苏工传统座为主。这对于他把握石头又更增加了主动性与优势。毕竟,如他所说:“石头的玩法,是讲究底座和石头搭配出来的效果的。”
程子舟:“洞”见灵璧
1987年生,现居渔沟。
程子舟,熟悉他的人都叫他“程子”,说起程子,弟兄们都说仗义,说到他最拿手的,都说程子看“带洞的灵璧石”, 可有一手!
今年3月,程子的朋友圈有这样一条消息:“一月前,梦中买了块石头,有洞,洞中站了个佛。一月后美梦成真。奇石天成,缘份天定。”这块石现在已成上海某高端灵璧石会所的品牌名石。
程子,玩灵璧石算是意料之中的“意外”。程子的父亲就喜欢灵璧石,他小的时候,父亲买石头都会带着他,给他讲这是哪儿哪儿的石头,这石头怎么怎么看。从小积累的不光有灵璧石知识,也有识断的水平。从父辈传承了对灵璧石的爱,进入这一行也不算出人意料。可是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生,不贪恋大城市的繁华而回乡下卖石头,怎么也让人觉得意外。程子笑眯眯地说:“喜欢这个(灵璧石)嘛!家乡又有这个资源。”
程子说自己的优势是在产地,其实不然,做精品,才是他脱颖而出的关键。而这意味着要敢出手,敢花钱,当然,眼光好,才能保证花的钱值,石头有人买,而不是在店里落灰。
现在,石头出得越来越少了,他用大量的时间去各地,到藏者家里、展会上,学习太湖、英石,甚至戈壁玛瑙的玩法,再返回灵璧石的赏玩中,琢磨,进步。
同时,他又盯上了藏家的灵璧石,他看上的,玩家们肯转让的,他要回收。他说,光靠产地出东西是不行的,总有一天出不来好东西了,怎么办?非资源时代,石商肯定会有大批遭到淘汰,而产地石商首当其冲,所以如何应对,to be or not to be?他已经在行动。
资源大爆发时流落在全国各地的灵璧石,通过寻找,让它们回到喜欢的人手里,循环流通。这将是他未来的方向。
他不仅以“洞石”见长,在他腼腆而阳光的外表下的思想与眼光也是犀利的,洞见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