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崇仁县六家桥乡南岸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绿色的田野一片片禾苗茁壮,青色的山坡一群群麻鸡欢跑,……谁能想到,这个曾是“十年九不收,有女不嫁南岸洲”的贫困村。短短几年,通过“十五”扶贫开发,大力发展麻鸡养殖业,全村70%以上的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建新房,购摩托、配手机已成为当地村民津津乐道、相互媲美的家常事,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调整产业 夯实基础
崇仁是麻鸡之乡,近些年来麻鸡养殖业迅速成为该县农业的一大优势产业。上级扶贫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干部们进驻南岸村,走村入户调查研究,作宣传,定规划,选项目;引群众变观念,调产业,打基础。村级班子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利用该村1000余亩山地资源,发展麻鸡养殖业,决心在产业扶贫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为了给南岸村农民创造脱贫致富的条件,上级扶贫部门和有关定点扶贫单位给予项目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万元,打机井42口,解决了1300亩耕地的排灌问题,使绝大部分农田旱涝保收;投资50多万元,将抚八线公路到村委会的1.6公里长坑坑洼洼的山坡机耕路改造成4.2米宽的水泥公路,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难的问题;投资10万元,在山场建立麻鸡养殖基地,安排3名村干部专门负责“基地”建设和管理,组织村民修公路,竖电杆,拉电线;帮助养鸡户打水井,买棚布,建鸡舍,发展麻鸡养殖业。
培育典型 带动一片
村级班子于2002年初先选了几户困难户,由村里进行帮扶,给他们提供鸡苗、赊供饲料、包销成鸡。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困难户周茂文来到山上饲养3000羽麻鸡,经过惨淡经营,年底获利1.8万元。在这种示范效应的带动下,村民们看到了蕴含在小小麻鸡身上的希望,纷纷要求上山养麻鸡,到2003年,全村来山上安营扎寨,利用草坡散养麻鸡的就有50多户。为了解决鸡农缺资金、缺技术等问题,村级班子利用上级扶贫资金5万元,给每户鸡农提供800至1000元的扶持,并积极与县农行和信用社联系,帮助解决信贷困难。县扶贫办每年都要在“基地”举办1—2期培训班,请县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和全县养鸡能手周国华等前来授课,进行现场指导。2004年3月,一些地方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县、乡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组织县畜牧水产局和乡兽医站专业人员深入“基地”各养鸡户,开展疫情排查和消毒灭菌工作,并进行疫病预防技术指导,有效地避免了疫情的发生。村委会一方面帮助联系麻鸡加工,缓解成鸡销售压力,减少鸡农损失;另一方面开展贷款协调工作,指导鸡农预测市场,鼓励其捕捉商机。养鸡户周水文大胆购买8000羽低价鸡苗饲养,降低了生产成本,疫情过后市场成鸡价格上涨,他一次性获利近5万元,在鸡农中产生了示范作用。
扩大规模 提高效益
发展草坡饲养麻鸡的特色农业,让农民尝到了由种粮收入走向养鸡收入的甜头,大大调动了南岸村村民山地饲养麻鸡的积极性。他们借鉴其他乡镇的先进做法,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做到产购销全方位服务。
2003年冬,南岸村麻鸡养殖基地与县麻鸡协会会长周国文创办的“江西崇仁国品麻鸡发展有限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签订“公司+农户”服务合同,联产联销,由该公司向村民提供鸡苗、饲料、销售、技术、信息等服务。截止2005年8月,全村已有138户上山饲养麻鸡,年饲养量单户最少的2000羽,最多的12万羽,全村总量达100余万羽。仅此一项,可给养鸡户人均创收1400多元。
今天的南岸村正快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村级公路硬化、水利设施改善、小学维修一新,还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村卫生所。勤劳坚韧的南岸村人,正用实施产业扶贫的大手笔描绘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调整产业 夯实基础
崇仁是麻鸡之乡,近些年来麻鸡养殖业迅速成为该县农业的一大优势产业。上级扶贫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干部们进驻南岸村,走村入户调查研究,作宣传,定规划,选项目;引群众变观念,调产业,打基础。村级班子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利用该村1000余亩山地资源,发展麻鸡养殖业,决心在产业扶贫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为了给南岸村农民创造脱贫致富的条件,上级扶贫部门和有关定点扶贫单位给予项目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万元,打机井42口,解决了1300亩耕地的排灌问题,使绝大部分农田旱涝保收;投资50多万元,将抚八线公路到村委会的1.6公里长坑坑洼洼的山坡机耕路改造成4.2米宽的水泥公路,解决村民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难的问题;投资10万元,在山场建立麻鸡养殖基地,安排3名村干部专门负责“基地”建设和管理,组织村民修公路,竖电杆,拉电线;帮助养鸡户打水井,买棚布,建鸡舍,发展麻鸡养殖业。
培育典型 带动一片
村级班子于2002年初先选了几户困难户,由村里进行帮扶,给他们提供鸡苗、赊供饲料、包销成鸡。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扶持下,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困难户周茂文来到山上饲养3000羽麻鸡,经过惨淡经营,年底获利1.8万元。在这种示范效应的带动下,村民们看到了蕴含在小小麻鸡身上的希望,纷纷要求上山养麻鸡,到2003年,全村来山上安营扎寨,利用草坡散养麻鸡的就有50多户。为了解决鸡农缺资金、缺技术等问题,村级班子利用上级扶贫资金5万元,给每户鸡农提供800至1000元的扶持,并积极与县农行和信用社联系,帮助解决信贷困难。县扶贫办每年都要在“基地”举办1—2期培训班,请县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和全县养鸡能手周国华等前来授课,进行现场指导。2004年3月,一些地方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县、乡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组织县畜牧水产局和乡兽医站专业人员深入“基地”各养鸡户,开展疫情排查和消毒灭菌工作,并进行疫病预防技术指导,有效地避免了疫情的发生。村委会一方面帮助联系麻鸡加工,缓解成鸡销售压力,减少鸡农损失;另一方面开展贷款协调工作,指导鸡农预测市场,鼓励其捕捉商机。养鸡户周水文大胆购买8000羽低价鸡苗饲养,降低了生产成本,疫情过后市场成鸡价格上涨,他一次性获利近5万元,在鸡农中产生了示范作用。
扩大规模 提高效益
发展草坡饲养麻鸡的特色农业,让农民尝到了由种粮收入走向养鸡收入的甜头,大大调动了南岸村村民山地饲养麻鸡的积极性。他们借鉴其他乡镇的先进做法,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做到产购销全方位服务。
2003年冬,南岸村麻鸡养殖基地与县麻鸡协会会长周国文创办的“江西崇仁国品麻鸡发展有限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签订“公司+农户”服务合同,联产联销,由该公司向村民提供鸡苗、饲料、销售、技术、信息等服务。截止2005年8月,全村已有138户上山饲养麻鸡,年饲养量单户最少的2000羽,最多的12万羽,全村总量达100余万羽。仅此一项,可给养鸡户人均创收1400多元。
今天的南岸村正快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村级公路硬化、水利设施改善、小学维修一新,还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村卫生所。勤劳坚韧的南岸村人,正用实施产业扶贫的大手笔描绘着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