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技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学科教学比较,活动课教学更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因此,活动课教学应以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
【中图分类号】F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26-01
1.学生活动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1 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方式,在活动中比要求学生要精力集中,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感知、思维及想象的目的。长期的学生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大脑均衡性,让学生智力及、体力处于最佳的和谐状态。
1.2 学生活动可以增强意志,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活动是和克服困难锻炼联系在一起的,在活动中学生要不断的克服困难,这样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学生活动又是充满激情的,每个参与学生活动的人都想在活动中玩的开心,学更多的东西,这样学生活动的锻炼精神就得到了很好地培养。为以后学生们走向社会打下了牢固基础。
1.3 学生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活动和老师的知识点拨,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力,提高学生自身免疫能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好的科学锻炼。
2.学生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现在我国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中学学习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它对学生的品格形成非常重要,而学生活动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就要结合学生活动来进行。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活动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到与科学知识学习一样的位置。学生活动必须要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把学生活动与和学生素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把学生活动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适应学生个体发展要求,提高每位学生的素质。
3.处理好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关系
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包含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通盘考虑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拟定学期活动课计划。对于某一节活动课来说,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则相对集中,往往以某一内容为凭借,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重点地组织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某一方面的素质训练。
设计一堂活动课,教师应以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素质为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如为了增强学生爱集体的情感,应设计例如“净美教室”这样为主题的活动课,激发学生怀着爱集体的感情来净化和美化教室,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到为集体做好事的偷悦,增强集体观念。
4.处理好活动载体与目标的关系
活动课的内容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必须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实现,即以活动为载体。如何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参与活动,是实现活动课教学目标的关键。
活动中应设计游戏,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无味枯燥的事物变得活泼、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在玩中不仅提高了计算和应变能力,而且也得到了竞争心理素质的训练。
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如何观察,观察活动对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活动课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习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这样,学生把观察目的、方法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主动观察,有效地提高观察力。
依靠活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操作是提高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手段,只有坚持多种多样操作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活动中应设计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方面的内容,表达这种活动不仅有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起促进作用。比如,诗歌朗诵、歌曲演唱、故事演讲、相声以及表演等多种表达形式都可以在同一节活动课中进行。
以上种种的活动形式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它又与活动的内容相对应。活动课教学中,只有处理好内容与形式、形式与目标的关系,教学效果才能最佳。
5.处理好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活动结果的好坏上,而且体现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一节活动课中能认真地、积极主动地参与,这节活动课便是成功的。即使他们的活动结果不理想,这也无关紧要。因为,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了自主性,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反之,如果学生在活动课中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能表现自己的个性,而是按教师讲的机械地、按部就班地活动,那么即使活动结果再好,收效也不理想。因为学生在活动中毫无主见,素质并没有提高多少。基于这一点,活动课的过程比活动课的结果重要得多。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活动过程的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地活动。评价与总结时,教师应重于“过程评价”,切莫以单一的结果来论学生活动课收效的大校总之,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活动,不断进步,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最终实现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活动的成功结果也能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杰作”作适当的“欣赏”与“建议”,也是很有必要的。
结语:学生活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個长期而持久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要大量开展学生活动,增强学生的素质,学生活动要长期熏陶,言传身教,外化为一的进行实施。努力把每个学生培养为善良、有爱心、懂得感恩的人,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积极向上、不断进取、胸怀天下的人。这就是学生活动与提高学生素质之间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8)
[2]赵荣.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边藏丽,王恺斌.医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M],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9):142—144
【中图分类号】F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26-01
1.学生活动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1 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生活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方式,在活动中比要求学生要精力集中,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感知、思维及想象的目的。长期的学生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大脑均衡性,让学生智力及、体力处于最佳的和谐状态。
1.2 学生活动可以增强意志,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活动是和克服困难锻炼联系在一起的,在活动中学生要不断的克服困难,这样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学生活动又是充满激情的,每个参与学生活动的人都想在活动中玩的开心,学更多的东西,这样学生活动的锻炼精神就得到了很好地培养。为以后学生们走向社会打下了牢固基础。
1.3 学生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生活动和老师的知识点拨,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力,提高学生自身免疫能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好的科学锻炼。
2.学生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现在我国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中学学习阶段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它对学生的品格形成非常重要,而学生活动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就要结合学生活动来进行。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活动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到与科学知识学习一样的位置。学生活动必须要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把学生活动与和学生素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把学生活动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适应学生个体发展要求,提高每位学生的素质。
3.处理好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关系
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包含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通盘考虑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拟定学期活动课计划。对于某一节活动课来说,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则相对集中,往往以某一内容为凭借,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重点地组织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某一方面的素质训练。
设计一堂活动课,教师应以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素质为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如为了增强学生爱集体的情感,应设计例如“净美教室”这样为主题的活动课,激发学生怀着爱集体的感情来净化和美化教室,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到为集体做好事的偷悦,增强集体观念。
4.处理好活动载体与目标的关系
活动课的内容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必须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实现,即以活动为载体。如何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参与活动,是实现活动课教学目标的关键。
活动中应设计游戏,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无味枯燥的事物变得活泼、生动、有趣。这样,学生在玩中不仅提高了计算和应变能力,而且也得到了竞争心理素质的训练。
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如何观察,观察活动对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培养、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活动课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学习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这样,学生把观察目的、方法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主动观察,有效地提高观察力。
依靠活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操作是提高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手段,只有坚持多种多样操作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活动中应设计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方面的内容,表达这种活动不仅有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起促进作用。比如,诗歌朗诵、歌曲演唱、故事演讲、相声以及表演等多种表达形式都可以在同一节活动课中进行。
以上种种的活动形式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它又与活动的内容相对应。活动课教学中,只有处理好内容与形式、形式与目标的关系,教学效果才能最佳。
5.处理好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活动结果的好坏上,而且体现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一节活动课中能认真地、积极主动地参与,这节活动课便是成功的。即使他们的活动结果不理想,这也无关紧要。因为,他们在活动中发挥了自主性,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反之,如果学生在活动课中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不能表现自己的个性,而是按教师讲的机械地、按部就班地活动,那么即使活动结果再好,收效也不理想。因为学生在活动中毫无主见,素质并没有提高多少。基于这一点,活动课的过程比活动课的结果重要得多。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活动过程的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地活动。评价与总结时,教师应重于“过程评价”,切莫以单一的结果来论学生活动课收效的大校总之,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活动,不断进步,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最终实现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活动的成功结果也能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杰作”作适当的“欣赏”与“建议”,也是很有必要的。
结语:学生活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個长期而持久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要大量开展学生活动,增强学生的素质,学生活动要长期熏陶,言传身教,外化为一的进行实施。努力把每个学生培养为善良、有爱心、懂得感恩的人,使他们成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积极向上、不断进取、胸怀天下的人。这就是学生活动与提高学生素质之间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8)
[2]赵荣.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边藏丽,王恺斌.医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M],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9):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