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毕业,正值青春年华,你愿意到乡镇上当一名公务员吗?
不知道有多少人回答愿意,不知道愿意去的人又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资料,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
基层人才,青黄不接?
据南充市纪委宣教室干部介绍,目前不少乡镇公务员队伍已出现青黄不接的趋势。
基层机关原有的公务员渐渐步入中年,后备力量却未能及时跟进,后继乏人。对于一方基层班子的活力、智力的补充,以及一个地方今后的长久发展,都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公务员准入制度改革后,公务员行列实行凡进必考。但参加公务员招考的考生,在各个行政级别同时招考时,很难想象有人会首选基层。
《廉政瞭望》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工作中最看重的因素,能否体现个人价值排在首位,其次才是收入水平。
既然存在行政级别,从理论上讲,越高的级别,个人价值体现度越高,而乡镇公务员是我国公务员层次中最基层的一级,晋升对他们来说,无论是条件还是环境,都比较困难,很多人一辈子连副主任科员都升不到,再加上工作环境、收入水平等客观因素,报考的倾向性不言自明。
尽管每次公务员招考,都可用炙手可热来形容,但不同部门或岗位的冷热对比鲜明,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热门岗位门庭若市,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和“冷部门”却门可罗雀,以致出现因报考人过少导致无法开考被迫取消的事。这些尴尬的单位不乏乡镇一级。针对这种情况,四川省今年新出台一项对策,将基层公务员岗位与民族地区单列在今年上半年首先进行公招。
湖南省浏阳市的调研,也论证了同样的问题。浏阳市部分乡镇公务员老化严重,年龄结构不合理,50岁左右的占了近30%。如柏加镇参与访谈的人员中,80%在45岁以上,并且知识结构单一。有个乡镇83名工作人员,第一学历为本科的1人,大专的12人,仅占人员总数的14%;所学专业涉农的只有2人,只占总数的0.02%;高中(含中专、职中)的56人,占人员总数的67%。第二学历大专以上的38人,占总数的45%,其中九成以上是从浏阳市委党校函授毕业,专业多以行政管理、法律、经济管理为主,涉农专业基本为零。
目前,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但仍不理想。记者调查发现,基层公务员后继人才的补充渠道主要有三个。
一个是复员转业军人。这部分人大多学历不高,基层工作经验不足,跟现代乡镇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另一个是通过公务员或其他形式公开选拔、招考进入乡镇的,其中以选调生居多。这一部分人员多以高等院校毕业生为主,基本素养较好,工作能力较强。但这一部分人员往往在乡镇工作一两年就被调往市直单位或被其他行业高薪聘任走了。南充市文峰镇和广安市大龙乡,最近两三年分别引进了两三个大学学历的年轻人,都是选调生。广安大龙乡好不容易分配来的两个选调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写作能力较强,被区上两个部门借调去。乡镇的上一级行政部门向乡镇借调、借用干部的现象,在其他地方也比较普遍,这更加重了乡镇人才的困境。
第三是,近两年来,部分省份在选拔乡镇人才上开辟了新途径,从优秀村干部中招录人员充实到乡镇公务员行列。去年山西选录425名优秀村官,湖南选录85名,从年龄、人员结构到综合素质都对原有乡镇干部队伍有所改善。
乡镇人才短缺,直接影响了乡镇工作及各项建设的开展。据报道,一个外商投资团到贵州遵义某县几个矿产资源丰富的乡镇考察,乡镇上工作人员不足,导致所提供的材料残缺不全,镇政府干部的介绍也不尽如人意,最后外商失望而去,眼看着本可以造福一方的投资项目就这样付诸东流。
毕业生眼中的鸡肋?
访问过几个行将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在他们的印象里,乡镇就是“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生活枯燥、工作琐碎”。
很多人认为,乡镇干部直接接触群众,工作具体充实,况且作为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在当今就业难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真要在一个地方做出成绩,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必须做好长期扎根的思想准备,这样就不得不考慮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今后自己的发展、个人的自我提升、家庭生活问题等等。毕业后到乡镇工作将近两年的小陈说:“别的不说,就说我成家的事吧,成了家安在哪?现在我女朋友就跟我一直闹矛盾。安在县城吧,离我上班的乡镇太远,顾家是难说了,将来接送孩子只能指望她。凭什么总是让人家牺牲?安在镇上吧,镇上工种少,也没有适合她的工作。再说从大地方到小地方,我女朋友也不愿意。”这也许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考虑。
在晋升空间、工作环境等都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乡镇基层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也没有吸引力。
在市场经济时代,个人的收入从一个侧面体现着一个人的工作价值。
小陈称:“毕业两年,在同学聚会中得知同学全部在中等以上城市工作。自己的工作除了稳定外,跟同学们比起来没有任何亮点可言,收入也是最低的。我们同学会AA制,有个要好的同学听说我一个月不到一千的工资,非要帮我给属于我的一份。”
在广安市大龙乡,据乡党委书记张大林介绍,整个大龙乡公务员中,除了他和副书记胡大明的家属有固定的工作外,其他人的家属都没有工作。因为很多人当年从学校出来被分配到乡镇工作后,在乡村找对象结婚,对方多是文化层次较低,又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工作。这就意味着,他们一个人的工资是一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不得不经常面对捉襟见肘、东拆西借的尴尬。
有人认为,基层公务员的收入水平,也对得起他们的工作量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量无法量化,但根据编制来看,记者所走访的几个乡镇,都没有超编人员,偶尔有人被借调到其他部门,其工作便要其他人兼任。
工作虽然在乡镇上,但渴望更高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也是一种正常的追求。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明显,为了达到这种平衡,据记者调查,部分乡镇干部选择了把家安在城区,平常上下班采取了“走读”的办法,即除了值班时间,每天晨至晚归。
广安市大龙乡的公务员唐宏,每天从城区骑自行车来上班,单程要花去一个小时。如果赶车的话,单程的车费是5元,按一个月24个工作日算,光车费就要花去他一个月收入的五分之一。以唐宏家的经济状况,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大龙乡还算离城区近的,有些偏远乡镇单程车费10元左右,骑自行车的话要两个多小时,但还是无可避免地有人选择把家安在城里。于是,据不愿具名的采访对象透露,偏远乡镇干部甚至会出现因为交通问题而影响出勤的情况。
乡镇干部走读现象,很多地方曾经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上议案,称其“影响了乡镇工作,损害了干部形象,‘走’淡了干群关系”。但治理办法却只有强制性的“严禁”,明显缺乏人性化的色彩,没有一个地方能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基层加薪,“量小名声大”?
基层各方条件的受限,使得基层一般公务员将最朴素的愿望注入到对工资增长的期待上。尤其是房改、医改、教育改革后,基层公务员们不得不细算如何分配手中的收入。而历次加薪具体到基层公务员身上,他们又是何感受呢?
在本刊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中,自2000年以来,公务员历经三次加薪,一个普通公务员,最多的一次三百元,最少的只有几十元甚至十几元。3年前有基层普通公务员在网上发贴,报怨涨工资对于普通公务员来说是“量小名声大”。
我国公务员队伍60%在县以下基层单位,92%是科级以下人员。2006年,公务员涨工资的传闻流传后,广大基层公务员强烈呼吁关注领导干部与基层普通公务员的收入差距,希望加薪能向基层普通公务员作适当倾斜。
这种现象在当年也已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2006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解决当前公务员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适当向基层倾斜等方面的要求。
2006年,最大幅度的一次加薪,在向基层公务员倾斜方面作出一些尝试。将职务和级别的晋升分别独立进行,公务员的职务仍然是12个档次,但是将公务员级别从15级扩大到27级,重点增加了县以下基层公务员所对应的级别数量,公务员可以根据工作年限以及个人绩效获得级别的晋升,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职务的升迁,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比过去更高的级别和相对更高的待遇。
基层普通公务员一定程度上确有受益,但去年以来,由于物价涨幅过大,又严重抵消了这次加薪的份量。
记者走访的几个乡镇,基层公务员们除了对加薪的期盼外,还对调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寄予了极大期望,最主要的是期待阳光工资。由于各地财力的区别,阳光工资并没有在很多地方如期铺开。这些地方的基层公务员对阳光工资充满了期待,他们认为“阳光”后一个普通公务员应该能增加两三百元的工资。
近年来,基层公务员的生存现状在不断改善,但距离梧桐成荫凤自来的境地,我们不得不承认还有一定距离。万物无根不立,无基不牢。如果说人民是大地,那基层公务员就是国家机构深入到大地里的地基。通过探讨怎样在薪资上更合理的调整分配,是寻求夯实这层地基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