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与就业相配套的档案和户口管理制度及“初次就业率”的政策已逐渐凸显出一些弊端和不足。文章提出推迟“初次就业率”的统计时间,改革档案和户口管理制度及就业数据的统计方法,旨在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毕业生和就业工作者的积极性,减少就业工作者的压力和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高校 就业工作 档案户口管理制度 初次就业率
[作者简介]刘进(1978- ),男,四川大竹人,重庆大学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从事计算机教学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庆400065)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61-02
一、现有就业工作评估办法的弊端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求职材料“注水”造假、就业签约毁约、拖欠学费、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等现象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均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初次就业率”的政策措施虽旨在评价高校的办学质量,调动高校就业工作积极性,但也使高校感到就业“包袱”之沉重,部分高校因而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走向了管理者期望的反面。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口号下,学校与学生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为了学生的成绩履历,学校降低考试难度,放宽专业实习要求,增加评优评奖的机会、比例,考试作弊不敢抓,不及格成绩不敢给,就业推荐材料“注水”造假把关不严,甚至学校自身为“谋求”发展,也向上级部门虚报数据。①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的概念通常被认为是毕业前的“初次就业”,错过了这个时间,就属于就业失败。为了保证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相关部门都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就业促进机构、招聘活动和就业政策,以便毕业生能顺利地在固定的时间就业。② 各个高校一般都必须要在6月底之前统计好当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为6月底学生就离校了,从所属关系上与学校脱离了关系,因此这个时间看起来似乎是已经尽量靠后了。但在7~12月间,笔者调查自己所带的2005届和2006届毕业生的统计数据(见图1),发现学生的就业率一直在上升,5~6月、8~9月这两个时间段上升较快,到十月份原来没有就业的都已基本就业。这不但印证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绝对性的难,而只是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矛盾所致,而且还是阶段性的矛盾显现。
为什么到九月后的统计数据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呢?根据笔者对实践和五月份的统计数据(详见右表及图2、图3和图4)的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在学校还没有毕业,有父母的支持,还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但当学生拿到毕业证回到家后,来自自身的、父母的和社会的压力便陡然增大,因而他能够在这段时间内重新审视自己,做到先就业再择业。第二,虽然学校的统计时间在6月,但用人单位的用人周期却没有固定的时间。很多单位要看到毕业证或学位证才与学生签订正式的合同或协议,而两证一般要在6月底才能拿得到。不少学生虽然已经在开始上班,但还处于双方自愿的试用或实习期,这个时间段一般持续1~3个月甚至半年,一般到8~10月后才会考虑是否正式接受该同学。第三,选调生、志愿西部服务计划、部分地区公务员以及研究生升学率、专升本等在6月份都还没有确切的结果。
二、完善毕业生就业统计政策的建议
1.改革现有的毕业生档案和户口管理制度。具体办法是将档案暂留学校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用,直到学生来学校通过就业合同或就业协议办理相关手续,便可免去在校的保管费用,由学校寄往学生所在单位,同时发放报到证。如果学生未就业,也可通过办理待就业手续,免去7~10月的档案保管费,在十月之后待就业学生的人事档案和户口无条件转回毕业生生源地人才服务机构,鼓励他们回原籍就业。如果学生在十月之后才来办理相关手续,无论就业与否,都将收取更高的档案保管费或违约金。所有这些规定应该以协议的形式与学生签订,或以政策和法规的方式由劳动和教育主管部门颁布。
2.成立专门机构直接办理就业手续,统计就业数据。在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成立第三方机构,或直接利用现有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十月后本省所有高校的学生档案户口全部转移到该机构,由学生根据上述程序直接到该机构办理相关手续,截至当年十月,该机构根据办理手续时所获得的资料(就业协议、劳动合同、待就业登记表等)统计当年的就业数据,同时向学生发放就业报到证。各高校自己对就业数据的统计只供自己参考,不需要上报上级部门。
三、改革的意义
1.更真实地面向市场反映当年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于面向市场的就业率的统计应不包括非经济活动人口,其中毕括现在不想找工作的和想工作但暂时未寻找的学生。③ 在未毕业之前,哪怕是临近毕业,因为父母的经济支持和自身的定位原因,暂时放弃择业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因此只能作为非经济活动人口。
2.保证毕业年级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四年制大学本科教育并没有把就业实践作为第四学年的全部教学计划,有些学校在大四还有课程安排,第八学期还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但在大气候下,大学生和就业主管部门最后两学期的就业压力远远超出了期末考试、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压力,因而出现了集体旷课找工作、实习应付、论文抄袭等现象。如果我们将这个压力转移到毕业之后,从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3.减少高校就业工作者的压力和就业统计数据的“水分”。每年十月份到第二年五月底,高校就业工作者要组织招聘会,接待用人单位,处理违约改派,以及数据汇总、统计上报等,时间非常紧张,工作十分繁重。为了片面追求数量,辅导员和班主任催促学生尽快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甚至允许学生随意找一家单位出具同意用工的接收函,难免出现假造材料、虚报数据的现象。将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间推迟,不但可以将各方压力分散到更多的时间上,而且通过从在校学生到毕业后成为社会待业青年的角色转换将压力从学校分散到每个学生身上。这也大大减少了就业工作者的压力,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
4.促进毕业生和档案管理部门的积极性。此项改革可以用经济杠杆促进大学生尽快就业并积极配合就业数据的统计,也可提高就业部门和档案管理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国家投入大量资本精心培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尽快独立自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在挑三拣四、好高骛远的等待中同时还享受一些额外的优惠政策。
5.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优化资源配置。用人单位为了招到满意的毕业生,在各高校间疲于奔波。各高校更是将用人单位视为座上宾,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接待和组织招聘。为了避免外校学生参与竞争,有的高校甚至采取用高价门票来限制外校学生入场或禁止外校学生入场的做法。推迟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间后,学生毕业后成为纯粹的求职者,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走出校园,走出省市去面试和选择。
[注释]
①朱建平.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诚信缺失[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76.
②邵海燕.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5):15.
③隗斌贤.就业与失业:科学界定与统计测算[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8(5):34.
[关键词]高校 就业工作 档案户口管理制度 初次就业率
[作者简介]刘进(1978- ),男,四川大竹人,重庆大学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从事计算机教学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庆400065)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61-02
一、现有就业工作评估办法的弊端
近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考试作弊、论文剽窃、求职材料“注水”造假、就业签约毁约、拖欠学费、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等现象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均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初次就业率”的政策措施虽旨在评价高校的办学质量,调动高校就业工作积极性,但也使高校感到就业“包袱”之沉重,部分高校因而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走向了管理者期望的反面。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口号下,学校与学生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为了学生的成绩履历,学校降低考试难度,放宽专业实习要求,增加评优评奖的机会、比例,考试作弊不敢抓,不及格成绩不敢给,就业推荐材料“注水”造假把关不严,甚至学校自身为“谋求”发展,也向上级部门虚报数据。①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就业的概念通常被认为是毕业前的“初次就业”,错过了这个时间,就属于就业失败。为了保证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相关部门都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就业促进机构、招聘活动和就业政策,以便毕业生能顺利地在固定的时间就业。② 各个高校一般都必须要在6月底之前统计好当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为6月底学生就离校了,从所属关系上与学校脱离了关系,因此这个时间看起来似乎是已经尽量靠后了。但在7~12月间,笔者调查自己所带的2005届和2006届毕业生的统计数据(见图1),发现学生的就业率一直在上升,5~6月、8~9月这两个时间段上升较快,到十月份原来没有就业的都已基本就业。这不但印证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绝对性的难,而只是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矛盾所致,而且还是阶段性的矛盾显现。
为什么到九月后的统计数据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呢?根据笔者对实践和五月份的统计数据(详见右表及图2、图3和图4)的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在学校还没有毕业,有父母的支持,还没有经济上的压力,但当学生拿到毕业证回到家后,来自自身的、父母的和社会的压力便陡然增大,因而他能够在这段时间内重新审视自己,做到先就业再择业。第二,虽然学校的统计时间在6月,但用人单位的用人周期却没有固定的时间。很多单位要看到毕业证或学位证才与学生签订正式的合同或协议,而两证一般要在6月底才能拿得到。不少学生虽然已经在开始上班,但还处于双方自愿的试用或实习期,这个时间段一般持续1~3个月甚至半年,一般到8~10月后才会考虑是否正式接受该同学。第三,选调生、志愿西部服务计划、部分地区公务员以及研究生升学率、专升本等在6月份都还没有确切的结果。
二、完善毕业生就业统计政策的建议
1.改革现有的毕业生档案和户口管理制度。具体办法是将档案暂留学校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用,直到学生来学校通过就业合同或就业协议办理相关手续,便可免去在校的保管费用,由学校寄往学生所在单位,同时发放报到证。如果学生未就业,也可通过办理待就业手续,免去7~10月的档案保管费,在十月之后待就业学生的人事档案和户口无条件转回毕业生生源地人才服务机构,鼓励他们回原籍就业。如果学生在十月之后才来办理相关手续,无论就业与否,都将收取更高的档案保管费或违约金。所有这些规定应该以协议的形式与学生签订,或以政策和法规的方式由劳动和教育主管部门颁布。
2.成立专门机构直接办理就业手续,统计就业数据。在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的指导下成立第三方机构,或直接利用现有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十月后本省所有高校的学生档案户口全部转移到该机构,由学生根据上述程序直接到该机构办理相关手续,截至当年十月,该机构根据办理手续时所获得的资料(就业协议、劳动合同、待就业登记表等)统计当年的就业数据,同时向学生发放就业报到证。各高校自己对就业数据的统计只供自己参考,不需要上报上级部门。
三、改革的意义
1.更真实地面向市场反映当年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于面向市场的就业率的统计应不包括非经济活动人口,其中毕括现在不想找工作的和想工作但暂时未寻找的学生。③ 在未毕业之前,哪怕是临近毕业,因为父母的经济支持和自身的定位原因,暂时放弃择业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因此只能作为非经济活动人口。
2.保证毕业年级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四年制大学本科教育并没有把就业实践作为第四学年的全部教学计划,有些学校在大四还有课程安排,第八学期还有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但在大气候下,大学生和就业主管部门最后两学期的就业压力远远超出了期末考试、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压力,因而出现了集体旷课找工作、实习应付、论文抄袭等现象。如果我们将这个压力转移到毕业之后,从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3.减少高校就业工作者的压力和就业统计数据的“水分”。每年十月份到第二年五月底,高校就业工作者要组织招聘会,接待用人单位,处理违约改派,以及数据汇总、统计上报等,时间非常紧张,工作十分繁重。为了片面追求数量,辅导员和班主任催促学生尽快签订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甚至允许学生随意找一家单位出具同意用工的接收函,难免出现假造材料、虚报数据的现象。将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间推迟,不但可以将各方压力分散到更多的时间上,而且通过从在校学生到毕业后成为社会待业青年的角色转换将压力从学校分散到每个学生身上。这也大大减少了就业工作者的压力,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
4.促进毕业生和档案管理部门的积极性。此项改革可以用经济杠杆促进大学生尽快就业并积极配合就业数据的统计,也可提高就业部门和档案管理机构的工作积极性。国家投入大量资本精心培育的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尽快独立自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在挑三拣四、好高骛远的等待中同时还享受一些额外的优惠政策。
5.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优化资源配置。用人单位为了招到满意的毕业生,在各高校间疲于奔波。各高校更是将用人单位视为座上宾,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接待和组织招聘。为了避免外校学生参与竞争,有的高校甚至采取用高价门票来限制外校学生入场或禁止外校学生入场的做法。推迟初次就业率统计时间后,学生毕业后成为纯粹的求职者,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走出校园,走出省市去面试和选择。
[注释]
①朱建平.就业市场化与大学生诚信缺失[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76.
②邵海燕.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5):15.
③隗斌贤.就业与失业:科学界定与统计测算[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