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大到公共卫生系统的加强和信息公开化,小到每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人们突然明白,不认真洗手,随地吐痰,吃饭不分彼此,可能会招来灭顶之灾。这次非典流行的“群居性”特点,就是最好的证明!
谈到分餐,使我想到了一位老人。二十几年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宣传分餐制,并且身体力行,走到哪里就把分餐制带到哪里。他就是卫生部原副部长郭子恒。
见到老部长,果然,他首先就谈到了分餐。他说:“如果能通过这次灾难使人们认识到分餐的重要性,自觉地实行分餐,那也是件好事。”对于分餐,郭老的感受可深了。他说在位时他经常需要接待外宾。宴请时,主人为表现热情好客,经常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客人千方百计阻拦,而主人却始终未悟出个中奥妙,还以为是客人客气,于是更加殷勤地给客人夹菜。有一位日本朋友曾对他说:“吃中国的美味佳肴是莫大的享受,但我和我太太最怕中国朋友的筷子。我太太经常偷偷地把主人夹的菜拨到一边。”这话让他好不尴尬且终身难忘。他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艺誉满全球,这是很值得我们骄傲的。但与之极不协调的是我们十分落后的进餐方式———聚餐。众人围坐在一起,十几双筷子夹一盘菜,十几只汤勺舀一碗汤,唾液口水混交混食,既不雅观更不卫生。许多疾病如肝炎、幽门螺杆菌病(可引起胃溃疡和肿瘤)以及这次非典的流行,不能不说与这种聚餐方式有相当的关系。有人作过一项有趣的试验:十人聚餐前,先由一人用含稀有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水漱口,然后大家都用自己的筷子进餐,饭后对每个人口腔的唾液作细菌培养,结果都检验出这种稀有的大肠杆菌。这说明,吃饭不分餐的确是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人说中餐的菜肴不适合分餐,还有人说分餐不热闹、没气氛。郭老说:“这都不是理由。陈规陋习是可以改的,过去几千年留下的封建糟粕我们已经改了许多,否则也不会有今天大多数传染病被控制、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局面。”至于中餐适不适合分餐,郭老说事在人为,有很多地区很多家庭早就实行分餐了,比如青岛在1986年就有70%的大中型饭店宾馆实行了分餐。当时该市最大的旅游饭店黄海宾馆实行分餐后,受到了宾客特别是国外宾客的热烈欢迎。分餐为饭店赢得了声誉,招来了客源。餐厅服务员反映,没分餐时饭菜浪费严重,吃一半倒一半,分餐后这种现象没有了。国家节约了,个人也少花钱。分餐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谁说中餐不能分?分餐而食,大家吃得踏实,不用你防着我,我防着你,更有助于气氛的祥和。郭老家早已实行分餐,大家都用公筷公勺,餐桌上同样其乐融融。
有人讲过四句话:“分餐不聚餐,拱手不握手。敬茶不敬烟,敬酒不劝酒。”郭老说:“我还要加上两句,一是‘翻书不舔指’,二是‘理发不刮脸’。”他说,据他观察,有些领导干部在作报告翻讲稿时,先舔一下手指再翻,在众目睽睽之下显得非常不文明。还有人在翻书、点钞票的时候也有舔手指的习惯。钞票多脏呀!各种细菌病毒不计其数。舔着指头点钞票其实就是把病菌往嘴里送。有舔指习惯的不仅仅是老百姓,还有医务人员,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医学专家。这说明,学医的人不一定就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样需要加强健康教育。
郭老曾经担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会长多年,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会颇深。他认为,健康教育应该是卫生事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没有健康,财富再多也没有意义。健康的人生活质量才能高,才有幸福可言。经过非典洗礼的中国人,对这一点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吧。
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才会随之不断地增强和改善。但是,掌握知识是一回事,把知识变为自觉的行为又是一回事。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种距离,一个最短一个最长。前者是指由手到嘴,后者是由嘴到手。这就是说,把行动变为语言是最容易不过的,而把语言付诸行动则是很难很难的。分餐制的难以推广就是一个例子。
年近八旬的郭老,尽管已退下多年,仍然对分餐,对健康教育这样牵肠挂肚,这样语重心长,实在让人感动。非典肆虐时,饭馆冷冷清清,大家都在“热炒”分餐。现在非典疫情已被控制,餐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想当年,上海甲肝流行,人心惶惶,大家都自觉分餐。可甲肝过后,就又我行我素。郭老希望这次人们不要再“好了伤疤忘了疼”。难道我们非要受一次一次的教训,挨一次一次的惩罚,付出无比沉重的代价,才能领悟诸如洗手、分餐这些小事的重要性,才能去改变那些并不难改变的传统习惯吗?
谈到分餐,使我想到了一位老人。二十几年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宣传分餐制,并且身体力行,走到哪里就把分餐制带到哪里。他就是卫生部原副部长郭子恒。
见到老部长,果然,他首先就谈到了分餐。他说:“如果能通过这次灾难使人们认识到分餐的重要性,自觉地实行分餐,那也是件好事。”对于分餐,郭老的感受可深了。他说在位时他经常需要接待外宾。宴请时,主人为表现热情好客,经常用自己的筷子给客人夹菜。客人千方百计阻拦,而主人却始终未悟出个中奥妙,还以为是客人客气,于是更加殷勤地给客人夹菜。有一位日本朋友曾对他说:“吃中国的美味佳肴是莫大的享受,但我和我太太最怕中国朋友的筷子。我太太经常偷偷地把主人夹的菜拨到一边。”这话让他好不尴尬且终身难忘。他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饪技艺誉满全球,这是很值得我们骄傲的。但与之极不协调的是我们十分落后的进餐方式———聚餐。众人围坐在一起,十几双筷子夹一盘菜,十几只汤勺舀一碗汤,唾液口水混交混食,既不雅观更不卫生。许多疾病如肝炎、幽门螺杆菌病(可引起胃溃疡和肿瘤)以及这次非典的流行,不能不说与这种聚餐方式有相当的关系。有人作过一项有趣的试验:十人聚餐前,先由一人用含稀有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水漱口,然后大家都用自己的筷子进餐,饭后对每个人口腔的唾液作细菌培养,结果都检验出这种稀有的大肠杆菌。这说明,吃饭不分餐的确是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途径。
有人说中餐的菜肴不适合分餐,还有人说分餐不热闹、没气氛。郭老说:“这都不是理由。陈规陋习是可以改的,过去几千年留下的封建糟粕我们已经改了许多,否则也不会有今天大多数传染病被控制、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已接近发达国家的局面。”至于中餐适不适合分餐,郭老说事在人为,有很多地区很多家庭早就实行分餐了,比如青岛在1986年就有70%的大中型饭店宾馆实行了分餐。当时该市最大的旅游饭店黄海宾馆实行分餐后,受到了宾客特别是国外宾客的热烈欢迎。分餐为饭店赢得了声誉,招来了客源。餐厅服务员反映,没分餐时饭菜浪费严重,吃一半倒一半,分餐后这种现象没有了。国家节约了,个人也少花钱。分餐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谁说中餐不能分?分餐而食,大家吃得踏实,不用你防着我,我防着你,更有助于气氛的祥和。郭老家早已实行分餐,大家都用公筷公勺,餐桌上同样其乐融融。
有人讲过四句话:“分餐不聚餐,拱手不握手。敬茶不敬烟,敬酒不劝酒。”郭老说:“我还要加上两句,一是‘翻书不舔指’,二是‘理发不刮脸’。”他说,据他观察,有些领导干部在作报告翻讲稿时,先舔一下手指再翻,在众目睽睽之下显得非常不文明。还有人在翻书、点钞票的时候也有舔手指的习惯。钞票多脏呀!各种细菌病毒不计其数。舔着指头点钞票其实就是把病菌往嘴里送。有舔指习惯的不仅仅是老百姓,还有医务人员,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医学专家。这说明,学医的人不一定就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样需要加强健康教育。
郭老曾经担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会长多年,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体会颇深。他认为,健康教育应该是卫生事业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为健康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没有健康,财富再多也没有意义。健康的人生活质量才能高,才有幸福可言。经过非典洗礼的中国人,对这一点应该有更深刻的体会吧。
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才会随之不断地增强和改善。但是,掌握知识是一回事,把知识变为自觉的行为又是一回事。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种距离,一个最短一个最长。前者是指由手到嘴,后者是由嘴到手。这就是说,把行动变为语言是最容易不过的,而把语言付诸行动则是很难很难的。分餐制的难以推广就是一个例子。
年近八旬的郭老,尽管已退下多年,仍然对分餐,对健康教育这样牵肠挂肚,这样语重心长,实在让人感动。非典肆虐时,饭馆冷冷清清,大家都在“热炒”分餐。现在非典疫情已被控制,餐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想当年,上海甲肝流行,人心惶惶,大家都自觉分餐。可甲肝过后,就又我行我素。郭老希望这次人们不要再“好了伤疤忘了疼”。难道我们非要受一次一次的教训,挨一次一次的惩罚,付出无比沉重的代价,才能领悟诸如洗手、分餐这些小事的重要性,才能去改变那些并不难改变的传统习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