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az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春节前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向公众发出紧急呼吁。然而,1月18日,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却一路生死逆行,赶赴武汉防疫第一线——当天航班已经买不到机票,钟南山和助手紧急挤上傍晚5点开往武汉的高铁,临时无票上车的他被安顿在餐车一角,刚一落座就拿出文件研究……上午还在深圳抢救相关病例,此刻,累到满脸倦容的他倚靠在座位上闭目凝思。被媒体拍到的这张照片,尽管构图取景十分普通,却成为2020年开年以来最令人感动的画面。钟南山院士这张照片在一夜之间传遍了国人的朋友圈。
  连日来,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北京,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解读最新情况……凌晨2点睡下,4个小时后就起床看文件准备材料,然后,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又是忙到深夜。一刻都不敢耽搁,一秒都不要休息。再次临危受命,“挂帅”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疫情应急科研攻关组长的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采访时,向公众解释新型冠状病毒的来龙去脉——没有委婉掩饰,没有丝毫隐瞒,他清晰直接地告诉公众:“病毒很可能来自野味。”“肯定存在人传人!”“14名医务人员感染!”……镜头前眼神坚毅、思路清晰,不改直言本色——关键时刻再次站出来的钟南山一锤定音!正是他的发声,改变了人们对此次疫情的认知,拉响了严峻的疫情警报。这时候,曾经在17前经历过“非典”的人们终于想起,当年“抗击非典”疫情拐点,就是透明和公开,就是钟南山敢于直言,向世界披露了“非典”的真实情况!
  只要是经历17年前“非典”的人,都对那一场战役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电视上每天都在播报最新的感染人数,医护人员很多都倒在一线,到处都在抢购板蓝根和醋,学校全部放假……因病死亡的人数在渐渐增加,真正的发病原因却始终找不出来。有位医学界的权威专家盖棺定论: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基本可以确定为衣原体。这也是有关部门所规定的宣传口径。但这个时候钟南山站了出来,他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这根本不是什么支原体感染,而是一种罕见的新型病毒,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然而,他的声音此时显得如此“不和谐”,当即引起有关部门的不满并明确指示他“少说话”。
  钟南山陷入了两难之境。思忖良久,钟南山去了父亲的坟前。他的父亲钟世藩,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留美医学博士,在医学界地位很高。钟南山很敬慕自己的父亲:“我父亲一生讲话很少,但每讲一句话,一定要有依据”。然而,在2003年的春天,已经年过花甲的钟南山,却满怀困惑地在父亲的坟前站了很久很久——“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最终他下定决心:哪怕要扛再大的风险,也必须要對人民说真话。
  随着“非典”疫情加重,民意沸腾,传言如野草般疯长,更要命的是,信任正在消失。2003年4月10日,卫生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官员在会上宣称“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旁边的人不断给钟南山使眼色,可是钟南山铿锵有力的声音还是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什么叫现在已经控制?根本就没有控制!目前病原都还没搞清楚,你怎么控制它?”
  举国哗然。像一个黑暗闷热的屋子里,终于有人按亮了手电筒,光柱很细,但有方向。
  那年钟南山67岁,但发鬓乌黑,腰板挺直,宁折不弯。新闻发布会第二天,卫生部换帅。第三天,2003年4月12日,钟南山牵头的联合攻关组宣布:这根本不是衣原体感染,而是一种罕见的新型病毒。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四天后,这一结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由此,钟南山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人,他说的每句话都成媒体头版,他的一举一动都是疫情风向标,《人民日报》评价他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拯救生命于死神的博爱精神”。人们信他,并非只因为他“逆权威”的真话,而是因为他敢言,更敢医。“非典”时,他喊出了那句著名的“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央视《面对面》主持人问他:你关心政治吗?他说:“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能够做到最好,这就是他的最大政治。”
  2003年8月,肆虐了将近一年的“非典”病毒销声匿迹。钟南山被授予“抗非英雄”称号。2004年,他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钟南山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被评价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9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他又当选“最美奋斗者”。然而,面对众多荣誉,他只是淡淡地说:“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时光流逝。17年前,有领导人这样评价他:这次抗击“非典”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结果可能就不会是这样。17年后,我们又看到了他的忙碌和拼搏。17年前,钟南山是偶然被推到台前的人;17年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依旧要由钟南山说出。在人心决堤的时候,他就是那个能塞住决堤之口的人!正如《人民日报》微博评价道:“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1月28日,钟南山院士接受新华社专访,朋友圈再次刷屏。现在的非常时刻,再没有一个医生比他更受关注,更被寄予厚望,人们更期望从他口里听到最权威的信息和判断。但人们更注意到一个细节:他流泪了。尤其当他说道:“我有一个学生,他提供了一个信息,他说他听到(武汉)老百姓唱起国歌,很感动……”84岁的他哽咽了,双唇紧闭,鼻子抽搐了一下,透过眼镜,我们都能看到他眼角的泪花。半晌,他接着坚定地说出:“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
  什么是医者仁心?这就是医者仁心!他是无双国士,更是定海神针。在民众眼里,钟南山就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医学专家,神奇地拥有了100%的可信度——“几时能动?钟南山说动才动!”“在电视里看到钟南山,我心里就踏实了。”“短短几天,钟南山院士又憔悴了许多。他的坚毅给人信心,他因连续作战而发红的双眼更让人心疼。”老百姓不会太多溢美之词,这一句句朴素的表达,就是最大的赞美和信任,真切地道出了对钟老的敬意。
  热议锐评:多年来,钟南山院士有两句话,一直让人们印象深刻,一句是“真话和真药一样重要”,还有一句口头语“我实事求是地讲……”很多人都在讲“南山精神”,其实真髓就是四个字:“敢说真话。”犹记得“非典”结束隔年,《南方周末》写了篇新年献词,第一句说: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这世上缺回天的妙手,更缺无畏的仁心。钟南山二者兼具,所以举国敬仰。然而,如果还会有下一次疫情到来,我们依然要等钟南山么?所有人都在为他的勇气鼓掌。但是我们却常常忘记,说真话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
  素材运用:鞠躬尽瘁,国士无双;医者仁心;坚持医学的尊严和神圣;为信仰而生;客观与诚实;良知和勇气;风骨与精神;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民族担当,中国脊梁;感动中国;时代英雄;这才是我们年轻人应该追的星……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新华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公号“牛弹琴”“李月亮”“世界华人周刊”等)
其他文献
护的是海,守的是“根”  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有一位中国渔民的优秀代表,叫王书茂。自1985年主动申请加入民兵组织起,王书茂便将守护南海作为毕生使命。他最爱远眺一道道挂着五星红旗的船桅从海平面“升起”,直到大大小小的渔船归家靠岸。他曾带领民兵连弟兄坚守岛礁7天7夜,认为“守好‘祖宗海’是我们的本分”,坚信“根在船上,船锚就是身后的祖国”。  他守护和耕耘着这片海。王书茂战过台风,护过岛礁,
这是英国文学家王尔德的一件轶事:有一天,他走进一家花店,不买花,却要求店员将橱窗里的花取出一部分。店员不解。王尔德说:“我不想买花,只是看它们太拥挤了,心疼它们被挤坏,我想让它们轻松一下。”  这是多么诗意而美好的举动,这是多么懂得花的悲歡,体恤花的疼痛啊,他成了花的知己。而这样的人,想必内心也是美丽芬芳的。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作家方方的封城日记,在这片舆情激荡的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人说,方方的封城日记含有太多的道听途说,虚构太多,算不上新闻报道,也谈不上文学创作。她一边吃着政府的红利,一边贬低政府,我们要反对这样的行为。  有人说,现在的消息真真假假,很多时候每个人都是道听途说,需要收集之后自己判断,兼听则明。至少,她在传达声音。  众说纷纭。  
4月2日上午,语言学家郝铭鉴去世,终年76岁。  提起郝铭鉴,很多人耳熟能详,他有着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两鬓斑白,眼袋略显浮肿,常年戴着金属边框眼镜。他1995年创办的《咬文嚼字》杂志,是我国出版界唯一一份规范社会语言的刊物。这是本“小”杂志,说它“小”,32开本,一年12期,每期约5万字。但体量小,力量却不小:杂志以“咬”文字差错而闻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当代的语文生活。  事实上
2018年12月2日晚9点半左右,湖南沅江一12岁男孩儿吴某因不满母亲的严格管教,被母亲打后心生怨恨,持刀杀死了亲生母亲。  警察赶到案发现场前,12岁的吴某镇定地说:“妈妈不是我杀的,她是自杀。”后来警察来了问询吴某,他才承认是自己杀了母亲,说“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我就是恨她。”吴某被带走的时候,有村民问他为何会杀母亲,他镇静地回答。  短评一:李思辉  一句“我又没杀别人,我杀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青年》杂志联合中国青年报开展“强国一代,青年之问”收集活动,统计了当代青年最为关注的前20个“强国之问”,其中包括:  ①乡村儿童、老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②强国一代科技人才具备什么素养?③年青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时代使命?④明星如何用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⑤放眼全球,中国青年的自信源自哪里?⑥个人的小梦想,如何融入到伟大中国梦?⑦什么是真正的善良?
近日有网友发现,统编新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有一篇课文,名为《太空一日》,作者正是航天员杨利伟。  因教材是近几年新修订的,不少人都没学过这篇课文。这篇文章被发到网上后,引起海量转发。有网友赞叹,“真实的故事远比小说精彩”;有网友感慨,“小时候不懂,长大了才真正明白他为什么是英雄……”  我儿子刚刚结束七年级的学习,在语文课本中,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太空一日》。儿子是一个科普爱好者,这几乎是他们这
1.“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苏轼对哪位古人的评价?()  A韩愈 B柳宗元 C杜审言 D王勃  2.濠梁之辩的主人公是(  )  A庄子与惠施 B庄子与公孙龙  C公孙龙与惠施 D孔子与颜回  3.“金声玉振”这个成语是说哪位才德兼备的名人(  )  A.孟子 B.孔子 C.庄子 D.老子  4.不属于二十四史的是()  A左传 B旧唐书 C史记 D明史  5.(  )是带有鲜明湖湘
只有对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严惩不贷,对基层政治生态正本清源,才能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温床  本刊2919年第26期(九月中旬刊),以《湖南“操场埋尸案”:为什么真相沉睡十六年?》为题,报道了湖南新晃一中教职工邓世平疑似被害,但16年来此案一直没有告破。2019年4月中旬,新晃县公安局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查获杜少平涉恶犯罪团伙,发现杜少平与该案关联线索。经深入侦查,公安机关根据杜少平、罗光忠的供
從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由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跨越至信息时代;从古至今,每一次生产力的革新,都是人类在前进道路上不断追求“快”的成果。追求更高的效率,是人的本能,也一向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巨大动力。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脚步越来越快,在物质生活不断充实,物欲得到满足之时,精神的空虚问题也随之激化。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的精神世界也难免被拉着鼻子走。事实上,精神需要滋养,需要时间来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