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汉翻译不仅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意思转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信息传递。翻译通过语言这种载体的转换实现两种文化间的交流。而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并且每个语境都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所以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制约着翻译的过程以及翻译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文化语境 翻译 影响
语言是人类互相了解和交流的社会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环境。著名语言学学者胡壮麟认为“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而翻译不单是语言之间词句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确切的说其实质上是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及传播过程,所以翻译时必须要将翻译的语言和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想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翻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影下,中西方在价值标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不同语言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会存在着很大翻译效果的不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一、价值标准对翻译的影响
在众多文化因素中,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之一。它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并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需要和行为方式。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最为人钟爱的动物,是忠诚的伴侣,怜爱无比。故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为褒义,如 “owl”在汉语中是“猫头鹰”,因为它们的叫声吓人,样子丑陋,因此中国人对它们并无好感,常把它与厄运联系在一起。而英国人则会联想到智慧,“wise as an owl”意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判断作者所要表达的准确含义,从而做出正确的翻译。
二、文化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与大海紧密相连,历史上航海业发达,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习语与水有关。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直译为“花钱如流水”,而更传神的表达应是“挥金如土”,因为中国历史上是农耕社会,人们繁衍生息离不开土地。中国还是一个敬老的社会,老人受到人们的尊重,人们称老者为“李老”、“王老”,对比自己年长的同事称“老张”、“老大姐”等,听者也能感到人们对自己的友好、亲切和尊重。但英美人则对“老”字十分敏感,不愿意以“老”相称,因此,在翻译时,要用“eldly”,“aged”,或“senior”来称呼他们,而不要用“old”。
三、风俗习惯对翻译的影响
漫长的人类历史历程中,各民族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沉淀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历史因素自然而然会反映在语言中。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事物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在汉语里,常用于形容报复的词是“以牙还牙”,在英文中用的则是“eye”(眼睛)一词“an eye for an eye”。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动物,能够呼风唤雨,它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龙体”。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以自己为“龙的传人”、“东方巨龙”而自豪。 “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词汇渲染着和谐、吉祥和生机勃勃的气氛。所以,成语“望子成龙”中的“龙”意味着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整个句子应译为:“Everyone wants his child to shine.”而在英语中“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称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常用来比喻邪恶的势力。
四、思维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人的性格含蓄、内敛,时常奉行“中庸之道”、“自谦”等处世原则,西方人则比较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为上,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比如英美国家的人到中国家庭做客,主人做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后,还经常会说:“饭菜不好,招待不周。”对于中国人来说,他想表达的是自己“谦虚、好客”以及对客人的尊重。这句话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可能无法理解。英美人则正相反,他们请人吃饭,一般会介绍这道菜的原材料,制作方法,以及这道菜如何美味,即使对自己做的菜没有十分的把握,至少也不会说“饭菜不好”的话。所以在翻译时,把原句变通一下,译成“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 supply. 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这就是中国人所崇尚的谦虚与西方人所推崇的诚实、自信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因此,汉译英时,必须慎重考虑译文是否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总之,英汉翻译既是英汉语言的转换,也是英汉双语文化的对接,不同语言的转换必须服从一定文化的习惯。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笔译与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对语言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度,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或减少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这样才能从高层次、深层次进行语言转换,实现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汪德华.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2]陈雪莲.英汉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8,(6).
[3]常焕,赵艳利.浅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中国高等教育, 2011,(4).
【关键词】文化语境 翻译 影响
语言是人类互相了解和交流的社会交际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重要手段。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环境。著名语言学学者胡壮麟认为“文化语境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语境则来源于文化语境”。而翻译不单是语言之间词句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确切的说其实质上是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及传播过程,所以翻译时必须要将翻译的语言和文化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想在英汉翻译中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翻译者必须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有深刻的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影下,中西方在价值标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不同语言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会存在着很大翻译效果的不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
一、价值标准对翻译的影响
在众多文化因素中,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之一。它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并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需要和行为方式。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最为人钟爱的动物,是忠诚的伴侣,怜爱无比。故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为褒义,如 “owl”在汉语中是“猫头鹰”,因为它们的叫声吓人,样子丑陋,因此中国人对它们并无好感,常把它与厄运联系在一起。而英国人则会联想到智慧,“wise as an owl”意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判断作者所要表达的准确含义,从而做出正确的翻译。
二、文化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与大海紧密相连,历史上航海业发达,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习语与水有关。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直译为“花钱如流水”,而更传神的表达应是“挥金如土”,因为中国历史上是农耕社会,人们繁衍生息离不开土地。中国还是一个敬老的社会,老人受到人们的尊重,人们称老者为“李老”、“王老”,对比自己年长的同事称“老张”、“老大姐”等,听者也能感到人们对自己的友好、亲切和尊重。但英美人则对“老”字十分敏感,不愿意以“老”相称,因此,在翻译时,要用“eldly”,“aged”,或“senior”来称呼他们,而不要用“old”。
三、风俗习惯对翻译的影响
漫长的人类历史历程中,各民族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沉淀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历史因素自然而然会反映在语言中。不同的民族会用不同的事物表达相同的语用意义。在汉语里,常用于形容报复的词是“以牙还牙”,在英文中用的则是“eye”(眼睛)一词“an eye for an eye”。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动物,能够呼风唤雨,它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龙体”。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以自己为“龙的传人”、“东方巨龙”而自豪。 “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词汇渲染着和谐、吉祥和生机勃勃的气氛。所以,成语“望子成龙”中的“龙”意味着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整个句子应译为:“Everyone wants his child to shine.”而在英语中“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称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常用来比喻邪恶的势力。
四、思维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中国人的性格含蓄、内敛,时常奉行“中庸之道”、“自谦”等处世原则,西方人则比较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为上,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比如英美国家的人到中国家庭做客,主人做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后,还经常会说:“饭菜不好,招待不周。”对于中国人来说,他想表达的是自己“谦虚、好客”以及对客人的尊重。这句话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不懂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可能无法理解。英美人则正相反,他们请人吃饭,一般会介绍这道菜的原材料,制作方法,以及这道菜如何美味,即使对自己做的菜没有十分的把握,至少也不会说“饭菜不好”的话。所以在翻译时,把原句变通一下,译成“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 supply. 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这就是中国人所崇尚的谦虚与西方人所推崇的诚实、自信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因此,汉译英时,必须慎重考虑译文是否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总之,英汉翻译既是英汉语言的转换,也是英汉双语文化的对接,不同语言的转换必须服从一定文化的习惯。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笔译与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对语言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高超的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度,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或减少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这样才能从高层次、深层次进行语言转换,实现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汪德华.英汉思维方式对其语言文字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2]陈雪莲.英汉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8,(6).
[3]常焕,赵艳利.浅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中国高等教育,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