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在不断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的不足。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法教学遭遇冷落。由于在中考中淡化了对语法的要求,使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鸡肋”,教师和学生轻视语法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相当突出的现象。语法教学普遍处在被淡化、被忽视、甚至是被抛弃的状态。二是话题作文备受热捧。最近十多年的高考普遍采用作文的形式,使得话题作文热度不减,话题作文几乎成为作文的唯一形式,所以有了训练对象日益向低龄化延展的趋势,从小学到中学的作文训练大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笔者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考虑,试图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冷”“热”现象下的弊端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语文教学同行对此现象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语法; 话题作文; 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38-001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是语言表达的规则。语法对规范人们的语言行为具有极大的约束力。由于当前的中考不考语法概念的辨析、静态的语法分析,考的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實际运用。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单纯考查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加上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的误解,造成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淡”到不教,学生“淡”到不学。语法教学的尴尬随之显现。
一、在口语交际中的病句频繁出现
经常在某些场合听到这样的话,“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深受教育”。稍微学过语法知道的人就知道,这是典型的病句,属于无主语中的一类,去掉“通过”或者“使”就可以。另外在日常交际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的由于句子成分不清而引起语病的句子,主要类型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修饰成分残缺。
二、在作文教学中的语病随处可见
语言对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写作中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是使文章生动、有力、优美、感人的重要条件。语言不好,缺乏魅力,文章就很难写好。文章不感人,除了其他因素之外,用词不当、句子不通、表达不清也是重要原因。优美的文章、论证有力的佳作,都和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超的语言技巧首先要求用词、句式规范,然后再做进一步的修饰,这就需要有语法基础。事实上,我们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遭遇到学生在语法上的错误比比皆是。这与他们先前忽视语法的学习有密切关系。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障碍层出不穷
由于没有扎实的现代汉语语法功底,在文言文教学中出现了棘手的问题。
首先是朗读文言文的断句问题,学生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有时把一个词拆开,有时把一个短语拆开。不仅在朗读的时候别扭、不顺口,在理解时也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在字词、句子理解、语段翻译方面,学生也存在着诸多困难。例如词类活用现象,即一个词本来是这种词性,在某种情况下却被当作另外一种词性来使用。学生如果连词性都分不清,翻译出来的句子又谈何通顺、规范呢?
四、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语法混淆
英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虽同为语言学科,但在语法方面让学生很容易混淆。首先,汉语、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法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其次,汉语是缺少严格的形态变化的语言,必须依靠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而在英语中,语法意义的不同主要由形态变化来体现,不是借助虚词,学生在分析汉语的句法结构时,往往会忽视虚词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系统学过汉语语法知识,他们头脑中的汉、英两种语法知识体系就会发生混淆和错误。
话题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学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自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的以“话题”形式为内容的高考作文出现以来,“话题”式作文就作为一种全新的考查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今,话题作文几乎是“一统江湖”,话题作文已经超前延伸至初中甚至小学的作文教学中,由此而导致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审题立意思考弱化
由于写作范围宽泛,题目自拟,学生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便利随意拈来一点作文,不需要绞尽脑汁去审视题目,去反复抠取字眼揣摩命题意图。学生在作文中只要链接到话题,就不会出现走题的情况。写已经写过的内容成为话题作文最时尚的做法。
立意自定,没有鼓励深入思考,深浅精粗由写作者自定,即使是浅尝辄止的主旨也能展纸书写。特别是某些命题技术不成熟的试题,把自己的主题预设在话题之中,根本不需要学生去做深入思考,便于学生在自选写作上“投机取巧”。
二、内容编造趋势化
作文需要联想和想象。但学生作文的创新过程中,为了新奇致胜,有的胡思乱想,胡编乱造,贻笑大方。有的学生看到文章有较多的引用往往能得到教师的赞赏,于是杜撰名人名言,企图蒙混过关。还有的学生特别喜欢外国名字,杜撰主人公的惊险生活和动人故事。或许这也是作者的想象,但文章如果能反映自己的生活,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则更能打动读者。
三、语言形式表达格式化
为了获得话题作文的高分,老师要求学生必须追求语言的新鲜、生动、活泼,讲究行文的安排、布置,讲究写作技巧。但由于一系列的格式化训练,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格式化。于是,学生的作文语言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情感、人格。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呈现出惊人的趋同性:词语选择、句式结构、语气语调均大同小异。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常见的是“老调重弹”式的话语复制,社会话语指令的“重播”,作文教学成了无思想交锋、无心智对抗、无真情投入的话语游戏。
四、文体体裁选择泛滥化
文体自选造成文体形式创新日渐泛滥。书信、演讲稿、病历、辩论稿、采访稿、数学公式的证明、相声、心理测试、故事新编、诊断报告书等,用体裁的翻新掩盖内容的贫瘠与苍白。为形式而形式,人为创造出与话题作文匹配的一些所谓的“新文体”。
总之,语法教学不可再回到“为教而教”的老路,更不能矫枉过正走“不教语法”的极端。话题作文要回归作文的本真状态,才是走出话题作文误区的最好航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语法; 话题作文; 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138-001
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是语言表达的规则。语法对规范人们的语言行为具有极大的约束力。由于当前的中考不考语法概念的辨析、静态的语法分析,考的是在读写中渗透语法的實际运用。目前已经基本上形成以考查能力为主的命题指导思想,单纯考查知识的试题越来越少,加上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的误解,造成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淡”到不教,学生“淡”到不学。语法教学的尴尬随之显现。
一、在口语交际中的病句频繁出现
经常在某些场合听到这样的话,“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深受教育”。稍微学过语法知道的人就知道,这是典型的病句,属于无主语中的一类,去掉“通过”或者“使”就可以。另外在日常交际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的由于句子成分不清而引起语病的句子,主要类型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修饰成分残缺。
二、在作文教学中的语病随处可见
语言对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写作中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是使文章生动、有力、优美、感人的重要条件。语言不好,缺乏魅力,文章就很难写好。文章不感人,除了其他因素之外,用词不当、句子不通、表达不清也是重要原因。优美的文章、论证有力的佳作,都和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高超的语言技巧首先要求用词、句式规范,然后再做进一步的修饰,这就需要有语法基础。事实上,我们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遭遇到学生在语法上的错误比比皆是。这与他们先前忽视语法的学习有密切关系。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障碍层出不穷
由于没有扎实的现代汉语语法功底,在文言文教学中出现了棘手的问题。
首先是朗读文言文的断句问题,学生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有时把一个词拆开,有时把一个短语拆开。不仅在朗读的时候别扭、不顺口,在理解时也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在字词、句子理解、语段翻译方面,学生也存在着诸多困难。例如词类活用现象,即一个词本来是这种词性,在某种情况下却被当作另外一种词性来使用。学生如果连词性都分不清,翻译出来的句子又谈何通顺、规范呢?
四、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语法混淆
英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虽同为语言学科,但在语法方面让学生很容易混淆。首先,汉语、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语法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其次,汉语是缺少严格的形态变化的语言,必须依靠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而在英语中,语法意义的不同主要由形态变化来体现,不是借助虚词,学生在分析汉语的句法结构时,往往会忽视虚词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系统学过汉语语法知识,他们头脑中的汉、英两种语法知识体系就会发生混淆和错误。
话题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学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自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样的以“话题”形式为内容的高考作文出现以来,“话题”式作文就作为一种全新的考查模式,越来越受到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今,话题作文几乎是“一统江湖”,话题作文已经超前延伸至初中甚至小学的作文教学中,由此而导致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审题立意思考弱化
由于写作范围宽泛,题目自拟,学生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便利随意拈来一点作文,不需要绞尽脑汁去审视题目,去反复抠取字眼揣摩命题意图。学生在作文中只要链接到话题,就不会出现走题的情况。写已经写过的内容成为话题作文最时尚的做法。
立意自定,没有鼓励深入思考,深浅精粗由写作者自定,即使是浅尝辄止的主旨也能展纸书写。特别是某些命题技术不成熟的试题,把自己的主题预设在话题之中,根本不需要学生去做深入思考,便于学生在自选写作上“投机取巧”。
二、内容编造趋势化
作文需要联想和想象。但学生作文的创新过程中,为了新奇致胜,有的胡思乱想,胡编乱造,贻笑大方。有的学生看到文章有较多的引用往往能得到教师的赞赏,于是杜撰名人名言,企图蒙混过关。还有的学生特别喜欢外国名字,杜撰主人公的惊险生活和动人故事。或许这也是作者的想象,但文章如果能反映自己的生活,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则更能打动读者。
三、语言形式表达格式化
为了获得话题作文的高分,老师要求学生必须追求语言的新鲜、生动、活泼,讲究行文的安排、布置,讲究写作技巧。但由于一系列的格式化训练,造成了学生思维的格式化。于是,学生的作文语言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情感、人格。学生作文中的语言呈现出惊人的趋同性:词语选择、句式结构、语气语调均大同小异。在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常见的是“老调重弹”式的话语复制,社会话语指令的“重播”,作文教学成了无思想交锋、无心智对抗、无真情投入的话语游戏。
四、文体体裁选择泛滥化
文体自选造成文体形式创新日渐泛滥。书信、演讲稿、病历、辩论稿、采访稿、数学公式的证明、相声、心理测试、故事新编、诊断报告书等,用体裁的翻新掩盖内容的贫瘠与苍白。为形式而形式,人为创造出与话题作文匹配的一些所谓的“新文体”。
总之,语法教学不可再回到“为教而教”的老路,更不能矫枉过正走“不教语法”的极端。话题作文要回归作文的本真状态,才是走出话题作文误区的最好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