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ARFI的概念、参数及优势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ARFI)技术是一种新型弹性超声成像技术,由Sugimoto等首次提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机 构】
:
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超声医学研究所,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超声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ARFI的概念、参数及优势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imaging,ARFI)技术是一种新型弹性超声成像技术,由Sugimoto等首次提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isolate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VSD)的产前诊断、病理分型及孕期和出生后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145例胎儿超声检查中明确诊断为i-VSD的95例胎儿的心脏超声表现、病理解剖分型、遗传学检查及孕期和出生后超声随访1年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5例i-VSD彩色多普勒显像显示心室水平双向分流,缺损大小0.9~1
目的 采用血流剪应力可视化定量分析软件,分别测定健康人和内中膜增厚患者的颈总动脉壁面剪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分析WSS的空间分布规律.方法 提取50例健康人(健康组)和50例内中膜增厚患者(增厚组)颈总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DICOM文件,运用血流剪应力可视化定量分析软件绘制颈总动脉WSS二维空间分布图、三维空间分布图和WSS数据,进行图像和数据分析.结果 健康组WS
目的 探讨肢体挤压伤所致局部肌肉损伤的超声造影(CEUS)成像特征.方法 健康新西兰白兔28只,全身麻醉(前腿肌内注射,戊巴比妥钠30 mg/kg)后使用专门制作的袖带气囊(充气后产生18.6 kPa的压力)加压法于兔后腿制作肌肉挤压伤动物模型.其中23只兔成功建模并存活72 h以上.于解压后30 min、2h、6h、24 h、72 h分别进行CEUS检查,观察造影灌注模式和强度变化;使用QLAB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人工瓣反流及心脏复跳后人工瓣膜与周围组织撕脱等并发症时有发生.有文献报道人工瓣膜术后轻度瓣周漏8~10年转为明显瓣周漏的发生率可达17%[12],是影响术后远期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目的 利用常规二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e,STI)对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患儿新生儿期后的左心室发育进行评估,从中筛选出最为敏感的超声影像学指标,为患者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入选22例新生儿期后室间隔完整型TGA患儿,根据术中心室测压决定接受肺动脉环缩术(pulmonary
孕妇28岁,孕1产1,孕早期无服药史及接触X线史,丈夫身体健康.孕23周+6在我院行胎儿产前超声检查.超声显示:胎儿双顶径55 mm,头围205mm,腹围214mm,肱骨径40mm,骨骨径44 mm,体质量251 g,小脑横径24 mm,后颅窝池6.9 mm,侧脑室后角宽5.0 mm,胎儿颅内结构清楚,脑中线居中,双侧丘脑对称,可见透明隔腔,上唇皮肤回声未见明显连续中断,正中矢状切面可见鼻骨,胎儿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肝内门-体静脉分流(IPSVS)的彩色多普勒和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对19例经CT血管成像证实的先天性IPSVS患者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HAAT)、到达门静脉时间(PVAT)及到达肝静脉时间(HVAT),计算造影剂从肝动脉到达肝静脉间隔时间(HA-HVTT)和门静脉到达肝静脉间隔时间(PV-HVTT).结果 病变的特征基于Park分型进行归类,彩色多普
目的 探讨应变延迟指数(SDI)评价无室壁运动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同步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135例冠心病呵疑的胸痛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分别接受常规二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显像检查.用二维应变软件分析心尖长轴观、心尖两腔观和四腔观以及左室短轴观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的图像,测量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左室在心尖长轴观上的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ssl)及胸骨旁短轴观上的收缩期径向和环向应变达峰时间
实时组织弹性成像(real-time tissue elastography,RTE)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有研究证实弹性成像评分法、比值法有助于乳腺肿块的定性诊断[1],有文献指出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strain ratio,SR)与乳腺肿块的的大小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SR在乳腺较大肿块中的应用价值高[2].本研究旨在探讨SR值在不同大小乳腺肿块中的诊断价值。
自从1968年Gramiak等[1]首次提出超声造影显像的概念以来,超声造影剂的研发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靶向超声造影剂是指超声造影剂表面结合或连接有特异性配体或抗体,此种超声造影剂可通过血液循环积聚到特定的靶组织,从而使靶组织在超声显像中得到特异性增强.与普通超声造影剂相比,靶向超声造影剂能从分子水平识别并结合于病灶,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在靶点产生特异性显影,显著提高了超声诊断的灵敏感度和特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