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重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如果教学观念更新,而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要实现教学改革这场持久而复杂的攻坚战,就必须致力于教学方式的变革,这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关键。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以更新观念为前提,需要教师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
传统的课程环境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关注学生单方向发展;学习活动的内容是限于孤立的人工背景下的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学生体验的是独立的、接受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与状态,接受的是单一媒体的单向传递的信息,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要求教师以新的教学方法去适应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倡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仿真的或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去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并倡导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式交往,培养学生多向交流,搜集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的主导地位,打破“教师中心论”,打破多少年来建立起的课堂上老师是“亮点”、是操纵式导演、是绽放光芒的演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成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奠基者。
二、构建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师与生的“双主体”之间就不能相互交往、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教学也只会成为徒有其表的“假教学”。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剥夺与残害,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学生常常成了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或是为配合导演拍好戏事先背好台词的演员,甚至成了被人操纵的机械运动的机器。教师的教学方式呆板、僵硬、机械,师生关系处于相互封闭,相互限制、相互牵连,相互对抗的状态,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新课程将改变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和学,构建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间的动态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实现师生关系互惠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参与、相互建构。这需要教师首先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即“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样,师生间才能敞开心扉,共识共进,彼此才能张显个性,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说,构建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是转变教学方式的根本所在,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与开放的工作状态是转变教学方式的条件,更是教师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
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进入新的工作状态,不断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断向教师专业化道路迈进。只有打破原有的工作方式,形成新的专业技能,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尽快建立。其中要突出做好三点:
1、与各方面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新课程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首先要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沟通,首先要搞好与同事的合作。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集体是获得改革成功的强大力量,同事间愉快的合作可以鼓励教师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通过共同分担问题,共同努力,教师可以减轻自身的负担,彼此共享成功的喜悦,而且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可以向学生充分展示与证明合作的益处、快乐与成果。其次,要搞好与家长的合作。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来自社会、家长的种种不理解,不信任,这就需要教师注重与各种社会力量合作,特别注意与家长的合作。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宣传解释新课程的理念,说明自己工作的行动意图,以便家长能带着同情、理解、关心和支持的态度配合教师的工作,带着对新课程的热情和敬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师必须与家长建立和谐而密切的关系,与他们商讨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使教育成为学校与家庭的共同事业,使家长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与家长的成功合作,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第三,教师要搞好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新旧观念、评价标准都会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接受的不同而同时存在,必然要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在讨论与合作中去完成,共同创设一种切磋、研究的协商氛围,只有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管理者推行的新课程的理念才能得以落实,教师也才能大胆地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思想,才能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教师只有与各方面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形成校内外良好的课改氛围,才能以开放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课程改革之中,才能大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全新的教学方式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新课程深入实施扫除障碍。
2、学会专业性的自我评价。专业性的评价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的综合性判断。是对教学情境做出的专业判断,包括教学情境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价值,发展的阶段,教学情境的结果分析等。当前,教师的评价还停留在管理者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或是来自外界的非专业评价的状态上,自我评价也只是直觉多于理性的分析。那么,要想让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教学方式有一个及时的自我监控、自我调整,就必须让教师掌握专业性的自我评价,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历程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只有形成新的工作方式与技能,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才会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才能与学生共同发展,并享受到成功的幸福与快乐。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以更新观念为前提,需要教师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
传统的课程环境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关注学生单方向发展;学习活动的内容是限于孤立的人工背景下的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学生体验的是独立的、接受式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与状态,接受的是单一媒体的单向传递的信息,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蚀。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要求教师以新的教学方法去适应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倡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仿真的或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去激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并倡导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式交往,培养学生多向交流,搜集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改变过去那种“一言堂”的主导地位,打破“教师中心论”,打破多少年来建立起的课堂上老师是“亮点”、是操纵式导演、是绽放光芒的演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参与者,成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奠基者。
二、构建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师与生的“双主体”之间就不能相互交往、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教学也只会成为徒有其表的“假教学”。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剥夺与残害,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逐渐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学生常常成了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或是为配合导演拍好戏事先背好台词的演员,甚至成了被人操纵的机械运动的机器。教师的教学方式呆板、僵硬、机械,师生关系处于相互封闭,相互限制、相互牵连,相互对抗的状态,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新课程将改变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和学,构建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间的动态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实现师生关系互惠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参与、相互建构。这需要教师首先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即“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样,师生间才能敞开心扉,共识共进,彼此才能张显个性,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说,构建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是转变教学方式的根本所在,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与开放的工作状态是转变教学方式的条件,更是教师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
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进入新的工作状态,不断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断向教师专业化道路迈进。只有打破原有的工作方式,形成新的专业技能,新的教学方式才能尽快建立。其中要突出做好三点:
1、与各方面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新课程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强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首先要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沟通,首先要搞好与同事的合作。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集体是获得改革成功的强大力量,同事间愉快的合作可以鼓励教师试验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通过共同分担问题,共同努力,教师可以减轻自身的负担,彼此共享成功的喜悦,而且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可以向学生充分展示与证明合作的益处、快乐与成果。其次,要搞好与家长的合作。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来自社会、家长的种种不理解,不信任,这就需要教师注重与各种社会力量合作,特别注意与家长的合作。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宣传解释新课程的理念,说明自己工作的行动意图,以便家长能带着同情、理解、关心和支持的态度配合教师的工作,带着对新课程的热情和敬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教师必须与家长建立和谐而密切的关系,与他们商讨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使教育成为学校与家庭的共同事业,使家长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历程中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与家长的成功合作,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第三,教师要搞好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新旧观念、评价标准都会因为每个人的理解、接受的不同而同时存在,必然要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在讨论与合作中去完成,共同创设一种切磋、研究的协商氛围,只有在团结合作的氛围中,管理者推行的新课程的理念才能得以落实,教师也才能大胆地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思想,才能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教师只有与各方面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形成校内外良好的课改氛围,才能以开放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课程改革之中,才能大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全新的教学方式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新课程深入实施扫除障碍。
2、学会专业性的自我评价。专业性的评价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行为的综合性判断。是对教学情境做出的专业判断,包括教学情境产生的原因,存在的价值,发展的阶段,教学情境的结果分析等。当前,教师的评价还停留在管理者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或是来自外界的非专业评价的状态上,自我评价也只是直觉多于理性的分析。那么,要想让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教学方式有一个及时的自我监控、自我调整,就必须让教师掌握专业性的自我评价,这样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历程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只有形成新的工作方式与技能,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成长才会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才能与学生共同发展,并享受到成功的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