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地球没有自转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差别与联系,问题好烦好乱啊,理也理不清。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我们从新的视角来认识重力和万有引力。
  为此,我先作一个假设。若地球没有自转,并把地球当成理想的球体,则地球表面上静止的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呢?在地球表面任何位置,物体都会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和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而且这两个力是平衡的。生活在地面上的人习惯感觉:使物体有竖直向下的效果的力就是重力,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秤的读数就重力,即弹力(支持力或拉力)的读数是重力。所以,地球没有自转时,在地面上任何一个位置物体受的引力就是重力,重力就是引力,两个力就是一个力,一个力有两个名字而已。大小相等,mg=GmM/R2,每一个位置竖直向下的方向沿半径指向地球球心。我们命名物体的理论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如果地球有自转,上面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
  当地球有自转时,在地球表面上,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仍然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但是,引力(理论重力)和支持力不再平衡。如图所示为地球没有自转和有自转两种情况下物体的受力情况。
  右边两图是我们通常说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和细绳悬挂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在地球没有自转时两图指的是上面左图,就是引力(理论重力)和支持力(或拉力)的平衡;在地球有自转时两图指的是上面右图,引力(理论重力)和支持力(或拉力)并不平衡。那么在右图中引力 (理论重力)和支持力(或拉力)的合力是什么?支持力(或拉力)又与哪一个力平衡呢?下面我们来讨论说明。
  地球存在自转,是一个非惯性系,地表上(除两极外)所有“静止”的物体事实上都处在匀速圆周运动的状态中,因此,都存在向心加速度。结合下图分析,引力(理论重力)与支持力(或拉力)的合力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这个合力就是来克服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离开圆心的趋势的,不断地把物体拉到圆周上做圆周运动。另外我们还感受到物体受到一个与支持力(或拉力)方向相反的力,这个力与支持力(或拉力)平衡,这就是我们习惯感觉到的重力竖直向下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物体此时只受引力(理论重力)和支持力(或拉力)两个力,而支持力(或拉力)方向向外,不能提供向心力和竖直向下的效果。
  这两个效果只能来源于引力(理论重力),所以我们把引力(理论重力)分解为指向圆周运动圆心的一个分力和与支持力(或拉力)平衡的一个分力。这两个分力一个用来提供向心力,这个力克服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离开圆心的趋势,不断地把物体拉到圆周上做圆周运动,我们本身随着地球自转感受不到这个力。一个力就是我们感受到的竖直向下的效果,弹力(支持力或拉力)的读数为其大小,我们把它命名为习惯重力,这个习惯重力就是地球有自转时我们习惯感觉的重力效果。类比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重力没有变化,但重力的外在表现支持力或拉力变化了。那么,当地球没有自转时,物体的理论重力(引力)和习惯重力是一个力,且本质和外在表现是一样的。当地球有自转时,物体的理论重力(引力)本质没有变化,而外在表现会有所不同,因为地球有自转,使物体有离心的趋势,有轻微的失重现象,使物体的理论重力(引力)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物体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由于失重现象外在感觉不出来;一部分是我们感觉到的习惯重力,就是弹力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常常讨论习惯重力的大小、方向及其变化。
  归纳总结:我们日常讨论的自转向心力和习惯感觉的重力(弹力读数)本质上都是理论重力的一个分力,都是同性质的力。以后我们只区分理论重力与习惯重力、自转向心力。地球自转只会影响习惯重力和自转向心力,不会影响理论重力。
  有了上面的假设和相应的结论后,我们再来看看地球有自转时,物体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处,引力(理论重力)的两个分力有什么变化。
  理论重力 (引力) 在地球表面上任一位置的大小是相同的mg=GmM/R2,它的方向沿地球半径指向地心。向心力Fn=mrω2,从赤道到两极随圆周运动的半经越来越小而变小,最后变为零。习惯重力G=mg,从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可以看出来,从赤道到两级自转引起的失重现象越来越小,它就越来越大,重力加速度同样越来越大。在两极和赤道,它的方向沿地球半径指向地心;在其它纬度,它的方向不沿地球半径指向地心,其中在纬度45度时它的方向偏离此处地球半径方向最大,大约6`。习惯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并不全是沿着地球半径方向指向地球球心。在两极理论重力(引力)与习惯重力相等,G =mg。在赤道,理论上引力(理论重力)G =mg+mrω2,向心力最大,失重现象最明显,习惯重力(弹力读数)最小。此时最大的向心力也只是理论上引力(理论重力)的 =0.00341倍。所以我们在讨论许多问题的时候,完全可以忽略地球的自转,直接认为在地球表面上任何位置都有理论重力(引力)与习惯重力(弹力读数)近似相等,G =mg(常称黄金代换),在地面上空高h处有 =mg`,除非问题要求考虑地球自转。
其他文献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课堂活跃的重要因素。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要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就必须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缺乏必要的情感,上课时喜怒不形于色,讲
期刊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语:“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在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的能力。“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
期刊
摘 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难点之一,更是课堂上联系师生的纽带和桥梁。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目占的分值比重也很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本文就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思考和探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性 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项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
期刊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把爱和光明带进孩子们的心灵。”有人说:“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的,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我从开始工作就一直在偏远的山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风采,成为学生喜欢、家长爱戴的好老师。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从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任劳任怨,刻苦勤奋,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的教学理念先进,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期刊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必会主动探索,发现新知。因此如何高效地引入新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如何设计巧妙的方法导入新课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课堂导入 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所以精彩的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高效的课堂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促
期刊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远古圣贤到现代的历代伟人,无一不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当前语文教学的深入和发展,阅读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是课外阅读,每学期学生的阅读量达50万字以上,学生的阅读笔记上记满了一页又一页,“大量阅读,快速作文”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仅靠课外阅读就能提高写作水平,“下笔如有神”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手中的课外读物越来越多,从四大名
期刊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阅读教学如何进行才能更加有效?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该如何提高?这些一直是阅读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
期刊
摘 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初中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强化教学目标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测制度,强化学困生的转化,这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学管理 教研活动 学困生  毋庸置疑,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一所学校能否被社会、学生家长所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当前,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子女的教育问
期刊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它的广泛的应用性日愈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形成“数学是有用的”的思想  数学以实践为源头,又以实践为终结,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已成现实。这就要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懂得数学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数学思考,学会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
期刊
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预设切合学生实际、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即“有效问题”。其特征是能引起学生困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进行更为精细的思维,达到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培养思维能力、纠正认识上的偏差之功效。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效问题”的寻找和设置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把握程度,也体现着教师的智慧。  一、揭示隐性知识,使“问题”有深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