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便于后文的阐述,先将江苏省语文高考近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出现的探究型考题作一番梳理如下:
2013年老舍散文《何容何许人也》“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2012年师陀小说《邮差》,问题是: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2011年宗璞小说《这是你的战争》,问题是: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010年阿城小说《溜索》,问题是: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2009年张笑天散文《上善若水》,问题是: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2008年汪曾祺小说《侯银匠》,问题是: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一、考点展示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题型认知
江苏省的语文高考中,探究题的考查被放在了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换言之,探究能力已经成为广大考生应对高考的一个必备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对探究型的题目有一个较清晰、清醒、清透的认知,不应也不必对其产生不可战胜的畏惧心理。
首先,探究一般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对文本艺术性的评价鉴赏,主要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发掘和探讨、文本特有形式安排的解读和质疑。
其次,探究型试题有其特定的命题原则和特点:
1.题目的设置讲究根据,一般是依据材料的内容来探讨研究,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这便要求考生答题时思考要有层次,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展开思路。
2.探究型试题的答案,一般在文本中很少能找到现成的依据(文中的原话)。
3.探究型试题的答案是有限制的,不会是开放式的见仁见智的答案,阅卷时一般会给出相对统一的答案。
第三,探究型试题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1.侧重于从内容层面探究,例如探究作者的观点意蕴、思想情感或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2.侧重于对文中特殊呈现形式的探究,例如探究文本情节内容的安排,结构的设置有何好处或特点等。
鉴于以上的三点认知,我们不难发现探究型试题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常规题型的变换,探究题本身的独立性是相对较弱,不具有较明显的个性化题型特点。
既然探究型试题多是常规题型的转换,那么,探究题究竟可以转换成哪些题型呢?我们不妨结合前文所列举的近几年的高考卷试题来看。
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第14题,“‘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这一题实际上可以转换为“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这个句子的重点在后半句“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可以看出何容是珍视朋友的人;而他只是看中朋友的友情可以想象其人的落魄;作者这么说,其实有两层含意:一是作者就何容“说得来”的朋友,是跟他有一样性格的人,二是对何容的情感的复杂,而这复杂的情感中赞赏又是最重要的。
再如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一题可以转换为“理解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的含意和作用”。文学作品中,一切自然之景都应视为情化之景、理化之景。
请看参考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2010年《溜索》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可以转换为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性。
2009年《上善若水》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可以转换为理解重要词语的含意。(从表层意到内在意,甚至言外之意。)
2008年《侯银匠》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这一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安排的艺术性。
三、解题指导
经过上述的分析阐述,考生应当明确树立探究题只是常规题型转换变体深化的意识,将探究题去“神秘化”“神圣化”,实现其“平民化”,实现从“天堂”到“人间”的转换。因此,我们对探究题的解答也就有了相应的策略:
1.熟悉基本题型,并掌握其必要的知识,明确答题知识的储备丰富与清晰的重要性。
例如:2012年江苏高考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考生如果能够拥有掌握小说中三要素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知识储备和解题意识的话,就能从人物、背景、主题等不同的角度实现解题突破。
请看参考答案:①叙述舒缓,表现出小城人们的生活之态,祥和与安宁;②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表现邮差先生常年如一日地这么工作这么送信,没有惊心动魄,以平凡的工作来表现他的人格美,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③展现在历史大背景(日本侵华战争)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2.紧扣问题要求,在文中寻找依据,尊重文本。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第二,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
例如,我们在解答《这是你的战争》中的“腊梅林”的寓意时,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我们很容易看出,“腊梅林”其实象征着学生们爱国并愿为之效力的高贵品格。《溜索》中对怒江峡谷的描写,刻画了自然环境的凶险,实际上就是凸显了领队和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3.降阶转换,化繁为简、化生为熟,将探究题转换成熟悉的考题。
解题首先要坚持化繁为简的原则,将探究题降阶转换为基本类型来解答。考生要做到:有思维,注意探究题的原型题不同类型及解答时思维的流程;有角度,要有多角度分析的意识,要学会寻找多层面进行思考问题;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解读出的观点看法,分析出的见解要深刻化,辩证性,合理化。
2013年老舍散文《何容何许人也》“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2012年师陀小说《邮差》,问题是: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2011年宗璞小说《这是你的战争》,问题是: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010年阿城小说《溜索》,问题是: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2009年张笑天散文《上善若水》,问题是: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2008年汪曾祺小说《侯银匠》,问题是: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一、考点展示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题型认知
江苏省的语文高考中,探究题的考查被放在了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换言之,探究能力已经成为广大考生应对高考的一个必备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对探究型的题目有一个较清晰、清醒、清透的认知,不应也不必对其产生不可战胜的畏惧心理。
首先,探究一般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不是对文本艺术性的评价鉴赏,主要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发掘和探讨、文本特有形式安排的解读和质疑。
其次,探究型试题有其特定的命题原则和特点:
1.题目的设置讲究根据,一般是依据材料的内容来探讨研究,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这便要求考生答题时思考要有层次,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展开思路。
2.探究型试题的答案,一般在文本中很少能找到现成的依据(文中的原话)。
3.探究型试题的答案是有限制的,不会是开放式的见仁见智的答案,阅卷时一般会给出相对统一的答案。
第三,探究型试题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
1.侧重于从内容层面探究,例如探究作者的观点意蕴、思想情感或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2.侧重于对文中特殊呈现形式的探究,例如探究文本情节内容的安排,结构的设置有何好处或特点等。
鉴于以上的三点认知,我们不难发现探究型试题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常规题型的变换,探究题本身的独立性是相对较弱,不具有较明显的个性化题型特点。
既然探究型试题多是常规题型的转换,那么,探究题究竟可以转换成哪些题型呢?我们不妨结合前文所列举的近几年的高考卷试题来看。
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第14题,“‘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这一题实际上可以转换为“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这个句子的重点在后半句“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可以看出何容是珍视朋友的人;而他只是看中朋友的友情可以想象其人的落魄;作者这么说,其实有两层含意:一是作者就何容“说得来”的朋友,是跟他有一样性格的人,二是对何容的情感的复杂,而这复杂的情感中赞赏又是最重要的。
再如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一题可以转换为“理解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的含意和作用”。文学作品中,一切自然之景都应视为情化之景、理化之景。
请看参考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2010年《溜索》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可以转换为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性。
2009年《上善若水》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可以转换为理解重要词语的含意。(从表层意到内在意,甚至言外之意。)
2008年《侯银匠》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这一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安排的艺术性。
三、解题指导
经过上述的分析阐述,考生应当明确树立探究题只是常规题型转换变体深化的意识,将探究题去“神秘化”“神圣化”,实现其“平民化”,实现从“天堂”到“人间”的转换。因此,我们对探究题的解答也就有了相应的策略:
1.熟悉基本题型,并掌握其必要的知识,明确答题知识的储备丰富与清晰的重要性。
例如:2012年江苏高考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考生如果能够拥有掌握小说中三要素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知识储备和解题意识的话,就能从人物、背景、主题等不同的角度实现解题突破。
请看参考答案:①叙述舒缓,表现出小城人们的生活之态,祥和与安宁;②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表现邮差先生常年如一日地这么工作这么送信,没有惊心动魄,以平凡的工作来表现他的人格美,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③展现在历史大背景(日本侵华战争)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2.紧扣问题要求,在文中寻找依据,尊重文本。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第二,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
例如,我们在解答《这是你的战争》中的“腊梅林”的寓意时,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我们很容易看出,“腊梅林”其实象征着学生们爱国并愿为之效力的高贵品格。《溜索》中对怒江峡谷的描写,刻画了自然环境的凶险,实际上就是凸显了领队和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3.降阶转换,化繁为简、化生为熟,将探究题转换成熟悉的考题。
解题首先要坚持化繁为简的原则,将探究题降阶转换为基本类型来解答。考生要做到:有思维,注意探究题的原型题不同类型及解答时思维的流程;有角度,要有多角度分析的意识,要学会寻找多层面进行思考问题;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解读出的观点看法,分析出的见解要深刻化,辩证性,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