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毕业设计是本科培养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校联系社会的桥梁。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为宗旨的培养要求,指出了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选题、校企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多形式的毕设模式及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改进措施
中圖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36-02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任务,是在本科培养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培养阶段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各种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参加工作或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的毕业设计存在许多问题。在选题阶段,由于缺乏合理的评价手段,教师在出题时课题设置较为随意,许多题目与学生的兴趣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选题时较为盲目,所选题目和自己的特长、兴趣及今后的工作意向相差较大。毕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学生投入的精力较少,毕设质量不高。
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为宗旨的培养要求,针对上述问题,从选题、校企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倡多形式的毕设模式及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设置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课题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核心。一个良好的课题,应体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目前毕业设计多采用教师命题的方式,对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设置仅凭指导教师判断,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较大的人为因素。而且,大多以单人完成的课题为主,不能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工程训练,对学生团队意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2.题目不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用人单位需求不相吻合。自1999年高校招生规模快速膨胀以来,许多高校或多或少存在师生比不足的问题,指导毕业设计的工作繁重。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时,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而不是以学生兴趣、就业趋向性等因素为驱动。这势必会造成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课题在整个毕业设计选题中所占比重较少,大多数题目是教师历年来经常带的虚拟课题,课题陈旧,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帮助。更有甚者,有的课题只是简单地在以前的课题上变换一下说法,换汤不换药,工作量较小,当然也就不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这样的课题也会造成学生在毕业设计时主观能动性差,消极应付,从而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有些责任心不强的教师,甚至会把以前学生做的毕业设计给学生作为参考,使得这些学生不动脑筋,全盘照抄,毕业设计流于形式,完全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3.理论分析类和仿真类题目占较大比例。强调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征。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中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纽带,更应重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刚刚起步,大多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缺乏工程实战经验,学校实验、实训仪器缺乏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毕业设计中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类题目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应用型本科的培养宗旨不相吻合。
4.学生在选题中存在盲目性。在选题方面,现阶段的本科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书本式教学模式,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学科前沿、应用平台等知之甚少,再加上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实行约束性的选题方式,造成大多数学生在毕业课题的选择中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较强的从众心理。很多学生在毕设期间才会发觉所选择的课题不是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和今后工作的关联性也不大。对于这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就变成了为了完成学分的一项任务,整个毕设期间只是消极应付,完全起不到锻炼、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作用。
5.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投入精力少,论文缺乏创新。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通常设置在第七学期的后期和第八学期,而这个时间段刚好是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把毕业设计仅等同于一门课程。第七学期考研的学生忙于复习功课,其他学生则四处参加招聘会、面试;第八学期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忙于准备复试,落榜的学生则加入找工作的大军。即使一部分先找到工作的学生也会按照公司的要求提前上岗实习,对于毕业设计,自然是无暇顾及。本来要求三四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很多学生把它压缩在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当然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查询资料,并对课题进行细致分析,只能胡乱地拼凑一份论文,连基本的文字整理和仿真工作都是应付了事,更谈不上创新了。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
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用型本科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毕业设计阶段,也应以“应用”为宗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1.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建立合理的课题评价模型。合理的课题评价体制,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教师课题设置较为随意、学生选题盲目的情况,从理论深度、立题新意、学科导向、市场贴合度、难易程度及设计工作量等方面提出课题量化评价指标,建立基于云模型的课题评价模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较为直观的评价体系,用于指导教师出题和学生选题。另外,在选题前安排专职教师开设相应的讲座,给学生做选题指导,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选择的题目和自己的兴趣相符合,在兴趣驱动模式下把以前的督促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为的行为。 2.建立校企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水平。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由于应用型高校大多是成立時间较晚的二本院校,师资相对匮乏,许多老教师多年没有科研项目,而新教师多是刚刚博士毕业,没有企业经历,缺乏工程经验。因此,毕设课题中理论和仿真类题目所占比例较大,和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相差较大。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由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校企联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在建立课题评价模型时,将课题与企业需求、学科建设的关联度纳入评价指标。鼓励实习基地的企业工程师申报毕设课题,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锻炼,申报和自己科研相关的可延续性课题,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3.鼓励多形式的毕业设计模式。围绕应用型、技能型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中,应提倡多形式的毕设模式。除了传统的毕设模式,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将毕业设计和其他实践环节,如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以企业项目为主线,把在同一公司实习的学生组成不同的毕设团队,既能让学生获得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又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2)将大赛项目深化成毕业设计题目。对在与专业相关的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而指导教师则可进一步深化比赛项目,提出进一步研究设计指标,作为他们的毕业设计。(3)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本人兴趣提出课题,经学院毕设小组审核通过后确定选题。对于这部分学生,学院要统一协调,指定相关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广泛了解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保证毕设顺利进行。
4.建立完善的毕设管理机制。完善的毕设监管机制,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保障。目前,很多高校成立了毕设领导小组,并在毕设过程中设置了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但由于学生和指导教师不够重视,这些环节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一般。因此,应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管理手段,成立毕设督导小组,加强对毕设的过程监管,及时公布每个关键环节的检查结果,并做出相关的处理意见,做到过程管理的透明化和公平化。通过过程监管,让学生和指导教师真正重视毕设,切实提高毕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斌,孙海燕.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02):91-94.
[2]李延斌,孙学雁,郑鹏等.按企业项目运作模式指导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177-180.
[3]曹海红,王宏军.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模式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7):73-7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改进措施
中圖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36-02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任务,是在本科培养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全面专业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培养阶段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各种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全面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参加工作或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的毕业设计存在许多问题。在选题阶段,由于缺乏合理的评价手段,教师在出题时课题设置较为随意,许多题目与学生的兴趣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选题时较为盲目,所选题目和自己的特长、兴趣及今后的工作意向相差较大。毕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学生投入的精力较少,毕设质量不高。
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为宗旨的培养要求,针对上述问题,从选题、校企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倡多形式的毕设模式及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设置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课题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核心。一个良好的课题,应体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目前毕业设计多采用教师命题的方式,对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设置仅凭指导教师判断,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具有较大的人为因素。而且,大多以单人完成的课题为主,不能充分考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工程训练,对学生团队意识、团队协同作战能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
2.题目不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用人单位需求不相吻合。自1999年高校招生规模快速膨胀以来,许多高校或多或少存在师生比不足的问题,指导毕业设计的工作繁重。教师在毕业设计选题时,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而不是以学生兴趣、就业趋向性等因素为驱动。这势必会造成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课题在整个毕业设计选题中所占比重较少,大多数题目是教师历年来经常带的虚拟课题,课题陈旧,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帮助。更有甚者,有的课题只是简单地在以前的课题上变换一下说法,换汤不换药,工作量较小,当然也就不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这样的课题也会造成学生在毕业设计时主观能动性差,消极应付,从而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有些责任心不强的教师,甚至会把以前学生做的毕业设计给学生作为参考,使得这些学生不动脑筋,全盘照抄,毕业设计流于形式,完全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3.理论分析类和仿真类题目占较大比例。强调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的重要特征。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学中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纽带,更应重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刚刚起步,大多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缺乏工程实战经验,学校实验、实训仪器缺乏等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毕业设计中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类题目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应用型本科的培养宗旨不相吻合。
4.学生在选题中存在盲目性。在选题方面,现阶段的本科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书本式教学模式,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学科前沿、应用平台等知之甚少,再加上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实行约束性的选题方式,造成大多数学生在毕业课题的选择中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较强的从众心理。很多学生在毕设期间才会发觉所选择的课题不是自己的兴趣、特长所在,和今后工作的关联性也不大。对于这部分学生,毕业设计就变成了为了完成学分的一项任务,整个毕设期间只是消极应付,完全起不到锻炼、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作用。
5.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投入精力少,论文缺乏创新。大多数高校的毕业设计通常设置在第七学期的后期和第八学期,而这个时间段刚好是学生考研和找工作的时间。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把毕业设计仅等同于一门课程。第七学期考研的学生忙于复习功课,其他学生则四处参加招聘会、面试;第八学期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忙于准备复试,落榜的学生则加入找工作的大军。即使一部分先找到工作的学生也会按照公司的要求提前上岗实习,对于毕业设计,自然是无暇顾及。本来要求三四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很多学生把它压缩在一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当然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查询资料,并对课题进行细致分析,只能胡乱地拼凑一份论文,连基本的文字整理和仿真工作都是应付了事,更谈不上创新了。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
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用型本科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毕业设计阶段,也应以“应用”为宗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1.改革毕业设计选题模式,建立合理的课题评价模型。合理的课题评价体制,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针对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教师课题设置较为随意、学生选题盲目的情况,从理论深度、立题新意、学科导向、市场贴合度、难易程度及设计工作量等方面提出课题量化评价指标,建立基于云模型的课题评价模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较为直观的评价体系,用于指导教师出题和学生选题。另外,在选题前安排专职教师开设相应的讲座,给学生做选题指导,争取做到每个学生选择的题目和自己的兴趣相符合,在兴趣驱动模式下把以前的督促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为的行为。 2.建立校企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水平。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由于应用型高校大多是成立時间较晚的二本院校,师资相对匮乏,许多老教师多年没有科研项目,而新教师多是刚刚博士毕业,没有企业经历,缺乏工程经验。因此,毕设课题中理论和仿真类题目所占比例较大,和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相差较大。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由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校企联合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在建立课题评价模型时,将课题与企业需求、学科建设的关联度纳入评价指标。鼓励实习基地的企业工程师申报毕设课题,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锻炼,申报和自己科研相关的可延续性课题,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3.鼓励多形式的毕业设计模式。围绕应用型、技能型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中,应提倡多形式的毕设模式。除了传统的毕设模式,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将毕业设计和其他实践环节,如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以企业项目为主线,把在同一公司实习的学生组成不同的毕设团队,既能让学生获得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又可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2)将大赛项目深化成毕业设计题目。对在与专业相关的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人意愿,而指导教师则可进一步深化比赛项目,提出进一步研究设计指标,作为他们的毕业设计。(3)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和本人兴趣提出课题,经学院毕设小组审核通过后确定选题。对于这部分学生,学院要统一协调,指定相关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广泛了解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研究观点,保证毕设顺利进行。
4.建立完善的毕设管理机制。完善的毕设监管机制,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保障。目前,很多高校成立了毕设领导小组,并在毕设过程中设置了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但由于学生和指导教师不够重视,这些环节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一般。因此,应利用现代化信息系统管理手段,成立毕设督导小组,加强对毕设的过程监管,及时公布每个关键环节的检查结果,并做出相关的处理意见,做到过程管理的透明化和公平化。通过过程监管,让学生和指导教师真正重视毕设,切实提高毕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斌,孙海燕.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02):91-94.
[2]李延斌,孙学雁,郑鹏等.按企业项目运作模式指导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177-180.
[3]曹海红,王宏军.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模式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7):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