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了以“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为主题的宣传口号,旨在诠释荒漠化与民生福祉的关系,鼓励人们积极投身荒漠化防治工作,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维系和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作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通过工程治理等措施,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建设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造福沙区广大百姓、推动实现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土地沙化是人类面临的
严峻挑战
土地荒漠化被喻为“地球癌症”。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近3600万平方公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呈扩展态势。土地荒漠化引发了沙区群众流离失所、人们生活日益贫困、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荒漠化面积达到26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5%,涉及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18个省区市,有4亿人口常年受到风沙危害。每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给农林牧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今年3月19日和4月24日,我国北方又发生了两次特大沙尘暴,影响范围甚广,经济损失惨重,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事实表明,荒漠化不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严重制约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加强荒漠化防治是当前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我国防沙治沙成绩斐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大批重点治理工程,颁布实施了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实施了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组建了防沙治沙科研梯队,形成了宏观监测、敏感地区监测和定位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年均治理沙化土地100多万公顷,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风沙危害逐步减轻。
一是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总体上看,我国沙尘天气呈逐渐递减趋势,危害强度逐步下降。如陕西省榆林市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年均扬沙天气由66天减少至24天。内蒙古赤峰市过去风沙弥漫,如今树木茂密,环境优美,成为风沙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呈现出林草植被增加,碧水蓝天增多,沙化面积减少,沙尘天气强度减弱的可喜局面。
二是沙区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各地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充分利用沙区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发展沙生灌木林造纸、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等生物产业。甘肃河西走廊坚持发展日光温室、葡萄、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新疆和田的肉苁蓉,宁夏和青海的沙棘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沙区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并逆向拉动了防沙治沙步伐。
三是防沙治沙综合效益逐步显现。荒漠化防治不仅完成了艰巨的防沙治沙任务,还通过种植防护林积累了大量木材,并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沙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据统计,我国“三北”风沙区林木蓄积量已达10亿立方米,粮食单产增幅达10~15%。
四是国际履约地位明显提高。我国充分利用荒漠化防治国际公约平台,积极宣传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取得的明显成效,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增进了友谊和互信,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履约水平。联合国第十七届可持续发展大会指出,“中国防治荒漠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
重大意义
沙患是中华民族一大心腹之患。土地沙化不仅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且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防沙治沙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势在必行。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构筑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主要任务。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努力建设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将防沙治沙事业向前推进。我国北方地区沙化严重,生态脆弱,生態区位重要,关系着我国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只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构建以防沙治沙为主的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才能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确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没有沙区生态的改善,就难以实现全国生态的改善。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我国沙区生态非常脆弱,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主战场都在沙区。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切实改善沙区生态状况,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多个方面。我国沙区经济增长一度依靠“三高一低”产业,往往造成水资源枯竭,森林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加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繁重。只有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加大资源保护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沙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推动沙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荒漠化过程是碳源过程,防治荒漠化是碳汇过程,在导致气候变化的十大因子中,荒漠化排在第六位。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进一步确立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我国共有近53万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增加森林资源的潜力很大。加快沙区造林绿化步伐,可以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确保如期实现2020年森林资源增长目标。
四、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防沙治沙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沙、科技治沙、综合治沙的总体方针,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圆满完成各项防沙治沙任务,努力开创防沙治沙新局面。
一是强化植被保护。在沙区严格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
二是推进工程治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尘源区治理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努力增加沙区植被覆盖度。
三是优化政策机制。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认真贯彻国务院治沙决定,完善政策,细化措施,将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四是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推动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认真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职能责任,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五是搞好预警监测。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监测技术和方法,建立完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重大沙尘暴监测,逐步提高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切实将沙尘暴危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防沙治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振奋精神,锐意进取,狠抓落实,一定能够在祖国北方构筑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广大沙区群众建设一个美好的绿色家园。
一、土地沙化是人类面临的
严峻挑战
土地荒漠化被喻为“地球癌症”。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近3600万平方公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仍呈扩展态势。土地荒漠化引发了沙区群众流离失所、人们生活日益贫困、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我国荒漠化面积达到26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5%,涉及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18个省区市,有4亿人口常年受到风沙危害。每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给农林牧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群众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今年3月19日和4月24日,我国北方又发生了两次特大沙尘暴,影响范围甚广,经济损失惨重,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事实表明,荒漠化不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严重制约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进程。加强荒漠化防治是当前我国重要而紧迫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我国防沙治沙成绩斐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大批重点治理工程,颁布实施了防沙治沙法,出台了关于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实施了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组建了防沙治沙科研梯队,形成了宏观监测、敏感地区监测和定位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年均治理沙化土地100多万公顷,重点治理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风沙危害逐步减轻。
一是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总体上看,我国沙尘天气呈逐渐递减趋势,危害强度逐步下降。如陕西省榆林市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年均扬沙天气由66天减少至24天。内蒙古赤峰市过去风沙弥漫,如今树木茂密,环境优美,成为风沙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整个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呈现出林草植被增加,碧水蓝天增多,沙化面积减少,沙尘天气强度减弱的可喜局面。
二是沙区产业发展明显加快。各地坚持治沙与治穷相结合,充分利用沙区资源,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发展沙生灌木林造纸、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等生物产业。甘肃河西走廊坚持发展日光温室、葡萄、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新疆和田的肉苁蓉,宁夏和青海的沙棘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沙区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并逆向拉动了防沙治沙步伐。
三是防沙治沙综合效益逐步显现。荒漠化防治不仅完成了艰巨的防沙治沙任务,还通过种植防护林积累了大量木材,并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加了粮食产量。同时,改变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沙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据统计,我国“三北”风沙区林木蓄积量已达10亿立方米,粮食单产增幅达10~15%。
四是国际履约地位明显提高。我国充分利用荒漠化防治国际公约平台,积极宣传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取得的明显成效,与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增进了友谊和互信,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履约水平。联合国第十七届可持续发展大会指出,“中国防治荒漠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
重大意义
沙患是中华民族一大心腹之患。土地沙化不仅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且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防沙治沙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势在必行。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构筑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主要任务。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在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努力建设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将防沙治沙事业向前推进。我国北方地区沙化严重,生态脆弱,生態区位重要,关系着我国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只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构建以防沙治沙为主的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才能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建设生态文明是十七大确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没有沙区生态的改善,就难以实现全国生态的改善。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我国沙区生态非常脆弱,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和主战场都在沙区。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切实改善沙区生态状况,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多个方面。我国沙区经济增长一度依靠“三高一低”产业,往往造成水资源枯竭,森林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加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繁重。只有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加大资源保护力度,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才能实现沙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推动沙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是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表明,荒漠化过程是碳源过程,防治荒漠化是碳汇过程,在导致气候变化的十大因子中,荒漠化排在第六位。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进一步确立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我国共有近53万平方公里可治理沙化土地,增加森林资源的潜力很大。加快沙区造林绿化步伐,可以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确保如期实现2020年森林资源增长目标。
四、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防沙治沙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沙、科技治沙、综合治沙的总体方针,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圆满完成各项防沙治沙任务,努力开创防沙治沙新局面。
一是强化植被保护。在沙区严格推行禁止滥樵采、禁止滥放牧、禁止滥开垦的“三禁”制度,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依法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
二是推进工程治理。深入推进防沙治沙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布局,加大沙尘源区治理力度。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大力开展林草植被建设,努力增加沙区植被覆盖度。
三是优化政策机制。遵循物质利益驱动原则,坚持增绿与增收、治沙与治穷相结合,优化扶持政策,活化工作机制,调动广大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认真贯彻国务院治沙决定,完善政策,细化措施,将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四是严格落实责任。认真落实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负责制,推动防沙治沙单位治理责任制。认真实施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加强部门协作,落实职能责任,共同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五是搞好预警监测。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监测技术和方法,建立完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预警体系,对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进行适时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重大沙尘暴监测,逐步提高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切实将沙尘暴危害减轻到最低程度。
防沙治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振奋精神,锐意进取,狠抓落实,一定能够在祖国北方构筑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广大沙区群众建设一个美好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