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学生反映化学学习很枯燥,需要记忆大量化学方程式,学习基本概念与理论时,又觉得很难理解。总之学生觉得学习化学知识零散,难记忆,难理解,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试着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效果很好,学生较感兴趣,现将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列举如下。
一、从社会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来创设情境。例如:在讲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向学生展示家中常用的洁厕灵和84消毒液;又引入一条新闻报道称某人将这两种清洁用品混合使用时发生中毒事故。学生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将这两种清洁用品混合使用,会增强清洁效果吗?为什么会发生中毒事故呢?”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发现将这两种清洁用品混合后产生了黄绿色的氯气。这样,不仅很容易地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而且进一步产生疑问:“氯气是怎样产生的呢?”接着顺理成章地沿着原理分析、实验探究的思路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这样,我们就真正做到了从社会生活走近化学,又用化学知识来指导社会生活。
二、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学习了《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后,学生知道了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概念之后,我给他们提供了一则趣味阅读材料:格林太太是一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她身体健康,脸上有着“永恒的微笑”。只是她在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才可以发现她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做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做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动用了世界一流的仪器,尽管一些国际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反而日趋严重……
讨论:她的病因是什么?你能给她开一个处方吗?
学生对阅读材料感兴趣,诱发了学生深层情感,实践证明,学生经过激烈地争论得出了满意的答案:原来这两种不同金属片含于口中,与唾液中的电解质接触,形成了“微电池”,这种微弱的电流持续地、长时间地刺激格林太太的神经末梢,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正常秩序,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
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学生感兴趣,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很高。我经常搜集与化学有关的热点新闻,比如全球变暖问题,瘦肉精中毒事件,“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等,教会学生分析物质成分,性质特点,危害作用等,把书本知识和生活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由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三、在社会生活中寻找题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从社会生活中寻找题源。例如向学生提供阿莫西林胶囊说明书中青霉素的结构式,提问“青霉素结构式中的环状结构叫什么?你知道它的来源吗?”还有食品包装袋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它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根据苯酚软膏的说明书,推测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为什么苯酚软膏不能与碱性物质并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化学不仅可以解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现象和问题,还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实验内容选择应该注重生活化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新教材实验内容的编排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食醋中酸含量的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阿司匹林的合成”等等。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了解到身边物质发生作用的原因,学会鉴别常见物质,揭开原本神秘现象的面纱,充分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 ,并体验到通过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欲望。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熟悉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的无穷魅力。总之,不管是社会发展,还是学生的人生发展,都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公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一毅.深化高考改革,提高科学素养[J].化学教学,2007(9).
[3]蒋念龙,姜妹月.高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建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06).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学生反映化学学习很枯燥,需要记忆大量化学方程式,学习基本概念与理论时,又觉得很难理解。总之学生觉得学习化学知识零散,难记忆,难理解,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试着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效果很好,学生较感兴趣,现将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列举如下。
一、从社会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从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来创设情境。例如:在讲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向学生展示家中常用的洁厕灵和84消毒液;又引入一条新闻报道称某人将这两种清洁用品混合使用时发生中毒事故。学生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将这两种清洁用品混合使用,会增强清洁效果吗?为什么会发生中毒事故呢?”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发现将这两种清洁用品混合后产生了黄绿色的氯气。这样,不仅很容易地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而且进一步产生疑问:“氯气是怎样产生的呢?”接着顺理成章地沿着原理分析、实验探究的思路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这样,我们就真正做到了从社会生活走近化学,又用化学知识来指导社会生活。
二、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
学习了《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后,学生知道了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概念之后,我给他们提供了一则趣味阅读材料:格林太太是一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她身体健康,脸上有着“永恒的微笑”。只是她在开怀大笑的时候,人们才可以发现她一口整齐而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其中一颗是黄金做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做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自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动用了世界一流的仪器,尽管一些国际知名的专家教授绞尽脑汁,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反而日趋严重……
讨论:她的病因是什么?你能给她开一个处方吗?
学生对阅读材料感兴趣,诱发了学生深层情感,实践证明,学生经过激烈地争论得出了满意的答案:原来这两种不同金属片含于口中,与唾液中的电解质接触,形成了“微电池”,这种微弱的电流持续地、长时间地刺激格林太太的神经末梢,打乱了神经系统的正常秩序,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
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学生感兴趣,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很高。我经常搜集与化学有关的热点新闻,比如全球变暖问题,瘦肉精中毒事件,“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等,教会学生分析物质成分,性质特点,危害作用等,把书本知识和生活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由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三、在社会生活中寻找题源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从社会生活中寻找题源。例如向学生提供阿莫西林胶囊说明书中青霉素的结构式,提问“青霉素结构式中的环状结构叫什么?你知道它的来源吗?”还有食品包装袋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它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根据苯酚软膏的说明书,推测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为什么苯酚软膏不能与碱性物质并用?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化学不仅可以解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现象和问题,还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四、实验内容选择应该注重生活化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新教材实验内容的编排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食醋中酸含量的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阿司匹林的合成”等等。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了解到身边物质发生作用的原因,学会鉴别常见物质,揭开原本神秘现象的面纱,充分体会到化学实验的实用价值 ,并体验到通过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欲望。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熟悉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的重要影响。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的无穷魅力。总之,不管是社会发展,还是学生的人生发展,都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公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一毅.深化高考改革,提高科学素养[J].化学教学,2007(9).
[3]蒋念龙,姜妹月.高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建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