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阅读教学为其中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也为培养初中生识字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背景之下,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重视培养初中生的人文内涵,指导初中生积极投身至学习实践之中,但就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初中生的阅读训练意识均较为薄弱,所以也会致使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效率较为低下。而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则应积极探寻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性方式,以期最终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以及语言素养。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314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更多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语文的规律。阅读是学生识文断字、发展语言、融入情感的最有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品质阅读,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得,实现沉浸书香的教学效果。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传统教育理念及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人翁,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部分教师对课堂阅读时间分配不合理,特别是给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在教授篇幅较长的文章时,部分教师为保证学习进度,会选择直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跳过那些教师认为不重要的部分,直接开始讲述文章的目的、作者的感情。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自身的想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但是缺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過程,对其思想境界、情感认知的效用不大。
(二)阅读情感的渗透不足
目前,语文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方式的程序化,换句话来说,就是将教学方式固定在一个统一的模式下。这样的重复式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疲惫感,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乐趣,更无法让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有些教师会偏向于对文章结构以及写作顺序的讲解,突出文章中各个结构的作用以及使用该结构的优势有哪些,而忽略或减少对文章中表达情感的内容的讲解。
二、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规划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能更好地去消化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来合理地规划课堂时间,适当地给学生增加自主预习、自主阅读的时间,设置合适的导入语和问题来辅助课堂教学的开展。例如,教师在教授八年级下册中的《社戏》前,可以给学生设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文章的生僻字,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分层。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读完全文,作者笔下的社戏给你们的直观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看社戏?”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对文章通读一遍,之后,选择几位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可以使学生在课前与上课时都保持一种思考的状态,并能不断地积累知识。而且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关键词与中心句,而后再总结空间写作顺序的特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把握文章主旨的同时增强阅读思考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引路人作用,引导学生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人翁
在新课改背景下,死记硬背与机械化训练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教师需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懂阅读,进而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所以,教师需要按照课程的基本内容来制订教学方案,预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对开放的思考平台,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以九年级上册中的《乡愁》为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在了解时代背景后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最终让学生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以及“而现在”的意象下与乡愁的转变下去感受诗人漫长且漂泊的生活历程,感受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部分内容来设置问题,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对文章内涵的认识程度,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树立自己是课堂主人翁的意识。
(三)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融入阅读的环境
多媒体教学是当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但教师需要正确地应用,避开乱堆砌材料的应用误区,正视课堂容量,把握学生需求,在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束缚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其中,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情境化教学能以更直观、更生动、更具趣味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在与文章对应的情境中,为学生提供思维运行的空间,让学生融入阅读的环境中,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情感。例如,在教授《黄河颂》之前,教师可以先了解看过黄河的学生,再准备好与黄河有关的影视材料。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黄河河水奔腾的视频材料,在观看过后询问学生的观后感,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体会到黄河的波澜壮阔、势不可挡,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黄河边的辽阔视野与广阔胸怀,再进一步引入诗人的感情色彩,促使学生融入阅读的环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阅读理解能力。
结语
“品质阅读、沉浸书香”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发挥在阅读方面的引导作用,不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阅读内容的丰富,在交流与合作中自悟自读,利用课外阅读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英明.让“尝试”与“探索”共舞——浅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课的“导读”[J].新课程,2020(43):49.
[2]吕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J].新课程,2020(43):142-14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314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更多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语文的规律。阅读是学生识文断字、发展语言、融入情感的最有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品质阅读,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得,实现沉浸书香的教学效果。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传统教育理念及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人翁,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部分教师对课堂阅读时间分配不合理,特别是给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在教授篇幅较长的文章时,部分教师为保证学习进度,会选择直接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跳过那些教师认为不重要的部分,直接开始讲述文章的目的、作者的感情。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自身的想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但是缺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過程,对其思想境界、情感认知的效用不大。
(二)阅读情感的渗透不足
目前,语文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方式的程序化,换句话来说,就是将教学方式固定在一个统一的模式下。这样的重复式教学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疲惫感,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乐趣,更无法让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有些教师会偏向于对文章结构以及写作顺序的讲解,突出文章中各个结构的作用以及使用该结构的优势有哪些,而忽略或减少对文章中表达情感的内容的讲解。
二、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规划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给学生预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能更好地去消化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来合理地规划课堂时间,适当地给学生增加自主预习、自主阅读的时间,设置合适的导入语和问题来辅助课堂教学的开展。例如,教师在教授八年级下册中的《社戏》前,可以给学生设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找文章的生僻字,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并对文章进行分层。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读完全文,作者笔下的社戏给你们的直观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看社戏?”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对文章通读一遍,之后,选择几位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可以使学生在课前与上课时都保持一种思考的状态,并能不断地积累知识。而且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关键词与中心句,而后再总结空间写作顺序的特点。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把握文章主旨的同时增强阅读思考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引路人作用,引导学生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人翁
在新课改背景下,死记硬背与机械化训练的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用,教师需要在讲解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懂阅读,进而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所以,教师需要按照课程的基本内容来制订教学方案,预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给学生提供相对开放的思考平台,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以九年级上册中的《乡愁》为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在了解时代背景后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最终让学生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以及“而现在”的意象下与乡愁的转变下去感受诗人漫长且漂泊的生活历程,感受诗人浓浓的爱国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取部分内容来设置问题,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对文章内涵的认识程度,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树立自己是课堂主人翁的意识。
(三)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融入阅读的环境
多媒体教学是当下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但教师需要正确地应用,避开乱堆砌材料的应用误区,正视课堂容量,把握学生需求,在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束缚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其中,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情境化教学能以更直观、更生动、更具趣味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要在与文章对应的情境中,为学生提供思维运行的空间,让学生融入阅读的环境中,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情感。例如,在教授《黄河颂》之前,教师可以先了解看过黄河的学生,再准备好与黄河有关的影视材料。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黄河河水奔腾的视频材料,在观看过后询问学生的观后感,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体会到黄河的波澜壮阔、势不可挡,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黄河边的辽阔视野与广阔胸怀,再进一步引入诗人的感情色彩,促使学生融入阅读的环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阅读理解能力。
结语
“品质阅读、沉浸书香”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发挥在阅读方面的引导作用,不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阅读内容的丰富,在交流与合作中自悟自读,利用课外阅读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初中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英明.让“尝试”与“探索”共舞——浅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课的“导读”[J].新课程,2020(43):49.
[2]吕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影响[J].新课程,2020(4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