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胶原渐进坏死的渐进坏死性黄色肉芽肿一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表达下调对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正常培养人永生化上皮细胞HaCaT、皮肤鳞癌SCL-1和A431细胞,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G6PD蛋白的表达。当A431细胞生长至85% ~ 90%融合时,将siRNA对照(siRNA对照组)和G6PD siRNA(G6PD siRNA组)分别转染A431细胞,未转染的A431细胞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miRNA表达谱系,寻找表达一致的miRNA。方法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17例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miRNA,通过验证筛选出差异性miRNA,探讨其与银屑病皮损和面积严重度指数(PASI)的相关性。结果利用Agilent Human miRNA芯片技术,得出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中相一致的15个miRNA,经过RT-qPCR技术验证,表达一致的miRNA有7个,其中miR
目的观察蒿甲醚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效果,为蒿甲醚治疗毛囊蠕形螨感染性皮肤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花生油将蒿甲醚分别稀释成浓度为20、10、5和2.5 g/L,分别处理实验组蠕形螨;对照组蠕形螨单纯用花生油处理。各组均随机选取32只活体毛囊蠕型螨进行体外抗螨实验,pH仪分别测定各组蒿甲醚pH值。结果20、10、5和2.5 g/L蒿甲醚组及对照组体外杀螨时间中位数(P25 ~ P75)分别为3.00(2.00
脓疱性银屑病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以突发泛发性红斑与无菌性脓疱伴寒战高热、中性粒细胞增高及C反应蛋白增高为特征。该病常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近年来陆续发现,IL36RN、CARD14、AP1S3基因突变与脓疱性银屑病的发生有关,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本文综述脓疱性银屑病遗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阿维A、干扰素α(IFN-α)单独或联合应用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Hut78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及白细胞介素15(IL-1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ut78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二甲基亚砜组(DMSO)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分别用0.1 ~ 10 μmol/L阿维A和5 000 ~ 20 000 IU/ml IFN-α单独或1.0 μmol/L阿维A联合5 000 ~ 20 0
目的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56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血清25(OH)D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MP-9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两组间指标水平的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各检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病情的关系。结果患者组中轻度19例,
目的观察JAK2/STAT3信号通路选择性抑制剂AG490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生物行为学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真皮成纤维细胞(HSF)、HKF分别用浓度为12.5、25、50、75、100 μmol/L AG490处理为实验组,以不加AG490组为阴性对照组。CCK-8检测各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HSF和HKF培养24、48、72 h后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
目的探讨播散性带状疱疹的诱因、临床特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2015年收治的53例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和809例普通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播散性带状疱疹的发生、疼痛程度、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结果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年龄(56.66 ± 17.24)岁,普通带状疱疹患者组(56.50 ± 15.51)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
期刊
患者男,26岁,面部白斑10年余,局部变蓝灰7年。皮损变蓝灰前,曾因外用自配药物而发生接触性皮炎。皮肤科情况:左上唇、颞部有蓝灰色色素沉着,唇部皮损内可见白色毛发。皮肤镜:左上唇部可见蓝灰色斑,深浅不一,形状不规则,局部与白斑相间,白斑内见白色毛发残端。颞部组织病理:表皮局部黑素细胞减少,基底层、基底上层可见色素沉着,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少量慢性炎症细胞及嗜黑素细胞浸润,真皮汗管周围也见嗜黑素细胞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