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提出,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师喜欢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组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88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通过调查、访谈和观察,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诸如“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学生在小组合作前,缺少独立的思考和研究;教师缺少必要的参与、指导和调控”等问题。本文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力求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合作与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追求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人们称为“最近十几年最关键与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不同思想在小组里进行有效的优化整合,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变成全组共同的成果,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究并解决各类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学生的座位安排不合理
1.“秧田式”座位模式
我国是人口大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在读学生人数有3000万左右。通常情况下,学校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在40人以上。因此,绝大多数班级的座位模式都是秧田式。
秧田式的座位模式,虽然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最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但限制了同学之间亲密关系的构成,也不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组座位模式
组座位模式是指将课桌椅分成若干组,每一个组由4—6个座位构成,每个组的学生围桌而坐。这种座位模式虽然可以拉近同学间的距离,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首先,唯有当学生人数限定在如25—40人时,才有充足的教室空间来排列这种座位模式。其次,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经常转动身体,才能确保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得以完成。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自身的教学方式没能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使得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摆设”。例如,在教学环境方面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按传统的讲授方式在“满堂灌”,而学生仍旧是被动地接受。又如,教师的教学策略简单,给学生布置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或过于简单,或没有价值,使得课堂看似热闹,但实际上学习过程空有形式而缺乏内涵,最终使合作学习失去了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比较多的是以“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开展小组讨论,喧闹的课堂立刻出现。而教师的放任自流——没有及时进行监控和给予有效的指导,致使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独立的思考,答案就已经被“好学生”说出来了。接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草草收场。这样,看似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实际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
三、解决策略
几年来,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使之发挥其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培养习惯
学生座位的设置,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合理地安排座位。其实,“秧田式”座位有它的好处,“组座位”也有它的优势。所以,在安排座位时,需要根据班级的人数和场地,合理地选择座位模式,并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
如果采用“秧田式”座位模式,小组人数最好是4个,形成“田字形”结构,这样便于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围成一圈。如果采用“组座位”模式,则最好分成若干个“T”形六人小组。因为这样既便于开展小组讨论的开展,又便于同桌合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需要转动身体的学生数量。
(二)建立完善的“小组合作机制”
1.搭配分组,合理安排
要建立完善的“小组合作机制”,第一步就是划分小组。
在分小组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组内成员的强弱搭配。例如,同一小组内最好是优生与学困生的数量均等,再搭配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说会道的学生搭配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其中,还要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例如组内不应该有“敌对”或过于要好的搭配。
2.增强归属感,培养凝聚力
首先,在班级内设置小组评价制度,无论课内、课外,一切的评比、奖励活动都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同时,时刻注意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在同一个小组里,是一家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共同进退。”其次,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该把个人和小组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小组中有成员做了好事,在表扬的时候,既要奖励该名成员,也要给所属的小组加分。反之亦然。
此外,还要注意帮助行为、学习上的中下生融入小组;要让好的学生逐渐明白光是自己好还不够,只有帮助中下生提高,才能让自己的小组成为“最佳小组”。这样,通过长时间的熏陶,让组内成员产生“荣辱与共”的观念,从而增强成员的小组归属感。
(三)合理安排时机,提高教学效果
要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由预设和生成两部分组成。在预设中,小组合作学习一般可以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检查每一个学生对所有字词的认读情况。这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由学习小组长组织成员进行认读,然后互相检查、纠正。这样既落实了教学目标,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最大量度地感受了课文优美的语言。同时,由于同一个词句,同学之间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描写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十分可行而又有效的学习方式。只要运用得当,调控合理,相信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夷浩方.合作学习:从外显趋于内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7(Z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高艳,陳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1(10).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88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通过调查、访谈和观察,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诸如“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参与程度不均衡;学生在小组合作前,缺少独立的思考和研究;教师缺少必要的参与、指导和调控”等问题。本文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力求使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合作与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追求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人们称为“最近十几年最关键与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不同思想在小组里进行有效的优化整合,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变成全组共同的成果,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探究并解决各类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学生的座位安排不合理
1.“秧田式”座位模式
我国是人口大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在读学生人数有3000万左右。通常情况下,学校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在40人以上。因此,绝大多数班级的座位模式都是秧田式。
秧田式的座位模式,虽然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调控作用,最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师的身上,但限制了同学之间亲密关系的构成,也不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组座位模式
组座位模式是指将课桌椅分成若干组,每一个组由4—6个座位构成,每个组的学生围桌而坐。这种座位模式虽然可以拉近同学间的距离,但也存在着局限性。首先,唯有当学生人数限定在如25—40人时,才有充足的教室空间来排列这种座位模式。其次,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需要经常转动身体,才能确保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得以完成。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自身的教学方式没能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使得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摆设”。例如,在教学环境方面建立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按传统的讲授方式在“满堂灌”,而学生仍旧是被动地接受。又如,教师的教学策略简单,给学生布置的合作学习的内容或过于简单,或没有价值,使得课堂看似热闹,但实际上学习过程空有形式而缺乏内涵,最终使合作学习失去了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比较多的是以“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马上开展小组讨论,喧闹的课堂立刻出现。而教师的放任自流——没有及时进行监控和给予有效的指导,致使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进行独立的思考,答案就已经被“好学生”说出来了。接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草草收场。这样,看似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实际上学生的个性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
三、解决策略
几年来,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落实好“小组合作学习”,使之发挥其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培养习惯
学生座位的设置,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是合理地安排座位。其实,“秧田式”座位有它的好处,“组座位”也有它的优势。所以,在安排座位时,需要根据班级的人数和场地,合理地选择座位模式,并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
如果采用“秧田式”座位模式,小组人数最好是4个,形成“田字形”结构,这样便于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围成一圈。如果采用“组座位”模式,则最好分成若干个“T”形六人小组。因为这样既便于开展小组讨论的开展,又便于同桌合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需要转动身体的学生数量。
(二)建立完善的“小组合作机制”
1.搭配分组,合理安排
要建立完善的“小组合作机制”,第一步就是划分小组。
在分小组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组内成员的强弱搭配。例如,同一小组内最好是优生与学困生的数量均等,再搭配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能说会道的学生搭配一些不善言辞的学生。其中,还要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例如组内不应该有“敌对”或过于要好的搭配。
2.增强归属感,培养凝聚力
首先,在班级内设置小组评价制度,无论课内、课外,一切的评比、奖励活动都要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同时,时刻注意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在同一个小组里,是一家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共同进退。”其次,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应该把个人和小组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小组中有成员做了好事,在表扬的时候,既要奖励该名成员,也要给所属的小组加分。反之亦然。
此外,还要注意帮助行为、学习上的中下生融入小组;要让好的学生逐渐明白光是自己好还不够,只有帮助中下生提高,才能让自己的小组成为“最佳小组”。这样,通过长时间的熏陶,让组内成员产生“荣辱与共”的观念,从而增强成员的小组归属感。
(三)合理安排时机,提高教学效果
要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由预设和生成两部分组成。在预设中,小组合作学习一般可以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检查每一个学生对所有字词的认读情况。这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由学习小组长组织成员进行认读,然后互相检查、纠正。这样既落实了教学目标,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最大量度地感受了课文优美的语言。同时,由于同一个词句,同学之间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学习到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描写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十分可行而又有效的学习方式。只要运用得当,调控合理,相信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夷浩方.合作学习:从外显趋于内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7(Z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高艳,陳丽,尤天贞.关于合作学习的元分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