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新课标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明显跟不上教育改革时代的步伐。怎样才能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呢?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被引进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日渐在教学中发挥重大作用。
一、导学案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所体现的优势
1.传统五段式教学的弊端和缺点
传统五段式教学是指“安排教学-复习过渡-传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后作业”,在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下衍生了一批只知道机械授课的讲师和一批只愿意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这种授课方法早已偏离教学的意义。国家一直比较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但国家想要培养的绝不是这种所谓的“学习机器”,而是敢思敢想敢干的创新型人才。传统五段式教学模式一味强调“教师-讲台-黑板”三点一线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诉求和情感的表达,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交流,缺乏交流沟通即意味着彼此都缺少进步。在此种教学弊端的影响下学生表现为求知欲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学习被动等等不良现象。最重要的是,五段式教学模式侧重于把学生“一锅端”,而自动屏蔽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性,这样就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上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重大负担。
2.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特点和优势
导学案教学模式侧重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它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三点,即首先是学生先对教材进行自主预习,去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再集中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和团结合作的能力。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老师参与进来,帮助学生一起解决剩下的疑点难点。这种教学新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五段式教学扼杀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这一弊端,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境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这是学生思想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渴求知识的巨大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找到了自己应该扮演的学习角色和在此角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2)结合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语文教学坦言之就是一门语言教学,看重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导学案这种新颖教学因素的引入,在交流互动方面对语文教学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给学生的能动性表现留有一点空间,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二、导学案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技巧
学案导学一共包括设计学案、分发学案和实践学案三个环节,下面我们结合鲁迅的《社戏》这篇文章进行具体细节讨论。
1.导学案的设计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与所学习的教材紧密结合,同时也要兼顾教学标准,设计出一份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心理水平的高质量学案。在设置问题方面,要秉着重难点突出的原则,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想做出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教师需要上网查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用来丰富教学内涵,吸引学生注意力。学案的设计程序一般采用课时式,并在保留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案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2.导学案的分发
导学案设计完成后,应该在上课前发送到学生手里,作为学生对课文预习的一个向导,帮助学生了解授课目标和篇章重难点。如《社戏》的授课目标就是:理解作者生存环境的变迁和小说所设计人物的命运,以及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任务的细致描写所要表达出的感情和思想。这篇文章的重点是:通过环境与人物的描写作者想要反映出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想表达出一种怎样的内心情感,作者对这个社会现实持着一种怎样的态度?难点是:抓住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写作目的。老师在演示文案时最好采用灵活的展现形式,例如用多媒体向学生动态展示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授课目的。
3.导学案的实践
导学案的实践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一般采用四人或六人一组,不仅能营造积极学习的气氛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思想观点和学习方法也大有裨益。
程序一: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具体要求:
(1)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可以通过自己翻阅工具书进行解决也可以和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解决。
(2)鼓励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述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文中人物在读者眼中的个性特点。
(3)学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不解和困惑,和小组成员一起来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在最后跟老师探讨。
程序二:进行组间交流,交换劳动成果
该程序主要是留时间让各组成员之间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与其他组成员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反省自己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哪些东西。由于学生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就必然会导致思考问题方向不同的结果。学生进行组间交流可以有效弥补这种思维差距,促进共同进步,他们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后的那种愉悦心情一定是单纯授课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程序三:
(1)分析众多出场人物:重新默读课文,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对于不同人物的描写,并在小组中讨论人物性格。
(2)讨论小说结尾作者最后一句话想要表达的观点。不同的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程序四:教师进行学生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
教师总结是导学案模式教学的重要程序,由于学生观点参差不齐,就特别需要老师进行细致梳理,老师最后的总结可以及时帮学生纠正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偏差,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总结后的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帮学生实现思维的迁移,甚至出现部分学生能举一反三的可喜成果。
程序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题目可以如此设置:请同学们下课后去查找一下关于本篇课文的其它资料,并从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好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总之,在初中语文中渗透导学案教学法,可以在结合每个学生的认知规律差异化的情况下,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根本上促使学生学习态度的主动养成,提高学生面对问题、面对困难时候的抗挫折能力。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和教育意识上,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教师只是引导和组织者,认识到导学案教学法的重要性,多加利用,做好每节导学课的设计和规划,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导学案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所体现的优势
1.传统五段式教学的弊端和缺点
传统五段式教学是指“安排教学-复习过渡-传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后作业”,在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下衍生了一批只知道机械授课的讲师和一批只愿意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这种授课方法早已偏离教学的意义。国家一直比较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但国家想要培养的绝不是这种所谓的“学习机器”,而是敢思敢想敢干的创新型人才。传统五段式教学模式一味强调“教师-讲台-黑板”三点一线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诉求和情感的表达,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交流,缺乏交流沟通即意味着彼此都缺少进步。在此种教学弊端的影响下学生表现为求知欲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学习被动等等不良现象。最重要的是,五段式教学模式侧重于把学生“一锅端”,而自动屏蔽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性,这样就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上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重大负担。
2.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特点和优势
导学案教学模式侧重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它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三点,即首先是学生先对教材进行自主预习,去自主发现问题。然后再集中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和团结合作的能力。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老师参与进来,帮助学生一起解决剩下的疑点难点。这种教学新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五段式教学扼杀学生能动性和自主性这一弊端,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环境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能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这是学生思想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渴求知识的巨大转变,在此转变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找到了自己应该扮演的学习角色和在此角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2)结合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语文教学坦言之就是一门语言教学,看重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导学案这种新颖教学因素的引入,在交流互动方面对语文教学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给学生的能动性表现留有一点空间,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二、导学案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技巧
学案导学一共包括设计学案、分发学案和实践学案三个环节,下面我们结合鲁迅的《社戏》这篇文章进行具体细节讨论。
1.导学案的设计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与所学习的教材紧密结合,同时也要兼顾教学标准,设计出一份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心理水平的高质量学案。在设置问题方面,要秉着重难点突出的原则,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想做出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教师需要上网查阅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用来丰富教学内涵,吸引学生注意力。学案的设计程序一般采用课时式,并在保留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学案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2.导学案的分发
导学案设计完成后,应该在上课前发送到学生手里,作为学生对课文预习的一个向导,帮助学生了解授课目标和篇章重难点。如《社戏》的授课目标就是:理解作者生存环境的变迁和小说所设计人物的命运,以及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任务的细致描写所要表达出的感情和思想。这篇文章的重点是:通过环境与人物的描写作者想要反映出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想表达出一种怎样的内心情感,作者对这个社会现实持着一种怎样的态度?难点是:抓住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写作目的。老师在演示文案时最好采用灵活的展现形式,例如用多媒体向学生动态展示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授课目的。
3.导学案的实践
导学案的实践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一般采用四人或六人一组,不仅能营造积极学习的气氛而且对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思想观点和学习方法也大有裨益。
程序一: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具体要求:
(1)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可以通过自己翻阅工具书进行解决也可以和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解决。
(2)鼓励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述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文中人物在读者眼中的个性特点。
(3)学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不解和困惑,和小组成员一起来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在最后跟老师探讨。
程序二:进行组间交流,交换劳动成果
该程序主要是留时间让各组成员之间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与其他组成员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反省自己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了哪些东西。由于学生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就必然会导致思考问题方向不同的结果。学生进行组间交流可以有效弥补这种思维差距,促进共同进步,他们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后的那种愉悦心情一定是单纯授课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程序三:
(1)分析众多出场人物:重新默读课文,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对于不同人物的描写,并在小组中讨论人物性格。
(2)讨论小说结尾作者最后一句话想要表达的观点。不同的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程序四:教师进行学生讨论后的总结和评价
教师总结是导学案模式教学的重要程序,由于学生观点参差不齐,就特别需要老师进行细致梳理,老师最后的总结可以及时帮学生纠正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偏差,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总结后的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帮学生实现思维的迁移,甚至出现部分学生能举一反三的可喜成果。
程序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题目可以如此设置:请同学们下课后去查找一下关于本篇课文的其它资料,并从中找出一个你认为最好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总之,在初中语文中渗透导学案教学法,可以在结合每个学生的认知规律差异化的情况下,有效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根本上促使学生学习态度的主动养成,提高学生面对问题、面对困难时候的抗挫折能力。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和教育意识上,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教师只是引导和组织者,认识到导学案教学法的重要性,多加利用,做好每节导学课的设计和规划,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