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夹具论述

来源 :中国电子商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焊接夹具设计逐渐成为热点,
  在开始进行夹具设计前,需要进行工艺分析,完成以下几个工作内容:根据数模、产品图、参考车工艺进行焊接工艺分析,编制焊接工艺流程并提出定位孔和定位面;根据设计纲领、数模、产品图、参考车工艺、焊接工艺流程,确定夹具型式和数量。
  1 夹具平台
  (1)夹具平台
  (2)基准点和坐标线
  (3)吊装机构
  底板设计4个吊取装置,满足以下要求:
  保证焊接夹具吊取时水平;吊索不得与工装定位部位接触;保证起吊柄足够承重。
  (4)表面处理
  夹具平台焊接加工后必须进行低温退火,设计图纸和零件清单中必须标注出低温退火的要求。
  夹具平台表面涂防飞溅漆,有效防止焊接飞溅的粘附。
  2 支撑定位机构
  2.1材料选用
  2.2 加工精度
  ①主定位销的位置精度为φ0.1mm,加工精度为-0.05~0mm;②夹具基准面垂直度<0.05mm/1000mm、平面度<0.1mm/1000mm,粗糙度<3.2μm;③水平面上定位孔与定位孔之间的公差为±0.02mm,粗糙度为1.6μm;④支架的垂直度,每100mm高的精度误差<0.02mm;⑤支架的平面度,每100mm2的精度误差<0.02mm;⑥定位销与销孔配合精度优先选用H7/g6等级。
  2.3结构设计
  夹具设计要充分考虑工件定位及焊接工艺性,保证最小的焊接变形,各压紧机构均带有自锁功能,每个机构连接的定位点或压紧点最多不超过2个。
  工件的定位孔是圆孔时,定位销采用自动撑涨结构(撑涨到位后设置自锁机构),消除孔本身变差引起的定位误差。
  焊接夹具要求设计工件定位销自动退出装置且有足够刚性。
  原则上基准销是不可独立移动的,基准销原则上使用螺纹销,螺纹销与基板装配方式为销孔配合,后面用螺母固定。
  对于小型零部件安装防漏装传感器,而对于类似零部件,焊接夹具要设置防误装装置。
  调整完成后,定位销检测精度在±0.1mm以内,其它位置精度在±0.2mm以内。
  3 调整机构
  设计对定位元件多自由度调整的机构,必须保证在调整任何一个自由度的值时,其它任何自由度的值不发生变化。原则上,当调整的自由度数量超过两个,每超过一个需要追加一层调整机构,以确保每组垫片有抽取的空间、紧固螺栓有足够的扳手空间。
  禁止在两层连接基板之间的不同位置塞入不同厚度的垫片,致使定位元件的位置取决于螺栓拧紧程度,大大降低焊接夹具的可靠性和工作稳定性。
  螺栓全部采用8.8或12.9级别的公制螺纹螺栓;支撑块及压头等经常需要调整的部件采用M8或M10的12.9级别螺栓紧固。
  L座厚度15~20mm(根据L座的高度进行调整),L座加强筋厚度8~10mm,各L座与底座采用四个内六角螺栓及两个定位销连接,均带防焊渣盖。
  5 电气元件
  (1)夹具上的气缸由PLC控制,工件到位传感器由PLC采集。远程端子箱作为独立的控制单元放在夹具平台上,用于控制夹具的电磁阀、磁性开关、接近开关等。(2)焊接工装上的气缸选优先选用焊接专用型,接近开关、感应式开关等采用耐高温、防烫产品;磁性开关选用耐强磁场系列。(3)夹具夹头打开按先后顺序要求,动作能互锁,防止误操作开角度以不干涉其他部件为原则。(4)电气系统各电气元件的选型需匹配协调,所选电气元件(带有容量要求)功率至少要留有25%的富裕系数,不能满负荷运转工作,保证正常工作状态。(5)在外露、移动场合的电缆必须是具有适宜的柔韧性而且具有适当的外保护;所有电缆必须编号,内容包含电缆号,来自和去往信息,每个编号是唯一的;在电缆间传输的电压不会引起任何相互干扰;信号线和强电线必须分隔开布置。备用电缆要注明备用信息。(6)所有气缸带有缓冲装置,气阀元件装有消声器(调速阀选用金属型)。气路设有消音器及残压处理阀,压紧缸预留压紧行程5~10mm。气控阀、电磁阀等气动元件接头采用防烫接头。(7)气路管线配置在夹具平台的侧面或底面,采用双层结构,具有防火、防油、耐老化功能,在飞溅达到区域采用阻燃管外加防护,焊接过程中不能与其他设备干涉,所有的气路控制阀及三联件安装防撞装置。两端拴挂铝制标牌进行标识,捆扎时,每捆10根以下,松紧以手拉动为准;进出管路以颜色区分,采用蓝色压紧、黑色松开,便于调试和维修。
  6 结论
  焊接夹具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采用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制造,焊接工位人工操作高度在800~900mm,保证焊枪的可达性,且工件的定位姿态确保焊枪焊接的最佳角度,焊接质量和精度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作者单位: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底盘研究院)
其他文献
引言:通过对我国建筑工程监理概况论述,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物质量问题,监理工作必须对工程项目投资、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实行有效控制,在项目准备阶段,就开始进行监理,实现监理制度化、产业化、国际化。  1 工程监理控制及其重要意义  控制就是指“制约一个系统的行动,用最少的信息,实现最优的调控,使之适应于环境的变化,以取得最大的预期效果”。控制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保证目标,决策、部署安排得以实现的手
期刊
引言:随着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各种设备系统软件平台的开放,现代建筑的能化程度越来越高,通过电气技术自动系统系统智能网络,对建筑中的水、电、空调、设备等进行检测和控制,合理的系统配置使建筑最大程度高效和节能。  一、民用建筑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是智能建筑系统的开端,设计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为智能控制系统的智能建筑设备电气自动化系统,由两级网和中央监控计
期刊
引言:住宅建筑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人类的生存有着特殊的意义。特别在今天,它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住宅建筑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  1住宅建筑的重要性  1.1住宅建筑对人居的重要性  随着住房政策的改革,住房商品化使城市住房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重点。特别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大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居住用地紧张;中小城市的环境保护问
期刊
引言:自从有了人类建筑便产生了,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其建筑风格的迥异性还是比较大的,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建筑的发展更为科学化也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在本文中笔者就建筑装饰的功能、建筑装饰材料发展的概述及装饰设计要点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的探索与实践也更为广泛,且在建筑过程的发展中,建筑逐渐形成了建筑的三要素即建筑功能、建筑形象及建筑物质技术条件,而建筑
期刊
引言:介绍和比较当前小电流选线装置的基本选线装置的选线算法,并提出D-S证据理论应用于小电流选线,设计基于该理论的小电流选线装置。  系统中最常见的故障。发生单相接地时多数情况下能够自动息弧并恢复绝缘。但是发生永久性接地故障时,为了防止因非故障相电压升高而导致故障扩大,必须尽快确定故障线路,并给予切除。  一、小电流选线装置现状  对线路接地进行监测的装置称为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通常采用的算法主要
期刊
引言:绿色建筑在一种当代人类社会应对生态环境危机挑战、反省自身行为结果的重要修正和选择。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对于中国建筑设计业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本文就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平方米,估计到2020年将新增300亿平方米,建筑需用大量土地,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源的30%,使用材料的生产能耗占16.7
期刊
引言:施工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工程项目的准备、设计、施工到后期的竣工验收,施工管理始终贯穿其中。如果忽视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不严格执行规范化的组织管理流程,就可能增加施工成本,延误工期,留下质量隐患,既影响后期的验收和交付使用,也给企业的信誉度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出现重大安全事故,造成无可挽回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试就施工项目的科学管理问题,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1 施工管理的内容  施
期刊
引言:文中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建筑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以及目前生态建筑发展的动态,并就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建筑提出自己的看法。  1 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 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
期刊
引言: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建筑工程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工程建成后的运用,也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影响建设、施工单位的信誉、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建筑工程质量严重影响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本文针对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管理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效果。  1 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国民经济持续
期刊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的成就越来越显著。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材料作为建筑结构的基础保障,其质量的优略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总体质量,因此要严格控制材料的检测质量过程,保证工程质量。本文通过对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问题,以及对检测的质量控制及策略做详细分析。  众所周知,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安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