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下面就生物教学中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素质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应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株绿色植物,最好尽量具备六种器官。可以考虑选择一株带有六大器官的盆景。学生看到了盆景尤其是看到上面还长有果实时,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都積极地、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思考着这株盆景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然后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并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浓厚的求知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唤起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活动必定是不受传统的思维方式所束缚。由于创造性人才的行为和思想一般来说都偏离常规思想,如果我们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加以扼制,创造的火花将会熄灭。因此,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只有宽松,学生才会自由地想,自由地做,只有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宽松和安全时,思维才可以无限制地发散,创造的火花才不会受到压抑。因此,我在上课时,充分的发扬民主,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共同探讨。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即使是奇谈怪论,也尽量地挖掘其合理的成分。
例如讲花卉嫁接时有一个同学指出,能否将黄瓜嫁接在南瓜上,以延长黄瓜的生长期,很多同学都哄堂大笑,认为他是异想天开,我及时地抓住这一个设想的合理成分,并鼓励这个同学去试一试。事实证明,这个学生的设想是正确的,经嫁接的黄瓜生长期延长了很多,且增加了黄瓜的产量,改善了黄瓜的品质。
三、开展前测调查,组建学生智能小组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全面的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已有基础及兴趣,明确学生与将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问卷调查,如: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有多少?为什么感兴趣?为什么不感兴趣?喜欢实验吗?你愿意去收集资料吗?喜欢看生物的电视及相关书籍吗?等等,借鉴韦纳(B. Weiner)的归因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科学的分析,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分析学生的优势智能,在前测调查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以便能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智能优势去学习和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一是利用他们特有的智能优势组建智能小组(生物骨干学习小组)和课堂学习小组,智能小组主要有负责课前实验探究,网络资料收集,角色扮演及展示等。二是在全面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开展系统化备课,进行教学预评,依据学生先决技能选定学习具体目标,从明确提出希望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及学习具体目标开始,安排好帮助学生达成学习具体目标的各项活动,交代各智能小组学前任务,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先行者、引领者,有效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四、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在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的实验方法、“自然考察法”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生物学方法,实验技巧等。
五、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看问题等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遵循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如在学完蒸腾作用基本原理后,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树木在秋天会落叶?为什么植物在炎热的夏天不易被晒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疑解难,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怎么回事?对这位同学的问题,老师不正面回答,在肯定的同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总之,通过生物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积累成功经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
关键词:初中生物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生物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推进素质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应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和调动各种媒体,调动各种因素,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思考题、小资料、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和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实验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地学习和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一节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株绿色植物,最好尽量具备六种器官。可以考虑选择一株带有六大器官的盆景。学生看到了盆景尤其是看到上面还长有果实时,兴趣立刻就被调动起来了,都積极地、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思考着这株盆景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然后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很快就认识并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有了浓厚的求知兴趣,学生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思维才会灵活,多变,这就为唤起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活动必定是不受传统的思维方式所束缚。由于创造性人才的行为和思想一般来说都偏离常规思想,如果我们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加以扼制,创造的火花将会熄灭。因此,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只有宽松,学生才会自由地想,自由地做,只有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宽松和安全时,思维才可以无限制地发散,创造的火花才不会受到压抑。因此,我在上课时,充分的发扬民主,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共同探讨。鼓励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即使是奇谈怪论,也尽量地挖掘其合理的成分。
例如讲花卉嫁接时有一个同学指出,能否将黄瓜嫁接在南瓜上,以延长黄瓜的生长期,很多同学都哄堂大笑,认为他是异想天开,我及时地抓住这一个设想的合理成分,并鼓励这个同学去试一试。事实证明,这个学生的设想是正确的,经嫁接的黄瓜生长期延长了很多,且增加了黄瓜的产量,改善了黄瓜的品质。
三、开展前测调查,组建学生智能小组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全面的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已有基础及兴趣,明确学生与将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问卷调查,如: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有多少?为什么感兴趣?为什么不感兴趣?喜欢实验吗?你愿意去收集资料吗?喜欢看生物的电视及相关书籍吗?等等,借鉴韦纳(B. Weiner)的归因理论,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科学的分析,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分析学生的优势智能,在前测调查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以便能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智能优势去学习和分享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一是利用他们特有的智能优势组建智能小组(生物骨干学习小组)和课堂学习小组,智能小组主要有负责课前实验探究,网络资料收集,角色扮演及展示等。二是在全面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开展系统化备课,进行教学预评,依据学生先决技能选定学习具体目标,从明确提出希望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及学习具体目标开始,安排好帮助学生达成学习具体目标的各项活动,交代各智能小组学前任务,使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先行者、引领者,有效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四、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实验教学
在生物课堂的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生物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生物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法”的实验方法、“自然考察法”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如实验设计思想,生物学方法,实验技巧等。
五、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看问题等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遵循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培养其创新思维。如在学完蒸腾作用基本原理后,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树木在秋天会落叶?为什么植物在炎热的夏天不易被晒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互相启发,破疑解难,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怎么回事?对这位同学的问题,老师不正面回答,在肯定的同时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总之,通过生物教学实施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积累成功经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