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化科技浪潮的席卷,对于高职教育而言,信息社会作为教育环境必将对其产生深刻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信息能力较低、信息伦理观念不足,这些问题可能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文章建议通过建立长期教育规划、加大相关投入、改革管理制度、融合高职教育特色等方式,促进信息技术服务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信息社会高职院校人文素质信息素质
[作者简介]王运涛(1977- ),男,河南开封人,郑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文学教学和职业教育研究。(河南郑州45001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5-0178-02
自20世纪中叶开始,高新科技革命涌起新浪潮,特别是信息技术以迅猛的速度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在人文素质的培育中也必将融入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一、信息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
对于“信息社会”这个概念,相关研究者对其内涵并没有达成一致和共识。较为普遍接受的信息社会的定义是在2003年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原则宣言》中提出的。在这次会议上,信息社会被理解为“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准备阶段,对外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外部挑战,对内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只有改革教育、发展教育才能为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己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必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
二、信息社会中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及利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工作内容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引起了市场对综合应用能力更强的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由此应运而生。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内容的急速增长、信息环境的日趋显著,对高等职业教育势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同样存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而在信息社会中,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将面临以下挑战:
1.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薄弱。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即社会成员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是人们凭借对信息与信息价值所特有的敏感性和亲和力,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的意识。有无信息意识决定着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而信息意识的强弱对能否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起着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对职业化的理解存在偏颇。一些学生将学习的注意力过多投入到实用化的职业技术的学习当中,而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的意识明显缺乏。
2.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信息能力较低。有人认为,高职学生应当具有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在为信息社会的到来所做的准备中,高职学生同样也应当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然而,很多高职专业由于信息意识的薄弱,没有认识到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又由于对于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等信息部门缺乏真正的了解,于是便出现信息能力低下的问题。
此外,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信息伦理观念不足。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加速,信息设备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也渗透至高职技术领域中,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要考虑到信息伦理问题。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信息伦理的丧失会导致信息世界的混乱、创新能力的降低乃至信息秩序的崩溃。高职学生同社会中的各阶层一样,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散播信息、使用信息等环节都可能存在伦理失范的问题,出现使用盗版软件、发表匿名言论、黑客入侵系统、个人隐私被侵犯、网络色情及犯罪信息泛滥等问题,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信息。这对日后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将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在信息社会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途径
综上所言,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信息社会的加速到来,都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信息素质方面形成了挑战。高职院校承担着在信息化环境中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性人才的重要责任,应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环境和基本规范。建议从以下方面来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1.建立长期教育规划,着重提升高职学生的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高职学生的信息素质必将成为其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没有具有信息提取、认识、加工、传播和使用能力的学生,也难以满足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调查和研究当前学生信息素质各方面的基本状况,摸清学生当前在信息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现有问题制定提升高职学生信息素质的推进规划。要成立专门的教育计划推进办公室保障教育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2.加大相关投入,提升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水平。高职院校致力于培育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当前,社会生产和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育应当瞄准信息化的问题,在相关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要开展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改革;还要在各专业教育中配备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并使设备为学生所广泛应用。通过信息设备的淘汰与更新,为高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3.改革管理制度,不断激励高职教育信息素养的提升。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教师的信息素养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着重改革学校在薪酬、评优、福利等方面的激励制度,以制度创新来吸引和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同时,要制订整体性的培训计划,加大对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培训教育,使其技术教授的水准能跟上社会技术发展的步伐。
4.针对高职教育特色,使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会贯通。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实习、情境模拟、演示、科研等各个方面得以应用。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其职业性、社会性、高等性的教育特色决定了其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最后必然要落实到职业教育特色的强化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特点来制订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案,将信息技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提升与高职教育特色本身相结合,在提升学校特色教育竞争力的同时,又能不断推进高职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课题组.走近信息社会:理论与方法[J].电子政务,2010(8).
[2]孙松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特征[J].科技与管理,1999(3).
[3]孟昭上.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4]韩颖.信息意识及信息素质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6(2).
[5]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关键词]信息社会高职院校人文素质信息素质
[作者简介]王运涛(1977- ),男,河南开封人,郑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文学教学和职业教育研究。(河南郑州45001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5-0178-02
自20世纪中叶开始,高新科技革命涌起新浪潮,特别是信息技术以迅猛的速度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渗透。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在人文素质的培育中也必将融入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一、信息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
对于“信息社会”这个概念,相关研究者对其内涵并没有达成一致和共识。较为普遍接受的信息社会的定义是在2003年日内瓦信息社会世界峰会《原则宣言》中提出的。在这次会议上,信息社会被理解为“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的信息社会。在此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和知识,使个人、社会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的准备阶段,对外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外部挑战,对内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只有改革教育、发展教育才能为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为己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必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
二、信息社会中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开发及利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工作内容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引起了市场对综合应用能力更强的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由此应运而生。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信息内容的急速增长、信息环境的日趋显著,对高等职业教育势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同样存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而在信息社会中,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将面临以下挑战:
1.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薄弱。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即社会成员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点和理论的总和,是人们凭借对信息与信息价值所特有的敏感性和亲和力,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的意识。有无信息意识决定着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而信息意识的强弱对能否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起着关键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对职业化的理解存在偏颇。一些学生将学习的注意力过多投入到实用化的职业技术的学习当中,而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的意识明显缺乏。
2.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信息能力较低。有人认为,高职学生应当具有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在为信息社会的到来所做的准备中,高职学生同样也应当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然而,很多高职专业由于信息意识的薄弱,没有认识到信息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又由于对于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等信息部门缺乏真正的了解,于是便出现信息能力低下的问题。
此外,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信息伦理观念不足。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加速,信息设备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信息化社会的影响也渗透至高职技术领域中,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要考虑到信息伦理问题。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信息伦理的丧失会导致信息世界的混乱、创新能力的降低乃至信息秩序的崩溃。高职学生同社会中的各阶层一样,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散播信息、使用信息等环节都可能存在伦理失范的问题,出现使用盗版软件、发表匿名言论、黑客入侵系统、个人隐私被侵犯、网络色情及犯罪信息泛滥等问题,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信息。这对日后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将形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在信息社会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途径
综上所言,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信息社会的加速到来,都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信息素质方面形成了挑战。高职院校承担着在信息化环境中培养社会需要的职业性人才的重要责任,应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环境和基本规范。建议从以下方面来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1.建立长期教育规划,着重提升高职学生的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高职学生的信息素质必将成为其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没有具有信息提取、认识、加工、传播和使用能力的学生,也难以满足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调查和研究当前学生信息素质各方面的基本状况,摸清学生当前在信息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现有问题制定提升高职学生信息素质的推进规划。要成立专门的教育计划推进办公室保障教育规划得以顺利实施。
2.加大相关投入,提升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水平。高职院校致力于培育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当前,社会生产和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育应当瞄准信息化的问题,在相关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提升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水平。要开展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改革;还要在各专业教育中配备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并使设备为学生所广泛应用。通过信息设备的淘汰与更新,为高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3.改革管理制度,不断激励高职教育信息素养的提升。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教师的信息素养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当着重改革学校在薪酬、评优、福利等方面的激励制度,以制度创新来吸引和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同时,要制订整体性的培训计划,加大对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培训教育,使其技术教授的水准能跟上社会技术发展的步伐。
4.针对高职教育特色,使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会贯通。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教学、实习、情境模拟、演示、科研等各个方面得以应用。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其职业性、社会性、高等性的教育特色决定了其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最后必然要落实到职业教育特色的强化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特点来制订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案,将信息技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提升与高职教育特色本身相结合,在提升学校特色教育竞争力的同时,又能不断推进高职学生信息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走进信息社会: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0”课题组.走近信息社会:理论与方法[J].电子政务,2010(8).
[2]孙松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特征[J].科技与管理,1999(3).
[3]孟昭上.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4]韩颖.信息意识及信息素质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6(2).
[5]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