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画家黄新华的荷花情结

来源 :东方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眼看到黄新华,我的脑海中就迸出一个名字——卡尔·克洛黛尔,闻名于世的女艺术家,罗丹曾经深爱的女人。“一副绝代佳人的前额,一双清秀美丽的深蓝色眼睛……身披美丽和天才交织成的灿烂光芒,带着那种经常出现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残酷的巨大力量。”这是克洛黛尔的弟弟对姐姐的描述。我没有见过克洛黛尔,但直觉告诉我,她们是相像的,也许是气质相像吧。站在北京大学校门口的黄新华宛若画中人:头发在脑后盘成一个芭蕾舞发髻,露出光滑饱满豁达的额头,细秀动人的眉目,精巧的下巴和嘴唇,典雅的中国红碎花棉袄,高高的羊毛领托起优雅的脖子,周身散发着一股卓尔不凡的光芒,引得路人频频回顾。
  与黄新华交流非常愉快,她总是微笑地注视着你,目光温暖明亮。她的声音柔和低缓,叙述如同音乐有着动听节奏。
  交谈时黄新华的手引起了我的注目,一双那么漂亮的手,手形略大但细腻有型,手背平滑,手指出奇修长,因为这双手,她多次被误以为是钢琴家。其实,黄新华是书画艺术家,她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校学习过,有幸得到黄均、刘大为、张道兴、李宝林、胡勃等名家大师指点。2009年她成功举办了自己的画展,获得业内的高度评价。
  与大多数艺术家一样,黄新华的艺术道路漫长而艰辛。
  黄新华出生在人杰地灵的四川内江,那也是一代大师张大千的故里。黄新华从小心灵手巧,学东西特别快,尤其是画画,画啥像啥。而且,她也特别喜欢画画。但那时她并没有成为一个职业画家的愿望,受当时社会的影响,黄新华渴望当一名女兵,“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毛主席诗里的女兵多潇洒啊!
  1976年,黄新华终于如愿以偿,从四川来到北京,进入部队,开始了女兵生涯。在当时,当兵可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女兵就更令人艳羡了。
  在很多人眼里,黄新华是幸运的,从地方到首都,从学校进部队,学习,提干,工作稳定。但黄新华不满足,年轻的她不断学习探索,焦急地寻找着新的人生支点。
  利用业余时间,黄新华不断充实自己,学英语、学日语,孜孜不倦。但她发现,自己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并不好,进京这么多年,依旧是一口川音,更何况是学外语?黄新华理智地放弃了外语,最终,黄新华选择了绘画,因为画笔一拿到手,她的心就平静下来,立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画中,看着纸上的画,满心欢喜,不吃不喝也觉得美。
  有了追求,生活自然而然地变得有趣起来,但黄新华很快又发现,自己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凭着兴趣天马行空地画,进步很慢。她意识到,必须要学习,去专业的美术学院学习。
  上天总是眷顾有心人,1989年,黄新华有幸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系统学习绘画。在中央美术学院,有一位老师对黄新华的鼓励令她终身难忘,那是一位严谨的老教授,有一次上课时,他说,黄新华的画现在不怎么样,但我要说,你们这些人当中,将来不出大师则已,要出必是黄新华。老教授的话令黄新华热泪盈眶,也更坚定了她在绘画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决心。
  黄新华的一腔热情全部倾注在绘画事业上,但她并没有因此忽略母职,在她的精心教导下,女儿从小就在画界崭露头角,绘画作品屡获金奖,作品在十几个国家展出。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优秀,黄新华觉得更有动力了,她的画技蒸蒸日上,作品越来越成熟。但她不满足,技法上,她已经相当成熟了,但她觉得,自己的作品依然缺乏个性和特色,艺术家,简而言之,就是作品要自成一家。如何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个性?1999年,黄新华带着困惑再次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书画艺术也是如此,黄新华创作时的挥洒自如源于背后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积淀。黄新华的画路很宽,写意、工笔、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皆有造诣,浓墨重彩、挥墨淋漓、构图雄健、写意传神。这几年,黄新华主要画荷花,她画荷,画得真诚;她爱荷,爱得真切。在她眼里,荷花是和谐人生及美好人性的载体,那么的清贞洁净、一尘不染。为了画荷,她遍访京城大小荷塘,忘我地观察、记录荷花从含苞欲放、心花怒放到香消玉殒的每一瞬间……她用心灵与荷花共舞,她是荷花的忠诚知己,她笔下的荷花,灵气逼人。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赵学勇先生这样评价她画的荷花:她笔下的荷花绝世而独立,清香满乾坤。既有“映日荷花别样红”之热烈,又有“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清高;既有宋人工笔荷花之法度,又有自我笔墨之写意。
  生活中的黄新华非常注重保养,但她保养的秘诀不是进美容院,用高档护肤品,她把书法绘画作为美丽事业,她说,一位美丽的女性首先要拥有健康,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豁达的人生观。她坚持晨练,迎着朝霞呼吸新鲜空气;一杯香茗伴着悠远的古筝乐曲进行书写绘画是她每日的功课;“腹有诗书气自华”她喜爱读书、艺术画论、古文经典、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尤爱毛泽东诗词。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荣宝斋等艺术场所常能见到她的身影,她说,这是她吸取艺术养料的地方。“经书涵养心如镜/福德熏陶语似兰”黄新华为人为艺渐入佳境。
  黄新华除了是位出色的艺术家之外,还是位成功的妈妈,在她的培养教导下,女儿考入了清华大学,现在已经毕业,准备考研。事业顺利,生活顺心,黄新华更加荣光焕发,神采奕奕。她说,女人一定要有追求,有事业,才能快乐幸福。
  
其他文献
长舌妇和长舌男的嘴巴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媒体,它们会跟报纸电台电视台抢风头,这些长舌妇长舌男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要是这种才华全用去写小说,也许能成为了不起的作家。  也许绯闻这个词语不该乱用,会有不知天高地厚之嫌,闹绯闻该是明星们的专利,属于报上娱记们报道的花边新闻,像我等这样的平民小百姓就是闹出点什么生活作风方面的乱子来,也是不配称做绯闻的,印不成铅字,连报纸中缝也上不了,顶多也就只能以
期刊
结婚以前,其实是有前车之鉴的。  先是电影《河东狮吼》,那个吼起来吓死人的母老虎,着实让好几个要结婚的哥们犹豫了,而不幸进入婚姻的某哥们,婚后没多久便大呼——娶个母老虎是男人一生之大悲哀!他谈起新娶的老婆,对方彪悍时动手撕打,温柔时竟对他的旧情试探百般,婚前的种种温柔全是假象。哥们最后总结时,还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那真是:河东一声吼,丈夫抖三抖;媳妇一瞪眼,男人跪搓板;老婆一声怒,老公街上住。  
期刊
澳大利亚:一妇女大扫除意外找到中奖彩券发大财  农历春节期间,大家见面都互道恭喜发财,不过澳大利亚墨尔本有一名妇女翻出家中一张乐透彩券,却意外发现自己赢得澳币250万元,发了一笔大财。   这笔意外之财让她一夜之间成了富婆,不过也由于来得太突然,目前为止她尚未决定要怎么运用彩金。    日本:2009年家庭消费下降1.4%  日本总务省近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除去物价变动因素,2009年,日本全国
期刊
他们有些游戏人生,他们有些荒诞不经,他们总是像钟摆一样摇摆在多个伴侣之间,就像《周渔的火车》一样,在好几个人之间寻找着幸福和安全感。这便是网状爱情,也许,左搂右抱是一种贪婪,其实,更多的是不安全感,是诸多不幸福因素的多维度表现,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网状爱情,我们才有了更多幸福的机会,才可以更好地把握爱情。对于网状爱情,你是拒绝还是享受呢?     爱情向左,激情向右  兰兰 女 30岁个体
期刊
潜规则是指那些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但却得到广泛认同、起实际作用的,人们在某些场合必须“遵循”的规则。  提到这个词,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娱乐圈那些是是非非,事实上,不论在哪一个行业,哪一个领域,都有潜规则的影子。既然如此,遵循一定的潜规则,就成为了处世之道,否则,就有可能时常碰壁。  比如像王亚梅这样——  王亚梅是一位职场新人,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工作,她豪气干云,总想干一番大事
期刊
教养是女人的第一妆容。一个端庄得体的女人,总是让人心情愉悦的。她可以不漂亮,甚至脸上还有小雀斑;她可以穿着普通,甚至出身卑微;她可以有不幸的生活,伤心的过往……但只要这个女人有教养,她的人生便是成功的,因为教养能让女人赢得尊重。  有教养的女人,都不乏智慧。她们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取舍,懂得与人为善,适时提升自己;有教养的女人,是雅致的,与她相处,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安静美,她们不叫嚣,却在不知不觉中占了
期刊
婆媳之间也是有缘分的,跟朋友没什么两样,只要你付出真心,就一定会收获对方的真情,之所以针尖对麦芒,是因为我们都没有好好爱对方。    (一)  跟伟德相处时,我就知道,我们不能像其他恋人那样轻松。他是二婚,有一个女儿。  对此,伟德的说法是,不怕,只要我们登记,生米做成熟饭,就没人能说什么。  可是,走进伟德家门的刹那,我看到了两道很不友好的目光,一道是伟德的妈妈,我的准婆婆,另一道是伟德的女儿,
期刊
我从2002年开始阅读安妮宝贝的作品,她的作品给了我崭新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安妮的文字清净、淡定、美至诡异,她本人一直在行走、行走、行走,在自由的漂泊中寻找爱、幻觉和宿命,有对生死的澄澈觉悟。世事无常,情缘如风,安妮似乎从不相信人间有真的爱情存在,更不认可天长地久、天荒地老。她的有关爱的文字,字字忧伤挣扎,给人以一种尖锐哑默的绝望,她的狂野孤独无声地将人淹没。   生活中的安妮,极其低调。作为
期刊
一、  按照她的计划,徐然喝了她加了安定片的橙汁,起码在两小时候后才能醒来。两小时,足够她从容地离开。  她已经有过两次失败的逃跑经历。每一次都被徐然捉住,他抓住她的手说,不许再想逃跑,不许离开我。不许……  西叶的手被他的手紧紧握着,疼痛从手间蔓延到心间。她知道她还是会逃离的。  这是第三次。  二、  他们是在一个攀岩的发烧友论坛上认识的。徐然是版主,而她还是小虾米辈,经常提出一些别人不屑于回
期刊
合上书时,已是凌晨4点,再过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到晨光破晓,而我却再无丝毫睡意,依然沉浸在精彩的故事里,沉浸在自己的岛中。  无疑,英国作家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处女作《岛》是成功的。它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情节,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的三个女人,伊莲妮,玛丽娅和安娜,三个女人在与麻风病的纠缠中,命运因此沉浮,除却疾病的残酷,更多的体会到温暖和美好,这也正是作者的超脱所在。   岛,是斯皮纳龙格岛;病,是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