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是一门视觉性、创作性的艺术,需要学生们去感知美、发现美和创作美。而生活教育进课堂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通过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可以促进学生审美感知、鉴赏水平得到提高,激发其自由想象、自主创作的灵感,使其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鉴于此,本文结合农村美术教学实际,对生活元素与美术课堂教学结合的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课程改革步伐日益加快的教学环境下,保持教育理念、模式的先进性,是促进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前提。通过將生活元素与美术教育进行融合,能够发挥农村的自然美术资源,让学生从生活化视角寻找美的事物,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接近真实的生活空间中,促使其将个人情感与美术进行融合,激发其内在学习热情。本文立足农村美术教学实际,对生活元素与美术教学结合的策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升个人审美、创造水平。
1.塑造生活情境,提升审美趣味
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性、形象化思维,对抽象性的艺术事物缺乏深入地理解,这就给学生创新意识、思维的提升带来了挑战。为了促进农村美术教学发展,教师要从生活化维度设置与学生的对话内容,让学生沉浸到生活环境中感知和感受美的艺术,降低其理解、创作艺术的难度。为此,教师要调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将其转化为课堂体验情境,促使其从生活中感悟美,享受鉴赏美的趣味。例如,在讲解“红高粱黄玉米”时,教师可以布置生活类问题:“同学们家中秋天会收获哪些农作物呢?”“你们能用语言描绘出来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沉浸到秋季田野的想象中,然后教师可以顺势鼓励大家分享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特点,引导大家结合回忆中的颜色、形状展开色彩绘画。通过导入趣味性、思考性问题,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实物与审美创作的关系,使其结合色彩鲜明的国画提升个人审美情感,促使其产生充足的艺术创作动力,为其展开美的创作活动提供基础思路。
2.拥抱校园元素,提高创作水平
生活化的感知能够帮助学生将实践中的视觉体验、经验转化为美的作品。但是,部分学生往往较少去仔细地观察、感知各种美的事物,也就难以从中获得自主、自觉创作的灵感,使其缺乏与生活的联系。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重在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基础,并具备创作美的能力和方法。但是,若学生缺乏一定的素材积累、审美感知经验,更难以达成良好的美术创作效果。因此,教师应强调选取生活审美感知角度的重要性,提示学生捕捉家庭、校园和田野中的美好事物,使其勤于并善于进行审美分析,逐步地理解生活之美,顺利地将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知以画作形式体现出来。例如,在讲解“我眼中的校园”时,为了教会学生捕捉生活化元素,提升其感知美、体验美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某个角落、某种事物、某个人,使其关注到辛勤的养花园丁、多种形态的昆虫,并让学生结合视觉观察记录所观、所思、所想,借助个人感知进行初步构思,再继续回到课堂环境中进行感知分享、自主创作,提升去感知生活资源、运用生活资源创作的能力。
3.引入地区文化,强化创作体验
地区文化、艺术是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欣赏美、创作美的素材,使其从固定的教材内容、学习风格中走出,就能在丰富的地方艺术中感受多种创作风格,打开其创作美、延伸美、拓展美的思路。因此,教师要从固定的教学认知和理念中脱离,将地方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运用作为生活化的切入点,让学生多观察、多积累,使其美术创作内容打破课堂学习知识的束缚,主动去特色民间艺术中寻找实践场所,形成追寻美、创作美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美在民间”时,教师可以搜集地区的手工艺品、生活中的包装图纸、各种活动的海报,不断充实地区生活资源教学资料库,以替代现代化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民间手工艺宣传教育和拓展学习活动,邀请地区有名的手工艺人来校讲演、辅导美术教学。其次,也可以选取捏泥人工坊、竹编工坊、蜡烛手工坊、剪纸手工坊等坐标,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和考察,让手艺人师傅开展切实的互动教学,让更多学生体验、创作民间艺术之美。通过构建契合个体需求的地区生活资源库、搭建手工艺学习平台,能够让学生抓住生活实践契机,提升其审美创作思维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动农村美术课堂与生活元素的融合是打造高质量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关注高品位的生活画面、景象和瞬间,使其站在艺术角度展开生活之美感知活动。具体而言,要通过营造生活体验场景、开展校园观察活动、拓展民间美术鉴赏活动等方式,形成独具农村地域特色的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活动和平台中提升个人素养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璇.打造具有生活特色的农村小学美术课[J].基础教育研究,2019(6): 57-57,59.
[2]刘利敏.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9(8):147-149.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课程改革步伐日益加快的教学环境下,保持教育理念、模式的先进性,是促进美术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艺术创作能力的重要前提。通过將生活元素与美术教育进行融合,能够发挥农村的自然美术资源,让学生从生活化视角寻找美的事物,使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接近真实的生活空间中,促使其将个人情感与美术进行融合,激发其内在学习热情。本文立足农村美术教学实际,对生活元素与美术教学结合的策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提升个人审美、创造水平。
1.塑造生活情境,提升审美趣味
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性、形象化思维,对抽象性的艺术事物缺乏深入地理解,这就给学生创新意识、思维的提升带来了挑战。为了促进农村美术教学发展,教师要从生活化维度设置与学生的对话内容,让学生沉浸到生活环境中感知和感受美的艺术,降低其理解、创作艺术的难度。为此,教师要调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将其转化为课堂体验情境,促使其从生活中感悟美,享受鉴赏美的趣味。例如,在讲解“红高粱黄玉米”时,教师可以布置生活类问题:“同学们家中秋天会收获哪些农作物呢?”“你们能用语言描绘出来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沉浸到秋季田野的想象中,然后教师可以顺势鼓励大家分享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的特点,引导大家结合回忆中的颜色、形状展开色彩绘画。通过导入趣味性、思考性问题,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实物与审美创作的关系,使其结合色彩鲜明的国画提升个人审美情感,促使其产生充足的艺术创作动力,为其展开美的创作活动提供基础思路。
2.拥抱校园元素,提高创作水平
生活化的感知能够帮助学生将实践中的视觉体验、经验转化为美的作品。但是,部分学生往往较少去仔细地观察、感知各种美的事物,也就难以从中获得自主、自觉创作的灵感,使其缺乏与生活的联系。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重在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基础,并具备创作美的能力和方法。但是,若学生缺乏一定的素材积累、审美感知经验,更难以达成良好的美术创作效果。因此,教师应强调选取生活审美感知角度的重要性,提示学生捕捉家庭、校园和田野中的美好事物,使其勤于并善于进行审美分析,逐步地理解生活之美,顺利地将个人对美的理解和感知以画作形式体现出来。例如,在讲解“我眼中的校园”时,为了教会学生捕捉生活化元素,提升其感知美、体验美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某个角落、某种事物、某个人,使其关注到辛勤的养花园丁、多种形态的昆虫,并让学生结合视觉观察记录所观、所思、所想,借助个人感知进行初步构思,再继续回到课堂环境中进行感知分享、自主创作,提升去感知生活资源、运用生活资源创作的能力。
3.引入地区文化,强化创作体验
地区文化、艺术是农村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欣赏美、创作美的素材,使其从固定的教材内容、学习风格中走出,就能在丰富的地方艺术中感受多种创作风格,打开其创作美、延伸美、拓展美的思路。因此,教师要从固定的教学认知和理念中脱离,将地方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运用作为生活化的切入点,让学生多观察、多积累,使其美术创作内容打破课堂学习知识的束缚,主动去特色民间艺术中寻找实践场所,形成追寻美、创作美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美在民间”时,教师可以搜集地区的手工艺品、生活中的包装图纸、各种活动的海报,不断充实地区生活资源教学资料库,以替代现代化设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定期组织民间手工艺宣传教育和拓展学习活动,邀请地区有名的手工艺人来校讲演、辅导美术教学。其次,也可以选取捏泥人工坊、竹编工坊、蜡烛手工坊、剪纸手工坊等坐标,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和考察,让手艺人师傅开展切实的互动教学,让更多学生体验、创作民间艺术之美。通过构建契合个体需求的地区生活资源库、搭建手工艺学习平台,能够让学生抓住生活实践契机,提升其审美创作思维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动农村美术课堂与生活元素的融合是打造高质量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关注高品位的生活画面、景象和瞬间,使其站在艺术角度展开生活之美感知活动。具体而言,要通过营造生活体验场景、开展校园观察活动、拓展民间美术鉴赏活动等方式,形成独具农村地域特色的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活动和平台中提升个人素养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璇.打造具有生活特色的农村小学美术课[J].基础教育研究,2019(6): 57-57,59.
[2]刘利敏.农村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9(8):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