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试点实验推广阶段,学习方式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化学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而在此过程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比较容易理解的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完成以下三点: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践,使化学成为活生生的科学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而在初三化学中其他章节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燃料的燃烧原理探究、灭火器的原理学习、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原理学习、用pH试纸测定一些水果汁和蔬菜汁的pH,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讨论等内容设置,均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
教材安排从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到介绍空气的详细成分,再到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树立一个典型的科学思维方式,让学生重走一遍科学家研究空气成分之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了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英国化学家卢瑟福发现空气中存在氮气。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和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空气中存在氧气,并制得氧气。最后,引入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使学生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初步体会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想并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深刻体会科学上的一点进步的取得,都需要无比的艰辛。接下来通过对拉瓦锡定量测定空气的成分的实验中药品的选择、原理的分析,初步让学生建立分析问题基本方法,了解气体含量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最后由教师仿照拉瓦锡实验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节,进行误差分析,真正实现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作为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史的延续,教师给出了新的资料:英国物理学家雷利于1892年发现从含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5g,而从空气中分离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重1.2572g。这说明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中可能还含有尚未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引出英国物理学家雷利.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在1892年左右,实验都得到一些残余的气体,经过多方面实验断定:它是另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物质,定名为氩,引出了空气的详细成分。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家研究物质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同时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对科学探究充满向往。
三、让学生“做科学”,增强探究意识,重视实验过程
在进行完《空气》一节通过红磷燃烧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后,教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这个实验中容易产生哪些误差,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让学生增强探究意识,重视实验过程。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实验教学,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实验教学的各项要求。不仅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真做实验,而且要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亲身体验和内化感悟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
教材在《空气》一节接下来的课题《氧气》和《制取氧气》则安排了的大量的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制取氧气,并用制得的氧气进行一系列性质实验,从而对第一单元学习的实验药品取用、加热、仪器的连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等知识有深入的落实。以上这些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和实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究,积极讨论,让学生在实验与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结论。总之,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扣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初三化学教学应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初三化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化学起点和基石。
(作者单位:北京北师大附中)
(责任编校:石良)
一、紧密联系生活实践,使化学成为活生生的科学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而在初三化学中其他章节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燃料的燃烧原理探究、灭火器的原理学习、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原理学习、用pH试纸测定一些水果汁和蔬菜汁的pH,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讨论等内容设置,均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
教材安排从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到介绍空气的详细成分,再到认识空气的主要用途和保护空气,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树立一个典型的科学思维方式,让学生重走一遍科学家研究空气成分之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介绍了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空气和气体的认识还是模糊的。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英国化学家卢瑟福发现空气中存在氮气。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和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空气中存在氧气,并制得氧气。最后,引入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使学生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科学家对空气的研究,初步体会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想并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深刻体会科学上的一点进步的取得,都需要无比的艰辛。接下来通过对拉瓦锡定量测定空气的成分的实验中药品的选择、原理的分析,初步让学生建立分析问题基本方法,了解气体含量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最后由教师仿照拉瓦锡实验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节,进行误差分析,真正实现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作为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史的延续,教师给出了新的资料:英国物理学家雷利于1892年发现从含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1.2505g,而从空气中分离来的氮气在相同情况下每升重1.2572g。这说明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中可能还含有尚未被发现的较重的气体。引出英国物理学家雷利.英国化学家拉姆塞在1892年左右,实验都得到一些残余的气体,经过多方面实验断定:它是另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物质,定名为氩,引出了空气的详细成分。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家研究物质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同时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对科学探究充满向往。
三、让学生“做科学”,增强探究意识,重视实验过程
在进行完《空气》一节通过红磷燃烧定量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后,教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这个实验中容易产生哪些误差,原因是什么?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让学生增强探究意识,重视实验过程。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实验教学,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实验教学的各项要求。不仅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真做实验,而且要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亲身体验和内化感悟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
教材在《空气》一节接下来的课题《氧气》和《制取氧气》则安排了的大量的学生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制取氧气,并用制得的氧气进行一系列性质实验,从而对第一单元学习的实验药品取用、加热、仪器的连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等知识有深入的落实。以上这些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和实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究,积极讨论,让学生在实验与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结论。总之,让学生在“做中学”,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扣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初三化学教学应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初三化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化学起点和基石。
(作者单位:北京北师大附中)
(责任编校: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