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板块俯冲对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影响的分析及预测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wenjian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中国东北地区约660km深度,在东北珲春一带引发了一系列深源地震.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深震带,它的发震时间、空间、强度与日本海沟强震以及东北地区的浅源地震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地震学者十分重视这一现象并从多层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除了证实这一现象外,还从反演、层析成像、统计分析等方面研究了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结构、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构造、东北深源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深源地震和浅源地震的动力机制及东北地区的动力学环境等方面.
其他文献
Q值是描述地球介质的衰减特性,反映构造活动的重要参数。研究介质衰减的时空演化特征能够有效提供应力、裂隙、地下流体等的变化信息,能为进一步理解地震的孕育发生提供证据。近年来山西地区也开展了不少Q值研究工作,但由于使用资料有限,不同研究者获取的Q值结果差异较大,同时不能很好的反映时空变化特征。为了能够深入细致的分析山西地区不同构造单元的衰减特征,研究介质衰减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2001年以
印度板块在欧亚板块下方的俯冲形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即喜马拉雅山。从西北到东南,喜马拉雅弧(Himalaya arc)绵延近2 400km,这与美国东部到美国西海岸的距离相当。喜马拉雅地
为了提高测震台网速报评比工作效率,国家地震台网中心依据《地震速报技术管理规定(2015修订版开发了省级台网速报评比软件QUE丁,实现了台网速报评比自动化,并为准确而高效地完
应中国全球地震台网建设项目的需求,对国际数据中心(IDC)进行了调研.研究表明,IDC能够对实时数据进行自动定位、数据归档,另外该中心可以对外发布信息,对成员国进行数据交换与
5·12汶川地震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其发震机理亟需客观阐明,现特引入超临界流体自组织解耦致震模型,并充分汲取前人板块运动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的致震机理进行研究。
2014年2月12日17时19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强烈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位于(36.1°N,82.5°E),震源深度12 km,震级MS7.3(CENC)。此次于田地震震中位于阿尔金断裂西南段尾端的分支断裂的交汇处,为拉张与挤压变形的过渡带,地质构造复杂,具有发生强震的背景。本文利用一种以强度互相关、双线性插值和二维高斯回归3种
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中国的地震观测台网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长期连续地震监测网络。中国的地震观测技术在走过学习、仿效、自主研制等漫长而艰辛的求索之路后,逐步在地震
由于印度板块在欧亚板块下方的粘性俯冲,尼泊尔成为全球地震易发区之一。2015年4月25日,廓尔喀(Gorkha)发生7.8级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测定结果),这一浅源地震(震源深度15km)给加德
1992年6月28日和1999年10月16日,位于美国南加州莫哈韦(Mojave)沙漠的加州东部形变剪切带(Eastern California Shear Zone,ECSZ)莫哈韦段先后发生2次7级以上走滑型地震,即MW7.3兰
断层气是地球内部气体及挥发组分不断沿着活动板块和活动块体边界以及其他活动性断裂等地壳薄弱地带向地表迁移和释放的气体。断裂带上的微量气体组分(Rn,Hg,H2,CO2等)的变化,主要受断层和断层活动性的影响。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岩石受到的应力改变,导致地壳中发生某些瞬时运动,如裂缝扩张、断层蠕动等,压力驱动下深部的流体沿着断裂及薄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