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新课标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体现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题。如何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热情,让学生将思想品德理论化为潜意识里引导的道德行为,正是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教学模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68-01
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一种操作范型(或称操作样式)。构成教学模式的基本成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二是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为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改变在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中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使命。为此,重视其实践教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按照以下几方面在转变自己教学方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益,现总结如下:
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科学而先进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1.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实现培养学生富于创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当代教师不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的角色作了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有艺术性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领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1.2.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应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有必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存在性关系指师生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即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只有在融洽的、心智对流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
2.抓住教材中可操作性内容进行体验式教学
思想品德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活动进行体验,这就要求广大教学工作者有选择地抓住可操作的教育点。通过活动体验知识,可以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抽象知识,而且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一改以往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听不动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3.情景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实施情景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由于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城乡差异、地域差异等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要创设比较切合学生实际的情景。
3.1教师引导探究,指导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按照4—6人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有组织人、记录人、发言人、计时人等角色,在组织人的组织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围绕探究问题进行讨论,记录人做好记录,并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这样学生的讨论会更有效。
3.2学生合作探究,组内讨论,组外交流。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l>2的效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3.3生成知识。学生在对情景的探究过程中,初步产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分析引导的过程中,注意运用课本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使学生对情景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增强学生回归课本理论的意识,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自主生成。
3.4明理践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的特点要求教学注意德育目标的综合性:既要注重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真正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的和谐发展。在学生自主生成知识之后,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践行这些道理。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通过亲身实践,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并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与践行的统一。
4.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讨论活动的激情
脱离学生实际“一味”说教、长篇大论的思想品德课,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不学甚至不上你的课,这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的同时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与各种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平时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找到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感到生活时时刻刻需要人的思想品德的指引。所谓讨论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在师生、生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以求在各种思想碰撞下弄懂问题、合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应该是“放而不乱,管而不死”,老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回答不够全面的要给予鼓励,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活动讨论法的优点十分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5.小结
通过以上的一些实践证实了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构建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教学模式本身应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模式也是在不断更新的,尤其是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需要我们不断发展优化教学模式,使之更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江胜华.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教师 2012,(12)
[2]韩慧丽.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1,(1)
[3]李济信.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新模式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7)
[4]施玲玲.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模式研究 中学政史地:教學指导版 2011,(1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教学模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68-01
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进行整体设计而形成的一种操作范型(或称操作样式)。构成教学模式的基本成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二是教学活动运行的逻辑流程为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改变在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中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使命。为此,重视其实践教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较强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按照以下几方面在转变自己教学方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益,现总结如下:
1.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科学而先进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1.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实现培养学生富于创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当代教师不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而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的角色作了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有艺术性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领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1.2.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应重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有必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存在性关系指师生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即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只有在融洽的、心智对流的师生关系中,才能使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
2.抓住教材中可操作性内容进行体验式教学
思想品德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通过活动进行体验,这就要求广大教学工作者有选择地抓住可操作的教育点。通过活动体验知识,可以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抽象知识,而且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一改以往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听不动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3.情景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实施情景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进行分析。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由于兴趣爱好、生活经历、城乡差异、地域差异等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要创设比较切合学生实际的情景。
3.1教师引导探究,指导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按照4—6人组成小组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有组织人、记录人、发言人、计时人等角色,在组织人的组织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围绕探究问题进行讨论,记录人做好记录,并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这样学生的讨论会更有效。
3.2学生合作探究,组内讨论,组外交流。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l>2的效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往往有不同的意见,争论非常激烈。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3.3生成知识。学生在对情景的探究过程中,初步产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分析引导的过程中,注意运用课本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使学生对情景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增强学生回归课本理论的意识,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和教育智慧,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自主生成。
3.4明理践行。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的特点要求教学注意德育目标的综合性:既要注重知识、能力目标,更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真正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知识的和谐发展。在学生自主生成知识之后,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践行这些道理。引导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通过亲身实践,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并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与践行的统一。
4.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讨论活动的激情
脱离学生实际“一味”说教、长篇大论的思想品德课,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学、不学甚至不上你的课,这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的同时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与各种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平时要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找到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感到生活时时刻刻需要人的思想品德的指引。所谓讨论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以小组为单位,在师生、生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以求在各种思想碰撞下弄懂问题、合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应该是“放而不乱,管而不死”,老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回答不够全面的要给予鼓励,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活动讨论法的优点十分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语言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5.小结
通过以上的一些实践证实了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构建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教学模式本身应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模式也是在不断更新的,尤其是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需要我们不断发展优化教学模式,使之更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江胜华.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教师 2012,(12)
[2]韩慧丽.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1,(1)
[3]李济信.构建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新模式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7)
[4]施玲玲.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模式研究 中学政史地:教學指导版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