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术管理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技术管理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 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 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 运用科学方法, 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众所周知,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由此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指的“ 技术活动”, 包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 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 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是指各项技术活动赖以进行的技术标准与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装备、技术人才以及技术责任等等。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我们首先应建立健全的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令现场的各项施工管理进程开展的科学有序。管理体系的人员因素应全面包括建筑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各专业施工人员等。在总分包的管理体制下,一些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还会具体涉及到各分包企业单位的协作管理以及与各平行承包单位的技术沟通、交流合作与紧密衔接,因此现场的施工技术管理体制应科学依据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结构中规定的管理关系完善建立以项目总包为核心,总包、分包密切合作,以总包为指导开展分包,总包联动分包运行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机制。同时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还应科学开展事前控制规范与事后总结管理,明确相关技术管理标准与施工操作规程,科学指导现场施工及作业活动、明确施工人员的作业程序、科学施工方式、相关工种技术要领,确保施工活动开展的安全有序,并令各项施工设备做到及时检修,合理控制因设备不良破坏造成的施工投入成本增加。对各项投入使用的施工技术我们应做到科学的总结与记录,全面涵盖各生产材料的特点、构配件状况,建筑工程使用的各项用品,并对施工质量的实验检验做好相关测定记录,对图纸的会审与设计交底及各项设计变更做到实时记录,并就工程的质量控制与安全事故的分析处理资料进行完善的归档整理,从而有效反应工程建设进程中的各项真实数据。
二、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1、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建全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要确保完善技术管理责任制,施工中明确各级别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抓好人员管理与调度环节,管理层要引入精通项目管理并且技术扎实的技术复合型人才。并且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从而在施工中可以对工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资源调配等进行统一的部署,防止由于技术交底工作执行不到位发生的安全、质量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利用制定方针制度对施工进行严格的约束。在制度中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条件与设计方案,明确各个工序的技术要求、质量检验标准、工程验收标准等。并且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方法,进行技术交流与学习,逐渐的增强施工技术管理团队的业务素养。能够做到未雨绸缪、及时的处理施工安全、质量问题。
2、严格建筑材料的采购
有输入才能有输出, 有投入才能有产出。企业技术进步要有适宜的投入作保证。技术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技术人力资源主要是企业应拥有相当比例的高文化程度、高技术素质、高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企业要为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设立专项资金,技术管理资金占企业管理费用的比例,各个企业有所不同,企业应按技术工作计划,结合企业实际,予以计列,不可遗漏。技术基础设施,除办公设施外,应有完备的材料试验室、技术资料室, 适时更新购买适宜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技术参考资料、技术管理应用软件等。要实现对绿色建材的采购,绿色建材就是要选择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要保证所用的材料为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通常, 人们对结构用料出于强度等危及建筑物安全因素考虑, 重视的程度会高一些, 而对材料的保温、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却有较少的考虑。另外对装饰材料往往忽略对放射性元素和甲醛、氮、苯、氡等有害物质或气体的控制,最终侵害使用者的生命健康。
3、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是衡量企业和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是质检部门评定质量的依据。因此,对于施工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就十分必要了。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的效果怎样,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分项工程的质量如何,质量评定记录、质量保证资料等是否齐备,这些方面都要通过经常性的检查和修订,从而保证施工顺利展开,质量得到保证。各人自检、班组互检,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的检验模式,与班组长、质检员、项目经理和公司质检员的检验模式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公司质检员进行全过程跟踪,直到不合格得到纠正。通过有效的检查和奖罚,使操作人员真正懂得“技术规范和操作要求,使管理人员懂得不但工程要按期交付,质量要好,技术资料还要完备,否则也要受到处罚。这种机制从另一方面扭转了传统的意识和价值观,使检查达到目的。
4、培训相关人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研究开发单位不仅要出成果,而且还要采取适当形式和有效措施,积极参与和指导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检验或比较得出有关数据和操作经验,后编制作业指导书,将使用的工具、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检验与验收标准列入其中,下发相关的部门和操作人员,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很快熟悉自己的工作要点。在实际操作中,由工艺员和技术员进行指导,以点带面逐步展开,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快捷而又行之有效的。制定科技人员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对技术质量管理的制定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技术人员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已成为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就建筑企业而言,施工是重要的一线部门,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标准相对较高,专业设置既全面,又要有所侧重;而企业的网络管理和开发则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人才,管理层的人员配置又需要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人才发展规划是根据企业规模、实力和发展规划而制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企业发_展的大目标下,需有计划、有侧重地逐步招聘、培养和合理使用人才,并不断地更新知识。实施进程不会是一年两年,而要不断调整、平衡、优化,使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合理,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总之,技术管理工作事关建筑工程质量大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贯穿于工程实施全过程,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呈现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中,注重技术管理,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对控制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应与各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控制,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所引起的技术问题等诸多因素相辅相成、协调一致,从而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能够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为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卢秀生.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及其创新方法分析[J]. 資治文摘(管理版). 2009(09)
[2] 张智慧. 信息化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7)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技术管理是企业进行一系列技术组织管理工作的总称。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管理, 是指以系统论的观点, 对构成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和施工企业的各项技术活动, 运用科学方法, 进行计划与决策、组织与指挥、控制与调节。众所周知,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种复杂的多工种协同操作、多项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过程。由此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技术活动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指的“ 技术活动”, 包括了由熟悉与会审图样、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开始, 到施工过程中的商洽管理、质量检验、直至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项技术工作。“ 施工技术的各项要素”是指各项技术活动赖以进行的技术标准与规程、技术情报、技术装备、技术人才以及技术责任等等。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施工技术管理实践中我们首先应建立健全的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令现场的各项施工管理进程开展的科学有序。管理体系的人员因素应全面包括建筑项目的工程技术人员、工程师、各专业施工人员等。在总分包的管理体制下,一些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还会具体涉及到各分包企业单位的协作管理以及与各平行承包单位的技术沟通、交流合作与紧密衔接,因此现场的施工技术管理体制应科学依据工程项目的承包合同结构中规定的管理关系完善建立以项目总包为核心,总包、分包密切合作,以总包为指导开展分包,总包联动分包运行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机制。同时在管理实践中我们还应科学开展事前控制规范与事后总结管理,明确相关技术管理标准与施工操作规程,科学指导现场施工及作业活动、明确施工人员的作业程序、科学施工方式、相关工种技术要领,确保施工活动开展的安全有序,并令各项施工设备做到及时检修,合理控制因设备不良破坏造成的施工投入成本增加。对各项投入使用的施工技术我们应做到科学的总结与记录,全面涵盖各生产材料的特点、构配件状况,建筑工程使用的各项用品,并对施工质量的实验检验做好相关测定记录,对图纸的会审与设计交底及各项设计变更做到实时记录,并就工程的质量控制与安全事故的分析处理资料进行完善的归档整理,从而有效反应工程建设进程中的各项真实数据。
二、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措施
1、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建全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在进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要确保完善技术管理责任制,施工中明确各级别管理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抓好人员管理与调度环节,管理层要引入精通项目管理并且技术扎实的技术复合型人才。并且明确施工技术管理主体,从而在施工中可以对工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资源调配等进行统一的部署,防止由于技术交底工作执行不到位发生的安全、质量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利用制定方针制度对施工进行严格的约束。在制度中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条件与设计方案,明确各个工序的技术要求、质量检验标准、工程验收标准等。并且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方法,进行技术交流与学习,逐渐的增强施工技术管理团队的业务素养。能够做到未雨绸缪、及时的处理施工安全、质量问题。
2、严格建筑材料的采购
有输入才能有输出, 有投入才能有产出。企业技术进步要有适宜的投入作保证。技术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技术人力资源主要是企业应拥有相当比例的高文化程度、高技术素质、高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企业要为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设立专项资金,技术管理资金占企业管理费用的比例,各个企业有所不同,企业应按技术工作计划,结合企业实际,予以计列,不可遗漏。技术基础设施,除办公设施外,应有完备的材料试验室、技术资料室, 适时更新购买适宜的技术规范、规程、标准、技术参考资料、技术管理应用软件等。要实现对绿色建材的采购,绿色建材就是要选择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要保证所用的材料为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通常, 人们对结构用料出于强度等危及建筑物安全因素考虑, 重视的程度会高一些, 而对材料的保温、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却有较少的考虑。另外对装饰材料往往忽略对放射性元素和甲醛、氮、苯、氡等有害物质或气体的控制,最终侵害使用者的生命健康。
3、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是衡量企业和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是质检部门评定质量的依据。因此,对于施工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就十分必要了。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的效果怎样,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分项工程的质量如何,质量评定记录、质量保证资料等是否齐备,这些方面都要通过经常性的检查和修订,从而保证施工顺利展开,质量得到保证。各人自检、班组互检,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的检验模式,与班组长、质检员、项目经理和公司质检员的检验模式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公司质检员进行全过程跟踪,直到不合格得到纠正。通过有效的检查和奖罚,使操作人员真正懂得“技术规范和操作要求,使管理人员懂得不但工程要按期交付,质量要好,技术资料还要完备,否则也要受到处罚。这种机制从另一方面扭转了传统的意识和价值观,使检查达到目的。
4、培训相关人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研究开发单位不仅要出成果,而且还要采取适当形式和有效措施,积极参与和指导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检验或比较得出有关数据和操作经验,后编制作业指导书,将使用的工具、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检验与验收标准列入其中,下发相关的部门和操作人员,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很快熟悉自己的工作要点。在实际操作中,由工艺员和技术员进行指导,以点带面逐步展开,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快捷而又行之有效的。制定科技人员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对技术质量管理的制定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技术人员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已成为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就建筑企业而言,施工是重要的一线部门,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标准相对较高,专业设置既全面,又要有所侧重;而企业的网络管理和开发则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人才,管理层的人员配置又需要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人才发展规划是根据企业规模、实力和发展规划而制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企业发_展的大目标下,需有计划、有侧重地逐步招聘、培养和合理使用人才,并不断地更新知识。实施进程不会是一年两年,而要不断调整、平衡、优化,使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合理,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总之,技术管理工作事关建筑工程质量大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贯穿于工程实施全过程,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呈现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中,注重技术管理,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对控制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应与各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控制,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所引起的技术问题等诸多因素相辅相成、协调一致,从而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能够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为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卢秀生.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及其创新方法分析[J]. 資治文摘(管理版). 2009(09)
[2] 张智慧. 信息化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