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丽斯·沃克《紫色》一书的出版充分地奠定了其在文坛上的地位。小说中将女主人公茜丽的身份寻求历程与她对上帝身份的认知过程结合起来,以女主人最后确立自我真实身份为尾。女主人公的重生充分控诉了黑人男权社会,同时也鼓励了万千同在沉默着的女性群体。如此正如沃克所言,她的作品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关键词:自我身份;上帝;历程
自1982年《紫色》一书出版以来,艾丽斯·沃克于1983年先后斩获了了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紫色》以女主人公茜莉为代表,作为一名黑人女性的茜莉,长期以来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但最后却通过其自身的努力,反击了那个压抑广大黑人女性的社会,寻求并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兴身份。小说见证了茜莉逐渐成长为一名新兴女性的历程,其美好的结局在慰藉读者的同时,也充分鼓励了广大黑人女性积极摆脱男权社会束缚,建构新女性身份。
一、自我身份寻求过程
小说中女主人公茜丽的自我身份建构大致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在外界压迫和内在自我否定下导致自我身份的的迷失。小说中茜丽所受的外界压迫更多的 来源于一个男性主权的社会。当她20岁时,因母亲的去世他的“继父”对她更加冷酷。对于她的婚姻,父亲认为“终于可以摆脱她了,她还可以带走自己养的那头牛”。当茜丽看到继子哈波的妻子索菲亚能勇于反抗哈波,她一开始是妒忌的,她鼓动哈波不要任妻子索菲亚摆布,但最后在见证了索菲亚依然决然的离家时,茜丽却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茜丽作为《紫色》中的一名悲剧的女性,不仅因为她深受男权社会的压迫,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的自我否定。年幼之时,当妹妹南希教授她美国历史,即使南希一再肯定姐姐茜丽的天赋,茜丽依然谦卑地认为“我没有南希美丽聪慧”。实际上茜丽自小的针线活就相当过人,而她后面也是凭借这个针线活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找寻到了自我,应该注意的是当茜丽刚定居在孟买时,她仍然囿于之前“女佣”的身份,止步于前。正是这种内在的自我否定和外在不断的压迫造就了茜丽自我身份认知在第一阶段的迷失。
随着小说情节的递进,主人公茜麗的自我身份认知过渡到了第二阶段。小说的高潮在于茜丽偶然发现一直关心着的妹妹男希还活着,并且这25年来一直在给她写信,只是丈夫艾伯特一直藏匿着信件。这一刻茜丽再也无法忍受了,她咆哮着“你这恶劣的人是所有错误的根源,现在我要离开你不再受你摆布了,你的死亡是我乐于见到的。此刻,艾伯特被茜丽深深地震惊,他不曾想到一向温顺的女人竟也会如此。茜丽对丈夫的第一次蔑视反抗也标志着她的反抗和崛起和对自我的重新认知。
茜丽最终能自食其力的谋生象征着她新身份的确立,成为了一名新兴的女性。在此之前,女性是不被允许和男性一样穿着裤子,茜丽却对她丈夫说每个女人都能穿她手工缝制的裤子,而她的裤子生意后面也越做越好,这同时也促成了茜丽成为一名经济独立的女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主人公一路走来遭遇各种不幸,她还是维持着她的善良,依然选择原谅了阿伯特之前的所作所为。
二、对上帝身份认知的转变
小说中沃克把茜丽寻求自我身份的三个过程与她对上帝的认知结合了起来。在遭遇“父亲”的强暴后,“父亲”以母亲的性命相威胁,茜丽不敢告诉母亲,无人可诉。她只能无助地向上帝祷告求助,这也是整部小说的动人开篇。当南希忧心茜丽离开她后的处境,茜丽默默地说:“没关系,还有上帝同在”上帝俨然是茜丽的安慰者和救世主。
茜丽在第二阶段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也伴随着在发现南希信件后开始的对上帝的谴责。茜丽的愤怒不仅针对着男权社会,同时也直指上帝,直接挑战了上帝的权威。这样一种对上帝态度的转变也标志着茜丽开始了对自我的认知。此后,她也不再给上帝写信,相反从第76封信开始,茜丽转而直接写给南希,并且在信末附上了自己的身份地址,同时还有“阿门”两字,意味着“希望成真”。所有的这些都表明着茜丽的自我觉醒,逐步要化一直被动的境地为主动。
然而在最后一封信中,女主人公转而又将信抬头署为“亲爱的上帝,星星,树木,天空,人,所有的”。此刻我们才真正见证到了一位具有包容、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形象。也正是在此,茜丽也才更好的认知了上帝,只有去真正找寻的才会找到”茜丽也最终找到了她心里的上帝,即她真实的自我。
三、结论
沃克在《紫色》一书中巧妙地将黑人女性茜丽寻求自身身份的历程与她对上帝不同阶段的认知结合起来,也借由此,沃克也揭示出了她作品具有的“普遍性”。正如沃克表示的,“她的目的不是为了局限女性的文学形象,尤其是那些黑人女性,而是要给其它也一直沉默着的女性属于她们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布鲁姆.艾丽丝·沃克[M].纽约:切尓西出版社,1989.
[2]亚当·古索.艾丽丝·沃克《紫色》[J].芝加哥评论1983(3):124-126.
[3]艾丽丝·沃克.紫色[M].纽约:企鹅书目,1982.
[4]保罗·蒂利.陈新权译.北文化神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5]张红敏.《紫色》中的上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15-17.
关键词:自我身份;上帝;历程
自1982年《紫色》一书出版以来,艾丽斯·沃克于1983年先后斩获了了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紫色》以女主人公茜莉为代表,作为一名黑人女性的茜莉,长期以来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但最后却通过其自身的努力,反击了那个压抑广大黑人女性的社会,寻求并最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兴身份。小说见证了茜莉逐渐成长为一名新兴女性的历程,其美好的结局在慰藉读者的同时,也充分鼓励了广大黑人女性积极摆脱男权社会束缚,建构新女性身份。
一、自我身份寻求过程
小说中女主人公茜丽的自我身份建构大致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在外界压迫和内在自我否定下导致自我身份的的迷失。小说中茜丽所受的外界压迫更多的 来源于一个男性主权的社会。当她20岁时,因母亲的去世他的“继父”对她更加冷酷。对于她的婚姻,父亲认为“终于可以摆脱她了,她还可以带走自己养的那头牛”。当茜丽看到继子哈波的妻子索菲亚能勇于反抗哈波,她一开始是妒忌的,她鼓动哈波不要任妻子索菲亚摆布,但最后在见证了索菲亚依然决然的离家时,茜丽却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茜丽作为《紫色》中的一名悲剧的女性,不仅因为她深受男权社会的压迫,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的自我否定。年幼之时,当妹妹南希教授她美国历史,即使南希一再肯定姐姐茜丽的天赋,茜丽依然谦卑地认为“我没有南希美丽聪慧”。实际上茜丽自小的针线活就相当过人,而她后面也是凭借这个针线活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找寻到了自我,应该注意的是当茜丽刚定居在孟买时,她仍然囿于之前“女佣”的身份,止步于前。正是这种内在的自我否定和外在不断的压迫造就了茜丽自我身份认知在第一阶段的迷失。
随着小说情节的递进,主人公茜麗的自我身份认知过渡到了第二阶段。小说的高潮在于茜丽偶然发现一直关心着的妹妹男希还活着,并且这25年来一直在给她写信,只是丈夫艾伯特一直藏匿着信件。这一刻茜丽再也无法忍受了,她咆哮着“你这恶劣的人是所有错误的根源,现在我要离开你不再受你摆布了,你的死亡是我乐于见到的。此刻,艾伯特被茜丽深深地震惊,他不曾想到一向温顺的女人竟也会如此。茜丽对丈夫的第一次蔑视反抗也标志着她的反抗和崛起和对自我的重新认知。
茜丽最终能自食其力的谋生象征着她新身份的确立,成为了一名新兴的女性。在此之前,女性是不被允许和男性一样穿着裤子,茜丽却对她丈夫说每个女人都能穿她手工缝制的裤子,而她的裤子生意后面也越做越好,这同时也促成了茜丽成为一名经济独立的女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主人公一路走来遭遇各种不幸,她还是维持着她的善良,依然选择原谅了阿伯特之前的所作所为。
二、对上帝身份认知的转变
小说中沃克把茜丽寻求自我身份的三个过程与她对上帝的认知结合了起来。在遭遇“父亲”的强暴后,“父亲”以母亲的性命相威胁,茜丽不敢告诉母亲,无人可诉。她只能无助地向上帝祷告求助,这也是整部小说的动人开篇。当南希忧心茜丽离开她后的处境,茜丽默默地说:“没关系,还有上帝同在”上帝俨然是茜丽的安慰者和救世主。
茜丽在第二阶段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也伴随着在发现南希信件后开始的对上帝的谴责。茜丽的愤怒不仅针对着男权社会,同时也直指上帝,直接挑战了上帝的权威。这样一种对上帝态度的转变也标志着茜丽开始了对自我的认知。此后,她也不再给上帝写信,相反从第76封信开始,茜丽转而直接写给南希,并且在信末附上了自己的身份地址,同时还有“阿门”两字,意味着“希望成真”。所有的这些都表明着茜丽的自我觉醒,逐步要化一直被动的境地为主动。
然而在最后一封信中,女主人公转而又将信抬头署为“亲爱的上帝,星星,树木,天空,人,所有的”。此刻我们才真正见证到了一位具有包容、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形象。也正是在此,茜丽也才更好的认知了上帝,只有去真正找寻的才会找到”茜丽也最终找到了她心里的上帝,即她真实的自我。
三、结论
沃克在《紫色》一书中巧妙地将黑人女性茜丽寻求自身身份的历程与她对上帝不同阶段的认知结合起来,也借由此,沃克也揭示出了她作品具有的“普遍性”。正如沃克表示的,“她的目的不是为了局限女性的文学形象,尤其是那些黑人女性,而是要给其它也一直沉默着的女性属于她们的声音”。
参考文献:
[1]哈罗德·布鲁姆.艾丽丝·沃克[M].纽约:切尓西出版社,1989.
[2]亚当·古索.艾丽丝·沃克《紫色》[J].芝加哥评论1983(3):124-126.
[3]艾丽丝·沃克.紫色[M].纽约:企鹅书目,1982.
[4]保罗·蒂利.陈新权译.北文化神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5]张红敏.《紫色》中的上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