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身份认同视角下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分析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zhilun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往往对自己是城市人还是老家人有所迷惑。这种身份认同的困难将影响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并有可能使其学习成绩下降,并易出现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群体身份视角下出发,分析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这将为进一步地设计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培养方案打下明确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首先在梳理清楚群体身份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群体身份认同结构、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和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最后做一展望。
  关键词:流动儿童;班级适应;理论依据
  流动儿童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出现的“被动”人群。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数据表明,城乡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流动儿童大多随父母务工进入城市,因此他们是被动进入城市。这种被动进入城市的状态容易造成流动儿童社会融入困难和出现心理问题。研究证明,流动儿童是脆弱、敏感而自卑的,不愿意和他人交流沟通与合作,有被歧视的感觉。在较多负面情绪的包围下,流动儿童还易出现负面行为,甚至是反社会行为。而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为从事繁重体力工作的劳动者,故少有时间和知识帮助流动儿童解决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虽然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同在一座城市,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环境却有天壤之别。特别是大多数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更多时间是在班级中。对班级生活的适应性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但是,学者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与其看待自己的方式,也即身份认同,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有必要在梳理身份认同的概念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做一分析。
  一、身份认同的视角分析
  人类是社会性生物。因此,人类总是对群体组织有浓厚的情感依恋。一旦个体认定自己为某群体的成员后,他就会认为自己的命运从此以后和这个群体息息相关。例如,球迷会将自己所崇拜的球队表现内化,甚至会因球队较差的表现而出现负面的生理、心理反应。即使这些组织不存在实体,而仅是一些符号表现。但只要个体认同了它,就会保持着忠诚。身份从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个体的行为。研究发现,若个体在囚徒困境实验中面对没有群体身份的个体,他们通常会选择和合作。但若他们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外群成员,便会选择竞争,这种现象便是群组差异。造成群组差异的原因是个体对外群成员的恐惧和不信任。同时,当不同群组(而非个体)在一起工作时,人们通常会认为外群体成员会在工作中作弊耍花招。这也为他们先发制人地展开攻击找了个合适的借口。而且,人们还倾向认为外群成员会对自己做出侵犯行为。所以,人们也会差异地对待内群和外群成员。个体在区分内群和外群成员时,分类标准可用肤色、种族等先天标准,也可用职业、宗教信仰等后致标准。身份认同的实验已经证实儿童更愿意帮助内群成员,甚至有贬损或伤害外群成员的倾向。人们倾向认为和内群成员比较,外群成员道德观较差而且不值得信任。同时,一旦人们发现外群成员处于不利状态时,他们还会有幸灾乐祸的心态。显然,群体身份认同的差异决定了个体行为方式的差异,也决定了个体间的交往模式。
  二、群体身份认同视角下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
  1.流动儿童群体身份认同的结构
  流動儿童的群体身份认同决定了他们将以怎样的方式去界定自己和面对他人。不同的身份选择方式,也代表了流动儿童对“社交性”的认知和界定差异,也必然影响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状态。造成流动儿童充满负面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是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的社会认知冲突,其中一个表现便是流动儿童的身份内化状态。不同的身份内化状态,将影响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的表现。这与流动儿童无法正常融入城市,无法正常认识自己的身份有莫大的关系。而已有的研究也表明,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矛盾还会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并不利于其社会融合。而刘欣构建的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认同理论则认为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认同是一个由内及外环环相扣的层次结构。其中,流动儿童城市认同的最外层是行为趋同、中间是情感归属,而最内在核心则是核心价值。因此,改变流动儿童认知时,不能够简单地局限在其外围行为是否改变,更应该从流动儿童的情感归属和核心价值来看。考虑到核心价值是群体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我们有必要探讨流动儿童群体身份认同和同伴关系的相互关系。
  2.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
  另外一方面,流动儿童的群体身份认同也必然会影响其同伴关系。毕竟,和谐的同伴关系有利于流动儿童树立起社会角色的正确认知。郑友富和俞国良则认为同伴交往对儿童的身份建构有重要作用。流动儿童之所以社会融入的状况差,身份认同易模糊,其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经常出现“低人一等”的念头。这样的念头使流动儿童在面对城市儿童时,往往容易出现自卑情绪,从而导致其不容易进入到城市儿童的群体中。雷有光也认为,正是由于流动儿童的边缘化地位使其在同伴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虽然流动儿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和城市儿童成为好朋友,但由于他们的自卑情绪和弱势地位,使其容易认为城市儿童是不友好的。最后,大多数流动儿童在城市融入尝试受挫后,便会选择放弃融入城市生活,转向和其他流动儿童交往。范兴华也认为,老家认同严重的流动儿童不愿意和城市人群接触,甚至会排斥城市人群。而城市认同则让流动儿童愿意融入城市中,愿意和城市儿童交朋友,有更亲密的互动。
  3.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
  大多数研究都表明,流动儿童倾向于将自己视为城市的“外来者”。而研究者通过城市中第三方视野得出的结论也验证了流动儿童对自己的定位和看法。其中,白文飞通过对社区居民和学校老师的调查中也从第三者的视角验证了如上结论,他们认为在城市社区居民和学校老师的眼中流动儿童是进入城市的“外来人员”。俨然,流动儿童的群体身份认同符合身份传播理论所认可的双向评价原则。即,流动儿童目前的身份认同现状一方面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造成,另一方面也是由社会整体的环境造成的。这种双向影响必然造成流动儿童无法适应城市生活,歧视知觉明显,最终使流动儿童形成封闭式的小群体。
其他文献
摘 要介绍养殖奶牛应注意的一些常规管理措施,以期引导农户加以改进,以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收益。  关键词奶牛;养殖;常规管理  中图分类号S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24-01    近年来,随着乳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农民养殖奶牛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尤其是飞鹤乳业进驻我县以来,我县更是把奶牛产业的发展做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农户在养殖奶牛过程中,对
本文论述了进行科学论文作者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内容包括:研究数据的收集,泊松分布计算及假设的检验。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并钻研的学科。因为数学通常理论定义较为复杂,所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相应的数学定义会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的
<正>~~
对电网高频保护的背景原理进行介绍,然后详细的电网高频保护的相关技术进行探讨。
近几年,在砖混结构的房屋建筑中,曾发生多起因承重墙首先破坏而导致建筑物的整体倒塌的事故,其原因有的是因设计中出现重大错误,有的是因施工质量低劣而造成的。主要论述砖混结构
班主任应如何践行自己的工作,使个人的育人生涯获得更多的掌声和鲜花呢?这就需要班主任进行创造性地工作。
《淮南子&#183;齐俗训》的作者认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的习俗,这些不同的习俗是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道德观念的反映,作为君主,不应
项目课程的实验环节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实验课程模式入手,分析了其在教学环节中的弊端,提出了一种多终端互动课堂模式,并对这种模式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分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时,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能手。让孩子能分享阅读,分享爱,让书每天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