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旨在改善我们传统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主体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追求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没有获得进步或者是主体有没有得到发展。有效教学的目标的实现,并不是指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结束教学任务,而是指学生实现“学”的目标,达到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在此,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如何做到有效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认真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要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融会贯通,在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基础上,发展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演绎思维能力,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从启发阶段发展到主体意识指导阶段,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认真钻研“为什么教”和“为什么学”以及“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从最初的备课,到课后练习的安排,始终贯彻既定的教学目标,奠定有效教学基础。
二、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
数学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可能没有形象的语言文字和丰富多彩的图案设计,学生的接受程度也许相对较低,这也是教学低效的一个原因之一。然而,教师可以通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效率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条件的逐步提高,多媒体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小学生因为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对于直观的、动漫的、丰富多彩的事物比较有吸引力,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课件演示、图片播放、视频插入等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想象力和求知欲望,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效益自然就上去了。
2.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新颖、开放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以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1)利用数学故事来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教师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三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1三块。老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同学们纷纷作答;猴2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块。”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块。”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
(2)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探究和思考。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时,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回顾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课件,圆柱体能否转化成长方体呢?如果能,那么转化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以及高与圆柱体的哪些条件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探究式学习。他们从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中受到启发,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产生无限空间想象,发散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3)利用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有意识的设置含有新旧知识矛盾的算式让学生计算:144÷12, 14÷1.2,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计算,第二题如果套用第一题的计算思路就“卡壳”了,这时学生猜想能不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根据什么性质把它转化等等。通过在悬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动力自然也就能带动起来了。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真正正实现有效教学,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省确山县刘店中心小学)
一、认真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动力,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有机结合,要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融会贯通,在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基础上,发展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演绎思维能力,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从启发阶段发展到主体意识指导阶段,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认真钻研“为什么教”和“为什么学”以及“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按照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从最初的备课,到课后练习的安排,始终贯彻既定的教学目标,奠定有效教学基础。
二、因材施教,结合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
数学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可能没有形象的语言文字和丰富多彩的图案设计,学生的接受程度也许相对较低,这也是教学低效的一个原因之一。然而,教师可以通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效率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有效教学。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条件的逐步提高,多媒体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小学生因为特殊的生理及心理因素,对于直观的、动漫的、丰富多彩的事物比较有吸引力,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将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课件演示、图片播放、视频插入等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想象力和求知欲望,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学习兴趣也提高了,效益自然就上去了。
2.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新颖、开放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以达到教学效果,实现有效教学。
(1)利用数学故事来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节时,教师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三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1三块。老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同学们纷纷作答;猴2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块。”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块。”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
(2)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探究和思考。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时,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回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接着回顾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演示课件,圆柱体能否转化成长方体呢?如果能,那么转化成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以及高与圆柱体的哪些条件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探究式学习。他们从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中受到启发,采用切分、插拼成近似长方体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仅仅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产生无限空间想象,发散了思维,培养了创新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3)利用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在发现矛盾、发现疑点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有意识的设置含有新旧知识矛盾的算式让学生计算:144÷12, 14÷1.2,第一题学生能顺利计算,第二题如果套用第一题的计算思路就“卡壳”了,这时学生猜想能不能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根据什么性质把它转化等等。通过在悬疑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动力自然也就能带动起来了。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真正正实现有效教学,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河南省确山县刘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